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資丘的悠悠歲月(溫新階)
作品欣賞
古鎮資丘的悠悠歲月
資丘,真的可以說歷史悠久。
公元558年,北魏在資丘設置亭州,後設資田郡,轄鹽水縣;公元581年,隋朝廢除資田郡,公元605年,改亭州為庸州,又置清江郡,轄巴山、鹽水二縣。據《隋書·地理志》記載:「鹽水歷隸江州、津洲、清江郡。」公元621年,唐朝廢除庸州、清江郡,有史以來前後於資丘置州郡共60餘年。
南北朝時期,長陽稱為鹽水縣,縣治設資丘。
資丘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跟它的地理位置有關。過去,陸路交通極不發達,江河是主要的交通通道,貨運、客運依賴舟楫,而清江,則是鄂西南的黃金水道,但是,清江上灘多水急,僅從巴東入境出宜都段共148公里,就有險灘110處。木船上行至資丘,因為向王灘阻隔,不能繼續前行。因而,資丘就成了鄂西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食鹽、布匹等工業品在這裡卸船起旱,運往恩施、鶴峰、建始、巴東以及長陽周圍的大山深處,而這些地方的生漆、桐油、藥材等山貨土產也從四山五嶽集中到此,上船運到宜都、沙市、漢口、湖南。
商人對於商機是最敏感的,很多商人看到了資丘的地理優勢,陸陸續續紛至沓來。最先是江西幫進入資丘,繼而漢陽幫不甘落後尾隨而來,當然也還有本地幫。也許是儒家思想的長期影響,三幫都能恪守職業操守,他們有競爭,但是並沒有形成尖銳的矛盾。不像今天的有些同行非得斗到你死我活,其結果是兩敗俱傷。資丘的商家們公平競爭,和氣生財,形成了「共贏」的局面,才促進了資丘商業的長期繁榮。
就像晉商的發達促進了票號業的興起一樣,資丘商業的繁榮,使資丘率先使用「票據結算」,解決了商家之間貨款劃撥問題。據《縣誌》記載: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江西姜廣成在資丘西街設姜萬盛藥號,他後來又在宜都、江口、漢口設莊,「豎式台賬」的票據來往不斷,古鎮本地的一些熟人、熟店也跟着在他的莊號實行票據交換,開莊號的老闆收取本地老闆的少量匯兌費用,都有實惠。所以,當時有人形容姜老闆,「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資丘當老闆」。
抗戰時,國民政府設在陪都重慶,湖北省政府設在恩施,長陽縣政府設在資丘,三級政府相距甚近,資丘的地位再次提升。1944年10月,政府準備修一條從巴東綠蔥坡到資丘的專用公路---綠資公路,把中央政府、湖北省政府、長陽縣政府連成一線,這條公路可以說具有很深遠的戰略意義。1945年4月,這條公路的長陽段已基本完成了土石方,不久,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公路才全線停工。筆者舉出這個例子,意在說明資丘在抗戰時期重要的戰略地位。因此,湖北銀行在資丘成立了縣銀行,中央電報局、湖北省電話局、中國郵政局都在古鎮設立了分支機構,開展「信匯自帶」、「郵政匯兌」、「電信密押匯款」等業務,資丘的「票據結算」又前進了一步。
因為商業的繁榮,商家的增多,1922年,資丘商會成立,推選呂梁炯為會長,皮佑泉為副會長,會址設於資丘劉家祠堂。其宗旨為,聯絡商情,改良商品。資丘商會為資丘商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除了商會外,還成立了行業公會。如船業公會,1924年成立,由船商曾某組織。1940年2月,縣國民政府為配合抗日,對船業公會進行改組,使其成為半軍事化團體,接受軍政雙重領導。船業公會在清江沿岸設多個辦事處,管理進出船隻,負責各港口貨物登記和裝卸秩序,運價的制定及軍差調配。船業公會做的井井有條,受到政府的讚譽。
