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漢書·鮑昱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漢書·鮑昱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鮑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於東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劇賊,太守戴涉聞昱鮑永子,有智略,乃就謁,請署守高都長。昱應之,遂討擊群賊,誅其渠帥,道路開通,由是知名。後為沘陽長,政化仁愛,境內清淨。荊州刺史表上之,再遷,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詔昱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黃門問昱有所怪不。對曰:「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著姓,又當司徒露布,怪使司隸下書而著姓也。」帝報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復為司隸也。」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永平五年,坐教火遲,免,後拜汝南大守,郡多陂池,歲歲決壞,年費常三千餘萬。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饒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

十七年,代王敏為司徒,賜錢帛什器帷帳,除子德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貴。召昱問曰:「旱既太甚。將何以消復災眚?」對曰:「臣聞聖人理國,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踐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異?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餘人恐未能盡當其罪先帝迢言大獄一起冤者過半又諸徙者骨肉離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為虧。宜還諸徙家屬,蠲除禁錮,興滅繼絕,死生獲所。如此,和氣可致。」帝納其言。四年,代牟融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餘。

子德,修志節,有名稱,累官為南陽太守。時歲多荒災,唯南陽豐穰。吏人愛悅,號為神父。時郡學久廢,德乃修起橫舍,備俎豆黻冕,行禮奏樂。又尊饗國老,宴會諸儒。百姓觀者,莫不勸服。子昂,字叔雅,有孝義節行。初,德被病數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緩帶;及處喪,毀瘠三年,抱負乃行;服闋,遂潛於墓次,不關時務。

譯文

鮑昱字文泉。他從小接受父親的教誨與學識,客居於東平教書。建武初年,太行山中有強悍的賊寇,太守戴涉聽說鮑昱是鮑永的兒子,有智慧與謀略,就去拜見他,請他擔任高都長。鮑昱答應了他,於是討伐土匪,殺了他們的匪首,使道路得以開通,並由此出名。(鮑昱)後來擔任沘陽長,施行仁政,境內安定。荊州刺史上表奏明他的政績,他再次被提拔,中元元年被授予司隸校尉一職,皇帝下詔派鮑昱去晉封胡人,頒布讓胡人降漢的檄文。光武帝派小黃門問鮑昱是否感到奇怪。鮑昱答道:「我聽說按照舊例,通官文書不註明持文書官員的姓氏,又恰逢司徒頒布軍用文書,(我)為派遣我這個做司隸校尉的在傳送文書時卻註明姓氏而感到奇怪。」

皇帝答覆說:「我特意想要讓當今天下人都知道忠臣的兒子也擔任司隸校尉。」鮑昱在職期間,奉公守法,有他父親的風範。永平五年,因救火遲緩而獲罪,被免去官職。後來被授予汝南太守一職。汝南郡丘陵、河湖較多,每年堤壩決口損壞,耗費錢財三千多萬。鮑昱於是在上游修建水閘與石砌的水渠,水量常年充足,可灌溉更多農田,人民因此生活富足。

十七年,鮑昱代替王敏任司徒,皇帝賜給他金錢布帛、器具和帷帳,讓他的兒子鮑德擔任郎官。建初元年大早,糧價很貴。肅宗召見鮑昱問他:「早災已經那麼嚴重,怎樣才能消除災禍的影響?」鮑昱答道:「我聽說聖人治理國家,也需三年方能成功。現在陛下剛剛即位,政績尚未顯示,如果施政有所得,又怎麼能導致災禍呢?只是我先前在汝南時,處理楚王謀反一事,受牽連的有千餘人,恐怕也有處理不當。先帝的詔書說,大獄一起,受冤屈的人在一半以上。那些被判流放罪的人與親人分離,死後成為孤魂,無人祭祀。一人謀反,就使王政受損害。皇上應該讓那些遷徙的人及其親屬還鄉,廢除禁錮的法令,使滅絕的重新振興起來,延續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這樣,就可以達到社會的安定祥和。」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建初四年,代替牟融擔任太尉。建初六年去世,終年七十多歲。

鮑昱的兒子鮑德,修養德操名節,有名氣,經多次升遷後擔任南陽太守。當時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鬧災荒,只有南陽豐收。人們愛戴他,稱他為神父。當時郡縣的學校已荒廢很久,鮑德便修建校含,準備俎、豆、黻、冕等器具服飾,行跪拜禮、吹奏樂曲(請教師到校)。又尊敬贍養老人,宴請讀書人。看到這些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敬服他。鮑德的兒子鮑昂,字叔雅,有孝順的名節。當初,鮑德患病多年,鮑昂在其身邊服侍,日夜不解衣帶;後來居喪,毀損身體,守孝三年,以至於要扶靠着才能行走;三年服滿,便隱居在墓旁,不過問時政。[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