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朝代的年號是如何定的?
年號 |
![]() |
古代不同朝代的年號是如何定的?中國古代的年號主要是根據新皇帝登基的時間,以及登基時一些所謂的祥瑞之兆來取的。根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正式有年號這種說法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直到宣統退位,中國封建社君權制度的正式結束,「年號」這種稱號才正式的退出了歷史舞台。[1]
目錄
新的年號多由皇帝自己命名
過去用於紀年的年號,往往也是重大歷史變革的標誌。自漢武帝首次使用年號之後,歷代帝王無不以年號彰顯其「受命於天」的使命,宣示其治國理念,寄託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等願望。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年號共有八百多個。經研究發現,其中相當一部分年號都與《周易》有關,或直接源於《周易》的經傳文本,或由《周易》的理念衍生出來。
按歷史慣例,每逢新君登基或統治期間遇到祥瑞災異、政局變化等都要改元,即啟用新的年號。因事關重大,新的年號多由皇帝按自己的意思命名,或由大臣們先擬出幾個名號,再由皇帝欽定。如北宋熙寧末年,因王安石罷相,宋神宗決定從幕後走到前台,親自出馬主持變法。於是下令改元,命近臣先草擬名號。近臣草擬了三個名號呈上去,分別叫「平成」、「美成」、「豐亨」,結果宋神宗均不滿意。他批覆:「成字負戈,美成者,犬羊負戈。亨字為子不成,不若去亨而加元。」最終把新年號定為「元豐」
宋神宗選年號「元豐」 希冀變法成功
宋神宗的批覆,反映了他內心的矛盾和願望。就是既想成就富國強兵大業,又不想與他國發生戰爭(認為「成字負戈」,有戰爭之象);既想國運亨通又不敢用「亨」字(擔心「子不成」,不利後代)。而「元豐」二字則寄託了他想通過變法取得豐碩成果的願望,這兩個字除了文字本身的含義外,還含有《周易》的理念。
《周易》第一卦為乾卦,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第一個字就是「元」。《周易》的「元」字,既有「大」與「始」的含意,又代表「善之長」,還象徵「三陽開泰」、萬象更新的春天。孔子認為,「元」是乾卦「四德」(即「元亨利貞」)之首,是萬物生成的根元。如以人事比擬,「元」就是仁人君子。「豐」則是《周易》第55卦的卦名,這一卦由八經卦的離卦和震卦組成,離卦在下,震卦在上。「卦辭」說:「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彖傳」解釋說:「豐,大也。明以動,故豐。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意思是,「豐」就是「大」,下卦是「明」,上卦是「動」,光明而充滿活力,所以豐盛。王者應效法此卦,行事崇尚盛大,像太陽一樣普照天下。當時宋神宗對變法能否成功心存憂慮,豐卦的「卦辭」和「彖傳」說「勿憂」,在某種程度上解除了他的憂慮。「明以動」、「宜日中」的聖人之言對他實施「元豐改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漢代皇帝對《周易》的「元」字情有獨鍾
「元豐」這個年號,只是宋代與《周易》有關的年號其中的一個,其他的還有「乾德」、「乾興」、「大觀」、「乾道」、「嘉泰」等等。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即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所用的「建元」,就刻上了《周易》的烙印。而且在漢武帝用過的11個年號中,有7個帶「元」字,可見他對這個代表萬物之始的字情有獨鍾,反映了漢武帝對改造世界的強烈願望。此後,漢昭帝以「始元」、「元鳳」、「元平」為年號;漢宣帝用過「元康」;漢元帝用過「初元」;漢成帝用過「元延」。東漢時期還出現了「元和」、「永元」、「元興」、元初」、「元嘉」等年號。
到了西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炎在定年號時又想到了《周易》,他即位後定年號為「泰始」,希望自己能夠開啟一個「天地交泰」的新時代。十年後,他又在《周易》里找到了另一個年號——「咸寧」。這個年號出自乾卦」彖傳」一句話:「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意思是《周易》以象徵天的乾卦為首,如果王者能踐行天道,就可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安寧。
唐太宗「貞觀」年號意為以正道治理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乾卦的「彖傳」雖然只有區區57個字,就有「大元」(出自「大哉乾元」)和「大明」(出自「大明終始」)成為元朝和明朝的國號。此外,「乾元」、「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貞」、「咸寧」等七個詞彙曾分別被用作年號。如三國魏明帝曹睿、東晉海西公司馬奕、十六國後趙石勒、北朝孝文帝元宏用過「太和」,南朝宋孝武帝劉駿用過「大明」,南宋孝宗趙昚用過「乾道」,大理皇帝段智興用過「利貞」等。
隋唐時期,君臨天下的帝王更加偏愛以《周易》來命名年號。如隋煬帝取年號為「大業」,語出《周易》「繫辭上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這個年號,本義是王者應以仁愛之心使其恩澤普施於天下萬物,方能稱之為「盛德大業」。而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三征高句麗,使人民疲於奔命,造成天下大亂,最終不僅沒有成就「大業」,還導致了隋朝的覆亡。這是典型的名不副實,只會用《周易》的詞語裝飾門面,而不是真正踐行《周易》的理念。
正是因為吸取了隋煬帝的教訓,唐太宗從《周易》中取年號時十分注重其內涵。他在位期間只用了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貞觀」。
「貞觀」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下傳」:「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裡的「貞」,其含義是「正」,天地之道,貞正守一,無私覆無私載,才能成其大觀。人事的吉凶,治道的盛衰,也決定於能否履行正道。「貞觀」這一年號的內涵,就是要以正道治理國家。而唐太宗為政,確實沒有違背這個宗旨,最終實現了「貞觀之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