在資丘這片商業沃土上,必定會生長出商業的大樹。經營藥材的皮恆盛、皮同盛,經營紅茶的彝薪公司,經營布匹的范珍記,經營糕點的同發齋等就是商戶中的佼佼者。
經營藥材是江西商人的強項,他們在全國形成了藥材經營的網絡,做起藥材生意來順風順水,得心應手。資丘的皮恆盛、皮同盛占據了鄂西南藥材生意的半壁江山,在業界影響很大。
經營紅茶的彝薪公司是西灣人呂瑞璜創立的,該公司製作的紅茶還得過國際大獎。據《長陽縣商業志》記載:「清光緒末年,西灣呂瑞璜創立彝薪公司,製作紅茶,出賽湖北勸業展覽會及南洋勸業獎進會,皆得獎。」
范珍記是資丘專做布匹雜貨生意的一大商號。老闆范珍山本是宜昌縣范家湖人。范家歷代重商貿,善經濟,早就聽說資丘集中了九個省的幾百名商人在此做生意,有「小漢口」之稱,是長陽的第一大商埠。范珍山13歲時,家裡就把他送到資丘謙泰商號當學徒,三年期滿後又在這裡參師一年。一晃就到了17歲。他的二爹范才華在宜都幫張生白開辦同豐商號,以收購棉布為主要經營業務。因為有二爹在宜都,范珍山懷揣着在資丘學到的經商知識,跑到宜都做行商生意,貨物由木船運輸,人行陸路,日夜兼程,跑在貨到之前。范珍山在資丘結識的人多,又不斷有貨物運來,各商號都和他格外親近,加之他運來的布匹雜貨都以微薄利潤批售,他的貨總是出手快,資金周轉快,也很受商家的歡迎。後來,他和桃山的田家華結為乾親家,田家將所收的山貨土產交給范珍山帶到宜都銷售。這樣,既使田家減少了販運路費,又為范珍山提供了周轉資金。
跑了十年行商,范珍山積累了資金,也積累了經驗和人脈,1931年,他攜帶妻兒到資丘租用劉彩章的房子,設了門面,聘請了一位當家先生從事坐商,從此,范珍記的牌號誕生了。
1933年,范珍山第一次僱請了學徒,到1936年,已經有了6個學徒。學徒工不拿工資,商號提供衣被,供給生活。學徒初進店時只能掃地、擦洗櫃檯,繼而搞貨物包紮、管賬、上櫃檯熟悉經營業務,三年期滿後,有的繼續參師,有的離店。
范珍山生意非常成功,這其中有很多跟其他商人相同的經驗,同時也有他自己的特點。
范珍山堅持不買黃金,不購房子,不置田產。他常對家裡人說:黃金是死貨,外人知道了也不安全;房子搬不動,不便流動經商;田產也是負擔,有了田產沒有政治背景也收不到課(田租)。范珍山的妻子沒把他的話當回事,背着范珍山做了兩件事:一是買了一斤多黃金(解放後交給了人民政府);二是1941年范珍山外出,他妻子做主買了劉仁甫的房子,范珍山回家後得知,執意要退掉,後經當家先生和家人反覆勸說,才搬了進去。范珍山的二舅負責范珍記淋湘溪分店的經營,經人介紹,為范珍山買了一份課田,范珍山極力反對,中人沒有辦法,只好以一棟房子換過來,交給他二舅居住。
范珍山看中的人放心使用,從不懷疑。陳惠之是范珍山開始從事坐商時請來的當家先生,他為人正直,辦事盡心盡責,和范珍山脾氣相投,兩人相處融洽。范珍山外出進貨,跑宜都、沙市、沔陽等地,店內業務全有陳惠之掌管,范珍山很少過問。兩人共事二十多年,從未產生過矛盾。其間,陳惠之兩次離店個人經商,范珍山都予以資助,但是,陳惠之兩次都虧了本,范珍山仍讓他回店裡做當家先生。
范珍山做生意特別注重信譽。因為講究信譽,商戶都樂於跟他做生意。所以,從來都不需要外出拉生意,仍然客商盈門。從資丘到枝柘坪,從榔坪到巴東、利川,都有老主顧。大的客商來了,有的留住店內,有的住客店由范珍記結宿費,安排生活。
