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疊骨橋

來自網絡的圖片

疊骨橋介紹《星漢燦爛》第10集,出現了「疊骨橋」,程少商利用這種橋的原理,設計讓出言不遜總是找茬的裕昌郡主和王姈落水,她以為這件事做的滴水不漏、神不知鬼不覺,卻不知道這件事立馬被萬老夫人看穿了,並且告知了她父母,讓她被打了一頓,那麼疊骨橋是什麼橋呢?[1]

目錄

疊骨橋是什麼橋

在去往後花園途中,程少商故意尋了個藉口,繼而拆掉橋底木柱。因着今日最大的兩頭沒能懟起來,小女娘們在園子裡吃吃喝喝,玩興甚佳,直到最後一撥衣着華麗的貴胄女娘姍姍來遲,園內氣氛又為之一變。程少商看到凌不疑投來的眼色,便故意將女娘們引到窗邊。裕昌郡主為能近距離接觸凌不疑,帶着大家跑向木橋,絲毫未曾留意到警示牌。

萬松柏意識到大事不妙,剛要出面阻止,奈何為時已晚。由於橋受力不堪,轟然塌陷,女娘們紛紛落水,場面混亂不已。裕昌郡主向來是出盡了風頭,今日恥辱令她嚎啕大哭,萬萋萋趴在假石後笑個不停,唯獨程少商沒有參與其中,高高興興地圓滿散場。

待得壽宴結束之後,萬老夫人與萬松柏細說白天裡發生的事情,其實她知道這座木橋有個名堂,乃是當年公輸班大夫為相助楚國國君所制,學名叫「疊骨橋」,如今無幾人知曉,乍看是座輕便牢固的小橋,只需抽除其中幾根木頭,再有人踩上去時,整座橋頃刻即垮。那麼現實生活里有疊骨橋這種橋嗎?

疊骨橋被稱為是「魯班橋」,魯班橋,是一種自承式結構橋樑,是依靠橋樑自身的結構間的壓力和摩擦力來維持的,而且承受的壓力越大,橋越穩固,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大家可以認真觀察下《清明上河圖》,裡面的那座大橋就是利用的這種結構。

相傳元朝時,趙州(今河北趙縣)城南有一座石橋,是魯班建造,甚為堅固。魯班建成此橋後,誇口說:「古今再也沒有第二座橋可以相比了。」他的話被本地姓張的神仙聽到了。於是,張神仙騎驢來到橋下,笑着對魯班說:「這座橋石堅柱壯,但如果我過橋,你能保證橋不晃動嗎?」說着就騎驢上了石橋,只見石橋搖動,好像要倒塌了。魯班見狀,忙跑到橋下用兩手托定石橋,使其堅固如初。橋上留有張神仙所騎的驢頭尾和四足痕跡。

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就是渭源灞陵橋,位於甘肅定西渭源縣城南的清源河上,當地人慣稱「握橋」或「臥橋」,因渭水繞灞陵(漢文帝陵墓)通長安,故而得名,是一座有着600多年歷史的純木質疊梁拱橋,因橋身拱起,宛如長虹,有「渭水長虹」之美稱。灞陵橋,不僅是「千里渭河第一橋」,更是「古代橋樑的活標本」,也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典式純木結構臥式懸臂拱橋。

渭源灞陵橋分13間,64柱,全長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寬4.8米,橋面通道由中道與兩側小道組成,中寬邊窄,兩側配有木欄杆,橋身上是覆以青瓦頂的長廊,與橋兩端的翹角飛檐的卷棚式橋台連為一體,橋從兩岸的橋墩底部以每排十根粗壯方木並列十一組,逐次遞升支撐橋身凌空橫臥在清源河上。灞陵橋全部為木質結構,設計精巧,結構嚴密,朱紅的材質在藍天碧水及四鄰風光的映襯下,遠遠望去似巨龍騰空、長虹臥波,氣勢非凡,蔚為壯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