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下人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歷下人文 |
歷下人文,濟南市歷下區政協主編的這套《歷下人文(共3冊)》包括《歷下名人遊蹤(古近代卷)》、《歷下往事卷》、《歷下人鳳卷》。其中,《歷下名人遊蹤(古近代卷)》擬從古代和近代曾經在歷下生活過的數千位文人中,挑選出數十位名氣大、對歷下風景名勝多有題詠和描繪、給歷下人文留下深刻印記的,以進一步梳理和彰顯歷下的深厚人文底蘊。《歷下往事》從"歷下聞人"、"老街記事"、"舊事重提"、"歷下民俗"、"歷下景物之謎"和"歷下名吃"六個方面,介紹了民國時期歷下區的風土人情。《歷下人鳳卷》介紹了明清以來的六十多位濟南傑出人物,組成一部群英譜。
基本信息
書名 歷下人文 [1]
出版社 濟南出版社
頁數 803頁
開本 16
作者 濟南市歷下區政協
出版日期 2014年4月1日
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754881237X
內容簡介
古歷下,老濟南,積澱了厚重的人文歷史,孕育了悠久文化名城。為了傳承歷史文化,發展歷史文化,光大歷史文化,濟南市歷下區政協特意編撰了這套《歷下人文(共3冊)》。這3冊書包括《歷下名人遊蹤(古近代卷)》、《歷下往事卷》、《歷下人鳳卷》,分別介紹了55位古近代名人在今歷下區境內的遊蹤,民國時期歷下區的風土人情以及明清以來的六十多位濟南傑出人物。
文摘
"四大玉"與"鼓界皇后"引領群鶯啼唱
黑妞白妞之後,濟南相繼出現了許多山東大鼓班社。常在趵突泉東望鶴亭和泉西觀瀾亭茶館演唱的,有"謝李孫趙"四大玉之首的謝大玉。
謝是武定府人,出身說書世家,其父人稱"神手謝老化",曾為白妞、黑妞伴奏三弦。謝大玉所唱多取材於《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之唱段,尤喜唱鐵馬金戈的"三國段",如《單刀會》《群英會》《長坂坡》《華容道》等。雖然她大字不識,卻靠死記硬背能唱鼓曲200段。她13歲出道泰安,聽眾稱其"十三紅",後至京、津等地演出,曾在北京與演唱京韻大鼓的鼓界大王劉寶全,在天橋對陣兩月余,不相上下,轟動京城曲苑。在京、津的十幾年,她照例每年5月至8月去東北各大城市巡迴演出,每到一地都是門庭若市。她在河南開封演唱時,每次步出戲院,兩旁人群夾道,許多不能進戲院的人,候在外面聽唱,最後還要見見謝大玉。她先後在上海勝利、百代話匣電影公司灌制《黑驢段》《劍閣聞鈴》《草船借箭》《自強傳》等唱片。
"七七"事變後,日寇入侵,謝大玉一度息影藝壇,以洗衣、縫紉、糊火柴盒為生,直至濟南解放後才重新登台。1957年,山東省首屆曲藝匯演,她獲得榮譽獎。次年,她赴京參加全國曲藝匯演,一曲《草船借箭》贏得滿堂喝彩。她雖已年屆七旬,兩鬢堆雪,卻精神矍鑠,目光如電,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一個人就是一台戲。山東大鼓甩板腔極長,謝大玉並沒有每腔必翻,必要時一聲高唱,震人心脾。1961年,71歲高齡的謝大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曾擔任山東省政協委員、山東省文聯委員、山東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文革"期間,謝大玉無辜受到迫害,被誣為"三名""三高"的代表人物,扣減工資,關進牛棚,受盡了折磨。她唯一的兒子,也自殺身亡。1978年,89歲的謝大玉與世長辭。
李大玉是山東歷城王舍人莊人,7歲師從山東平陰人李泰祥學唱梨花大鼓,11歲時初次在趵突泉觀瀾亭、四面亭茶館登台演出,便贏得聽眾好評。這一年,正值辛亥革命爆發,李大玉滿懷激情,走上街頭,"終日演藝於大軍之前,冀博兵士之歡心",義務演唱古代英雄豪傑精忠報國的歷史故事,鼓勵士兵們為推翻滿清、創建民國建功立業。李大玉勤懇好學,平日愛讀書,喜字畫。她在各地巡迴演出時,能主動求教和吸收其他曲種的藝術精髓,擅唱《紅樓夢》《西廂記》等言情唱段,被同行們稱為"書史"。當時報上稱讚李大玉"歌壇花樣屢翻新,溫厚和平盛世音。冰雪聰明鸚鵡舌,清才不愧謫仙人"。李大玉嗓音優美,表演細緻,擅長抒情,上世紀20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為李大玉灌制有《火燒成都》《王二姐摔眼鏡架》等唱片。李大玉與師傅李泰祥結了婚,她的女兒李艷秋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大鼓藝人。不幸的是,結婚不久,李大玉即被歷城縣令霸占。1929年,李大玉去王舍人莊為祖墳掃墓的時候,遭不明身份的刺客暗殺,終年27歲。
趙大玉是山東濟寧人,唱腔婉轉瀟灑,滋味醇厚,百代唱片公司為她灌制有唱片《古城會》。