范珍山潔身自好,從不結交政界上層人士,國民黨政府上層人士和一些社團拉攏他都被他拒絕。曾有人勸他加入「哥老會」,他不同意,國民黨縣黨部有意要他加入國民黨,他也不干。范珍山二爹所在的宜都同豐商號派項貢九來資丘經營布匹生意,雖然范珍記也是以經營布匹為主,但是范項二人來往密切,項貢九的弟弟項文清也常來范家,後來,項文清當了國民黨的軍法處長,范珍山就再也不和項家來往了。1949年,湖北反共救國軍第一路總指揮何大熙駐資丘,要求各商家捐款做軍衣,范珍山直到最後被關禁閉還是頂着不辦。
范珍山沒有什麼特別嗜好,生活簡樸,和店員們一起開餐,從不開小灶。他最大的愛好是聽戲,劇社的演出他一次不拉,但畢竟演出少,滿足不了他聽戲的需求,他用30斤黃蠟換回一部留聲機,天天可以聽戲,在資丘轟動一時。
1955年,范珍山攜范珍記參加了公私合營,1957年到枝城參加政治學習一年,後在國營企業工作直至病逝。
經營糕點的同發齋開始是陳平陔和一姓楊的合股開辦的。陳平陔是宜都陸城人,15歲時進入一家雜貨店當學徒,滿師後又在該店當了兩年店員,1918年,20歲的陳平陔聽說了「小漢口」資丘的名聲,到資丘和姓楊的股東各出200塊銀元,租了一棟房子,僱請了掌作師傅、輔助師傅、學徒和管賬先生,開辦同發齋糕點。
三年後,楊姓股東退股,同發齋由陳平陔獨營。
陳平陔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善於經營。到1938年,同發齋已經積累資金2500塊銀元,同發齋的糕點聲名遠播荊沙及鄂西各縣。大戶人家來了客人,若能端出一盤同發齋的點心招待客人,必定令人刮目相看。不料,1938年12月12日一場大火,使陳平陔苦心經營20年的同發齋大部分付之一炬,恰在此時,本地人劉時道父子也開設了一家齋鋪,取名同興齋。雖然又多了一家糕點鋪,陳平陔仔細謀算,增加百貨業務,到199年,又積累了資金數千元。
1953年,同發齋和同興齋合作,實行了公私合營,命名為股群酥食店。
經營了35年的同發齋,此時,退出了歷史舞台。
資丘,曾經的昳麗和繁華,造就出來的商界精英遠不止這些,限於篇幅,只好割愛了。
2
記不清去過資丘多少次,每去一次,對這片土地的敬畏之情就加濃一分。
在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長陽爆發了白蓮教起義,資丘紙坊頭的林志華就是起義首領之一。
1796年3月,清王朝下令宜昌游擊邱作訓、巴東知縣黃應文,湖南九溪營守備張鼎分三路對林之華、秦佳耀(榔坪人)的起義軍進行圍剿。3月27日,三路人馬向駐紮榔坪的起義軍發起進攻。
榔坪一戰,起義軍大獲全勝,邱作訓、黃應文、張鼎人命喪黃泉。
清軍在榔坪大敗,嘉慶皇帝惱羞成怒,立即下令湖北巡撫惠齡、總兵楊秀、四川提督文圖、將軍成德等高級將領率兵赴長陽,圍剿起義軍。1796年8月,清軍分三路向榔坪進攻。這一次,清軍接受教訓,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起義軍無隙可乘。
面對清軍強大的攻勢,起義軍決定實行戰略轉移。起義軍兵分兩路,一路由秦佳耀率領,向西北方向佯攻,造成要向秭歸、巴東方向突圍的假象,而主力部隊由林之華率領,運動到秀峰橋,突破清軍在小峰埡設立的防線,直取資丘,隨後在資丘的黃柏山安營紮寨。
林之華、秦佳耀率領的起義軍占領黃柏山以後,清王朝在六天之內又派出兩個清朝王室侯爵----威勇侯額勒登保、威勤侯勒保到長陽指揮作戰。
起義軍在黃柏山堅守了幾個月,多次大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因為清軍人員多,兵器好,占領了黃柏山。
