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雙峰縣梓門橋鎮大村基督教堂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雙峰縣梓門橋鎮大村基督教堂於2015年10月30日,雙峰縣梓門橋鎮大村基督教堂舉行新堂落成喬遷典禮。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信教群眾參加慶典活動,雙峰縣民宗局副局長李冬雲、梓門橋鎮黨委委員譚輝旗應邀出席。

新落成的大村基督教新堂寬敞明亮、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大村基督教堂新堂的落成喬遷,既使廣大信教群眾又多了一個設施良好的活動場所,也充分說明了黨和政府對宗教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廣大信教群眾的深切關懷,更是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到實處的充分體現。

李冬雲在致辭中對新堂的落成喬遷表示熱烈祝賀,對教職員工和信教群眾表示衷心的祝福,同時也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堅持愛國愛教,服務社會,要多做利國利民的好事,堅決與邪教組織作鬥爭;二是加強自身建設,要行為規範,正信正行,不斷提高自身整體素質;三是加強團體建設,要健全管理制度、規範財務制度,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

李冬雲說,希望大村基督教堂在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正確領導下,開拓進取,以百倍的熱情踐行愛的承諾,努力把大村基督教堂打造成模範實踐「三自原則」的新典範、傳播優秀文化的高平台、凝聚信眾的好家園、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力量。

目錄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