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反補貼措施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目錄

名詞解釋

反補貼措施指出口國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機構向本國企業提供優惠,使其具有競爭優勢,給進口國國內生產同類產品的產業帶來損害時,進口國採取的抵制措施。

反補貼是指進口國(地區)主管機構依法對接受補貼的進口產品進行調查,並通過徵收反補貼稅或價格承諾等方式,抵消由禁止性補貼和部分可訴性補貼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貿易救濟措施。

反補貼措施實施條件

實施反補貼措施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進口產品存在補貼;二是,進口對已經建立的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者產生實質損害威脅,或者對建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阻礙;三是,補貼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反補貼措施調控貿易的手段

反補貼措施調控貿易的主要手段是,對補貼產品徵收附加的「反補貼稅」,確稅原則是「根據不同出口經營者的補貼金額,分別確定。」

反補貼措施的調查機關

根據我國《反補貼條例》規定,補貼行為和國內產業損害的調查和確定,由商務部負責。但是,涉及農產品的國內產業損害調查,由商務部會同農業部進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