起義軍在黃柏山損失嚴重,但尚有數千之眾,他們在五峰、巴東、建始、宣恩等縣游擊四月之久,8月底衝破清軍重重包圍,再返榔坪。在榔坪召開會議,決定入川。10月上旬,起義軍在巫山同清軍一戰損失慘重,林之華陣亡。秦家耀率領剩下的人馬返回長陽,經資丘,走西灣、進腰站,於嘉慶二年(1797年)11月進入易守難攻的朱栗山。在這裡堅守了堅守了兩個月,1798年元月,清軍找到一條砍柴的小道,招募勇士300人,攻上朱栗山,秦佳耀率領數百人殺出重圍,搶渡清江,敗退秭歸縣,額勒登保乘勝追擊,在秭歸終報寨將秦佳耀捕獲,押送京城。
白蓮教的功過當有史學家來評說,林之華、秦佳耀不畏強暴、勇於犧牲的精神卻值得我們永遠景仰。
時隔68年之後的清同治三年(1864年),古鎮資丘再次爆發了田士珺領導的農民起義。
田士珺,資丘曲溪潘家沖人。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長田士超撫養成人。小時候,有位姓張的先生來「約學」,田士珺用紅土在芭蕉葉上寫了「田士珺」三個字,而後,又當着先生的面,把「田」字擦掉了,先生問他為什麼,他答道:士珺無田。張先生大加讚賞,當即收田士珺為學生。
田士珺天資聰慧,雖然讀書沒多長時間,我們從他舉旗造反時寫的一首詩似乎可以看到他的文學功底。詩是這樣寫的:
袖裡龍泉夜放光,
多情贈我是張郎。
精兵教練桓桓虎,
寶劍重磨肅肅霜。
非是用心殘黎庶,
只因當道化豺狼。
文章報國尤嫌淺,
自有均平齊治方。
同治三年夏,田士珺的結義兄弟王啟福在五峰被捕入獄後越獄 逃跑,來到田士珺家中躲藏,五峯縣令把王啟福的母親 作為人質關到了監獄。為營救王母,田士珺於8月3日潛入五峯縣城,準備劫獄,由於勢單力薄,未獲成功。田士珺的劫 獄行動震動了五峰長陽,宜昌按察使唐際勝,嚴令長陽五峯縣令捉拿田士珺。
田士珺回到長陽後,縣長密令族長捉拿,族長誘捕田士珺,押送途中,田士珺脫逃,族長揚言要捉拿他兩個哥哥,田士 珺怒火中燒,殺死了族長田青遠和弟弟田桂遠。
旋即,田士珺在曲溪潘家沖宣布起義。
11月29日,田士珺大敗清兵於石羊灘。田士珺在石羊灘的竹林里掛起燈籠,又用羊群在竹林中走動,清軍懷疑是田士珺 的大部隊到來,一起向竹林開火。等到清軍火藥將盡,田士珺率兵繞道清軍背後,發動突然襲擊,大破清軍,軍官馬長 得、周大文戰死,官兵陣亡多人。
12月,田思珺移營朱栗山,朱栗山易守難攻,清軍一時束手無策,最後請大地主田崇上山送信,要求與田士珺講和。約 定地點在都鎮灣以上15華里的靜安,互不帶兵,和平交談。軍師唐湘雲提醒不要去講和,以防受騙,士珺說:「管他是 死是活,老子要去煎他一火。」
同治四年(1865年)11月25日,田士珺帶了六個人赴靜安談判,他們沒能走出談判的李家大屋,鮮血在李家大屋丹墀流 淌,落光了葉子的柿樹上落滿了烏鴉,但是,沒有發出一聲鳴叫。田士珺的殘部在朱栗山堅持到次年二月中旬,最後以 失敗告終。
田士珺的起義前後只有80多天,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短短一瞬,然而,田士珺在清江兩岸土家兒女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 滅的印記,至今,在資丘還流傳着很多歌頌田士珺的歌謠。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土地革命時期,這片土地上再次響起革命的春雷,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座古鎮。
1929年7月9日,在中共湘鄂西前委和鄂西特委指導下,由中共長陽縣委領導下的人民自衛團、長陽游擊大隊以及由我黨 掌握的國民黨縣保安團在西灣舉行起義,成立了工農革民軍第六軍。李勛任軍長,陳壽山任副軍長,李子駿任參謀長, 並成立了前敵委員會。
7月底,紅六軍前敵委員會兵分三路突襲沿頭溪,大敗土豪首領鄧甲山,擊潰團丁100餘人,而後東進攻打反動團防任金 聲,在王家棚遭到國民黨第四師張發奎的截擊。紅六軍前敵委員會決定避其鋒芒,西撤鶴峰,和賀龍領導的紅四軍會 和,伺機重返長陽。8月5日,紅六軍在資丘籌集給養時,被張發奎的第四師三面包圍。由於敵眾我寡,加上我軍裝備低 劣,地形不利,紅六軍遭受巨大損失。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駿、師長向泉山等數十人被捕在資丘鎮煙臺子下石灰 窯被張發奎部集體槍決,屍首填滿了石灰窯。
江水嗚咽,群山低首。
1929年8月5日,成為資丘古鎮最為黑暗的日子。鮮血和硝煙的氣味在繁華熱鬧的「小漢口」飄散了許久,隆隆的槍炮聲 不斷驚醒人們的睡夢,籠罩在古鎮上空的陰影許久都沒有散去。
我不相信輪迴,但我相信因果,20年後,歷史重新書寫,新的政權建立,人民不會忘記曾經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不會 忘記正是這些懷揣理想勇於犧牲的人前仆後繼,才有今天的明媚陽光。1957年,長陽縣人民政府從煙臺子的石灰窯里清理出七十七具烈士遺骨,在資丘後山小墓坪初建「七十七烈士紀念碑」,1968年5月,在烈士犧牲地煙臺子重建「七十七烈士紀念碑」,碑身雄偉高大,「七十七烈士紀念碑」八個毛體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後因隔河岩水電站興建,資丘將全部淹沒,七十七烈士紀念碑才從資丘「煙臺子」遷至桃山「黑岩頭」。
3
遙想當年的資丘,江邊帆檣林立,街上商鋪鱗次櫛比,石板街上運貨的馬隊的蹄聲、腳夫們打杵的叮噹聲不絕於耳。
從江西、漢陽等地匯聚於此的商人中,還真是人才濟濟,敢於遠道而來異地經商,多少沒有一些文墨是不行的。於是, 就有了文化的需求,在這個山中古鎮,就有了書店、劇社,還有本地唱南曲的絲竹班。
凡有文人雅士的地方都喜歡弄個八景十景,資丘更不例外。
古鎮資丘東西街上下各有一橋連接,背靠巍巍隱龍山,八百里清江從鎮前流過,和險峻的黃柏山、馬嶺岩隔江相望。桃 花開時,江浪翻滾,錦鱗翻波,鎮前靠東有煙臺子朝江心前突,是歷代小鎮居民消閒釣魚的好去處。鎮內向王廟鐘聲悠 遠,香火旺盛,泡麻溪東岸的葫蘆洞幽遠深邃,泉水清甜。各種獨特的自然、人文因素,形成了著名的資丘八景:「雙 橋弄月」、「古寺鐘聲」、「煙臺垂釣」、「武陵古洞」、「桃花春浪」、「黃柏晴雲」、「馬嶺夕照」、「龍山暮 雨」。令人心馳神往,流連忘返。許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吟景佳作。相傳明末清初,湖北房縣詩人時任湖北督學 的羅春台約資丘紳士張鶴軒觀資丘八景,於清江聽濤,美酒伴美景,歌聲和鳥語,羅春台詩興勃發,寫下「堂外小園園 外灘,濤聲花影出層巒,無端醉倒君家裡,應作故鄉風月看。」此外,諸如「桃花灘上桃花水,應有漁郎再問津」「石 立山如故,江流水自東」「劫後來游,依然古寺灘聲,清溪橋影;眼前論景,最好龍山暮雨,馬嶺夕陽」「清溪橋影隨 月影,古寺灘聲伴鐘聲」「朝觀黃柏千重翠,晚眺夕陽一點紅」等名句名聯,數不勝數,且至今膾炙人口。今人吟資丘 八景的佳作更多。
資丘的教育發達,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就在資丘設立了公立初等小學,民國八年,增設高等班,民國十年,委任 晏卓甫為名譽校長,楊執恭為校長。民國十八年,改為資丘公立第二完全小學,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在 縣內享有盛名。
教育發達,必定有人才湧現,資丘自然也是人才濟濟。
曾擔任過長陽師範校長、長陽人大副主任的楊發興老師就是資丘曲溪人。楊老師的父親楊斌章,在湖南做生意時結識了 賀龍,二人脾氣相投,結為朋友。後來紅軍來到曲溪,他積極動員群眾捐款捐物支持紅軍,所以遭團練嫉恨,多次欲置 死地而後快,由於他為人仗義,很多人幫他,才躲過一劫又一劫。楊斌章急人所難,樂善好施。所以常常捉襟見肘,被 人稱作「負債大王」,他的債主一旦有事急需用錢,他拆東牆補西牆一定解決這個債主的眼前困難。他自己雖時常困 難,一些乞丐流民找他時,他總是給予援助。正因為他人品好,儘管欠不少債,每至年關,債主們不但不來索債,還給 他送來糧食豬肉讓他過節無憂 。
楊發興老師1960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大)中文系,功底深厚,治學嚴謹,尤愛學生,勝嚴父慈母。我在長 陽縣師範就讀讀時,楊老師搞教師培訓並不教我們的課,我們慕其名聲,喜歡到楊老師家裡找書看,聽他講學問上的 事,第一次去,膽小彆扭,但楊老師態度溫和親熱,宛若父輩,後來就隨便了許多,每逢周末,總要在楊老師那度過半 天。1980年,大學招函授生,我打算報考專科,楊老師鼓勵我報了華中師院中文系的本科函授插班生,沒想到竟然考取 了。楊老師擔任我們的輔導老師,我們有很多課其實就是楊老師講的,他講的課並不比華中師範學院的教授差,甚至效果更好。
楊老師著述甚豐,即使在縣人大副主任任上,也沒有中斷學術研究,出版了學術著作和詩集多部。
資丘的文化也是令人稱讚的。
著名的文化人陳民洪1941年出生在資丘,一生致力於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有《土家吹打樂》、《長陽南曲》 等多部研究著作問世,在南曲創作、山歌改編上成就突出,他創作的南曲《昭君別鄉》獲全國少數民族曲藝展演一等 獎,南曲《詠梅》獲「群星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創作的大型土家族婚俗系列歌舞劇《土裡巴人》,獲得第五屆 文華大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央視文藝頻道的編導秦新民也是資丘人,他原來在資丘中學當老師,後改行從事文化工作,當過長陽文化局副局長,宣傳部副部長,宜昌市文聯副主席,調中央電視台以後,一直擔任文藝頻道的總撰稿。參與導演了許多有影響的文藝晚 會。
資丘的低坪還走出了詩人唐德林,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在遼寧的《當代詩歌》發表了組詩《山路通向山外》,並配發了該刊主編阿紅寫的評論,唐德林一下子火了,收到了幾百份讀者來信,一個叫楊樺的遼寧姑娘不顧家人的反對,硬是跑 到低坪嫁給了唐德林。當時。資丘還不通電,更不要說通公路,後來,唐德林隨楊樺遷居到了遼寧,現居住遼寧葫蘆 島,依然堅持寫詩,每年發表詩歌近百首。
凌春傑是資丘花屋場的人,愛好寫作,還因為寫作謀到了深圳市審計局的公差,成為公家人,還娶了新疆姑娘為妻。前 幾年,中國作協組織我們到廣東參觀考察,聽說我要到深圳,他約了深圳的文友們等我吃完飯,我們從南澳島出發,車 在路上出了故障,趕到深圳已快晚上九點,他和朋友們還在等,弄得我很不好意思。春傑本不善酒力,為了讓大家盡 興,那天他喝了不少,送我到酒店的路上,吐了朋友一車……他寫散文,寫小說,在深圳,在廣東很有影響,很早就加入了中國作協。
春傑是一個勤奮的人,工作力爭好上加好,家庭也經營得幸福美滿,創作上不斷攀登新台階,他涉及的領域很多,小 說、散文、評論,他的短篇小說《跳舞的時裝》獲得全國第二屆土家族文學獎。他愛學習,愛寫作,本職工作也做得很 好,所以他的時間就緊,QQ簽名就是:拒絕閒聊。
資丘的文人真是太多了,現任湖北省作協副主席的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田天就是資丘天池口人,他的《田天報告文學選》 獲得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長篇報告文學《你是一座橋》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他還為武漢市 及省台、中央台近百台大型文藝晚會擔任總撰稿,部分節目獲獎;長期任武漢電視台《周末娛樂圈》、《都市茶座》等 欄目撰稿人和文學顧問,並創作情景喜劇60餘集;撰寫電視專題片《中國橋話》、《情歌樂園》、《武漢1938》等數十 部(集)。小說家陳孝榮原來在資丘鎮當宣傳委員,作為官員,他沒有作出太大的影響,而作為小說家,他卻取得了相 當大的成功。現已出版長篇小說7部,中篇小說多篇,1996年,《小說月報》連續選載了他兩個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 文學界的地位。
第四屆湖北省青年文藝金鳳獎評獎,文學類的獎項最後就剩田天和陳孝榮角逐,一個省級文學獎變成了一個鄉鎮人的競 爭。
曾經和我在長陽電大的同事周碧麟老師是資丘中嶺人,不僅古典文學教得好,散文寫得蒼勁老到,出版了幾本散文集, 在散文界很有影響。
資丘白沙小學的徐長清老師生於曲溪,在曲溪工作多年,功底深厚,教學質量高,是山區少有的市級學科帶頭人。教書 之餘,勤於寫作。尤善竹枝詞,不單是長陽詩詞界影響很大,在荊門、襄陽詩界享有盛譽。
資丘更是一片民族民間文化的沃土,長陽的民間文化三件寶--山歌、南曲、撒葉兒嗬在這裡都能找到代表人物和代表 作。
撒葉兒嗬又叫跳喪,它原本是喪葬舞蹈,在長陽很多地方都能見到。老年人死了,土家人認為是順頭路,是「白喜 事」,就有很多人在靈前歌之詠之,舞之蹈之。對於跳喪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我比較認同狩獵說,原始狩獵時期,野獸 很多,捕獵工具落後,經常有人死於狩獵,人們就圍着他的屍體舞蹈,歌頌特的勇武,激勵後人前仆後繼,繼續他的事 業。
我見過很多跳喪,以資求跳的最好。有些以盈利為目的的專業隊伍,安裝了燈光,音響,穿了花花綠綠的服裝,那完全 是一場演出了,失去了跳喪本來的意義。資丘的跳喪完全是原汁原味的,他們的叫唱中間恰到好處地加了一些花兒,使 之更加生動更富有韻味,而跳的人在保證動作到堂的基礎上有發揮出一些輔助動作,使之盡善盡美。
最叫人感動的是南曲。南曲和山歌風格迥異,它的詞婉約纏綿,曲調悠揚婉轉。據說,南曲傳入長陽只有200年的歷 史,在這片土地上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和傳承。我常常在想,它和山歌、撒葉兒嗬是完全不同的雅「玩意兒」,為何會在 同一片土地上同步發展呢?回答只有一個,資丘是一片文化的沃土,各種文化的種子都適合在這片沃土上生長,資丘人 具有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所以,南曲在這裡得以存活並且得到發展。
南曲過去一直是口口相傳,傳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資丘,有好多出名的南曲傳人。王仁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王仁山是資丘白沙坪人,幼時讀過5年私塾,識文斷字,樂感很好,年輕時,巴東一個皮影戲班來資丘演出《薛仁貴征 東》,他很快就學會了。他吹拉彈唱樣樣都會,南曲更是門第師。抗戰時期,生活困難,他組織20多人的貧困農民為資 丘藥材商行背藥材到湖南津市,掙點力錢度日。
這一天,他帶領大家路過松滋縣的劉家場,人地生疏,他一人到街上探聽情況,打聽住宿行情,忽然看到一位老闆牆上 掛着一把三弦,王仁山心中一喜,走進室內將三弦摸了又摸,看了又看,老闆看見問道:「請問您是何方人氏?會彈三 弦?王」仁山回答:「我是長陽人,愛好彈三弦,唱南曲。」老闆愣住了,忙將三弦取下遞給他,王仁山接過來自彈自 唱了一段《掃松》。老闆聽了,連聲說:「知音呀,知音,快請坐。」王仁山說:「我還有一班人在街上等我。」「不 管多少人,今天吃住在我家,晚上好好樂一樂。」
這天晚上,兩人輪流彈唱,相互切磋,王仁山一個通宵沒有睡,第二天,老闆又留他們玩了一天。
在南曲藝人中,王仁山文化水平較高,樂感又強,能融會貫通,他唱南曲,字正腔圓,板式穩重。1964年,受省音樂學 院聘請,執教南曲一年,享受教授待遇。他的錄音錄像成為該校的保留教材。
除了王仁山,出生柿貝的覃秉令也是有名的南曲藝人。
覃秉令自小跟隨父親學唱南曲,青年時即掌握數十個曲目,長於演唱《風》、《花》、《雪》、《月》及《游江》一類 詠物抒懷的傳統節目。有很高的自彈自唱的藝術造詣,唱腔質樸,板式嚴謹,曲體規範,風格濃郁。特別是以演唱《北 調》享有盛名。在世時,人們稱為「令老」或「令老寄生」。
覃秉令曾在長陽五峰一帶傳藝授徒,還自製三弦與鄉人換取茶葉。晚年,將一把家傳四代約150年的三弦贈送縣文化部 門永作收藏。
南曲代代相傳,現在依然活躍的南曲藝人也不少,像覃好群、謝克富、覃遠新等一批新的大師以及覃遠新等一批青壯年 南曲藝人正承前啟後,推陳出新。資丘的中小學都開設了南曲的校本課程,長陽南曲將薪火相傳後繼有人。
說到資丘的文件文化,不能不提到田玉成,他任資丘文化站長多年,收集整理民間文化資源,研究民間文化,出版專著 多本,關心民間藝人生活狀態,組織民間文化活動,他在全國次提出「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受到文化部領導的高度 重視。由於他對長陽民間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多次收到文化部門的表彰,還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 人,受到國務院的表彰。
對於資丘,總有幾分嚮往,總有幾分崇敬。每次去,總是激動,總是興奮,文化的大樹在這裡生長得蓊蓊鬱郁,文化的 花朵在這裡開放得奼紫嫣紅,究其原因,有很多人會說領導的重視,這當然很重要,我覺得更重要的是這裡有文化的土 壤,有適合文化生存的空氣和水分,有蘊藏在每個人心頭但自己或許並不覺得的文化的情結,這些,讓我特別感動,好 多次,看到一排老者掀動長褂大前襟然後坐下來亮出三弦開始自彈自唱的時候,我的淚水就要奪眶而出,他們絕對勝於 宣科的樂隊……
每當我離開資丘,往往就會有幾分惆悵,總擔心下一次來,還會是以前那個資丘嗎?這些年,幾乎每個地方都在變,有 的地方變得叫人啼笑皆非,我擔心資丘發生這樣的悲劇。
資丘千變萬變,希望不要丟棄文化這件有些破舊但是永遠熠熠放光的衣衫![1]
作者簡介
溫新階,男,土家族,1989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