孫大玉是山東武城人,生長在鼓書世家,她的父親孫增福既是弦師又是演員。孫大玉幼承父教,習梨花大鼓南口梨花調。她嗓音圓潤純正,唱腔委婉清新,更兼酷愛京劇,摹人狀物多吸收戲曲表演技巧,堪稱細膩傳神。擅演書目有《大西廂》《走馬薦諸葛》《昭君出塞》《拷紅》等。孫大玉除在濟南享有盛名外,在北京、天津、開封、南京、漢口、重慶等地亦頗有影響,時稱"犁鏵調一代紅伶"。上世紀40年代後,梨花大鼓日趨沒落,孫大玉嘗試將時尚音調移植到《鴻雁傳書》《空城計》等曲目中,甚至插入大段皮黃唱腔,但終難挽回頹勢。後來,她無奈改唱京劇,常在濟南大觀園共和廳舞台演出。
在"四大玉"走紅的同時,"蓋山東"董蓮芝異軍突起,姬素英、姬佩蘭等姬家班姑娘亦嶄露頭角,在泉西觀瀾亭茶館擊鼓引喉。在濟南鼓姬中還出現了一個鼓界皇后鹿巧玲,也在觀瀾亭獻藝。鹿巧玲的父親也是著名琴師,號稱"花弦鹿"。鼓界皇后這個稱號是《濟南晚報》所賜。民國十九年(1930),《濟南晚報》社長、經理郭伯洲、郭仲泉兄弟,發起濟南菊選。鹿巧玲鐵嗓鋼喉,藝術超群,榮登鼓界皇后寶座。她最拿手的曲目為《黑驢段》《鴻雁捎書》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山東大鼓的全盛時期,濟南各個演出場所幾成坤伶天下。山東大鼓與濟南相聲、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北路評書等一起營就濟南曲山藝海之名。
P104-106
後記
濟南,古稱歷下;歷下,代指濟南。這座海右名城,有着悠久的歷史,厚重的人文,足以稱得上人傑地靈。
元代學者程元《遂閒堂記》曰:"濟南人,敦厚闊達,多大節。"濟南地接齊魯,齊為文學之國,魯為孔孟淵藪。因此,濟南有着儒雅敦厚的文化底蘊;濟南是歷史上屢經戰亂、屢遭兵燹的兵家必爭之地,這又在客觀上形成了濟南人豪雄、剛硬的強悍民風。濟南人不僅表現為勇敢和頑強,往往還表現為一種大義凜然的骨氣和節氣。所以,濟南歷史上,不乏挽社稷於既倒的義士,寧折不彎的志士,慷慨赴死的豪士。我生於斯,長於斯,與家鄉父老日相洇濡,對其秉性特點瞭然於胸。確如程元所言,吾邑民眾敦厚,敦厚中卻透出巧智;吾邑民眾闊達,闊達卻不失嚴謹;吾邑民眾注重大節,尤其在外寇侵人時,有多少志士不畏強暴,挺身而起。張郁光、竇來庚等血戰日寇,壯烈殉國;王林肯、萬春圃、牟宜之等捨生忘死,轉戰南北;王祝晨、李廣田、桑子中等南下流亡,誓死不做亡國奴;鞠思敏、於明信、叢禾生等堅不出任偽職,保全民族氣節……這些可歌可泣的傑出人物,留名青史,是濟南的脊樑和驕傲。
我從父輩口中,聽到過其中一些人的名字和事跡片段,也從一些歷史親歷者的文字中,領略到這些傑出人物的風采。雖想形諸筆墨,但一直忙於工作,未能將這些人中之鳳的形象撰寫成文。前幾年,我從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退休了,有了時間和精力,便想將自己了解的濟南文史、風情、人物等訴諸文字。燈下案前,筆耕不輟,陸續有不少作品發表在本地報刊上,如《齊魯晚報》《生活日報》《春秋》《齊魯文史》《濟南日報》《濟南時報》《濟南文史》等。我寫到的人物除辛亥英烈、革命先驅、抗日英雄外,還有愛國士紳、學者、教育家、作家、詩人以及工匠等。這些作品雖算不上成熟,但卻凝聚了我的心血和勞動。由於當事人謝世,資料匱乏,我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書海中查找、考證、爬梳、糾謬、釋疑,以求接近歷史真相。衣帶漸寬終不悔。終日苦思冥索,電腦前枯坐打字,有付出,也有收穫,也算是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吧。我也儘可能地採訪了一些知情人,獲知不少生動情節,在此向他們一併致謝。在寫作過程中,我也逐漸加深了對濟南人的認識和了解。
關於濟南人的定義,我以為可以寬泛一些。除土生土長的本邑人士,移民者、客居者,甚至短住者,都可囊括在內。一句話,凡是在濟南活動並留下鮮明印記,或是從濟南走出並在外面世界樹立聲名的佼佼者,都可稱濟南人鳳,也就是歷下人鳳。濟南本來就是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濟南人本身就是個大概念。
感謝歷下區政協楊曙明副主席的熱情關照和幫助,使這些零散篇章得以成書。願讀者能從這些粗陋文章中,得到一點點感悟和啟發。
歷下人鳳,濟南的柱石。 魏敬群
2014年4月
序言
濟水之南,歷山之下,濟南因之得名,歷下因之得福。
古歷下,老濟南,積澱了厚重的人文歷史,孕育了悠久文化名城。為了傳承歷史文化,發展歷史文化,光大歷史文化,我們特意編撰了這套《歷下人文》(全3卷)。
濟南是座有着8000年人類活動史、46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文化這棵生命之樹在大自然土壤中滋生,又在晶瑩的泉水灌溉下成長。
任寶禎老先生是位睿智博學的"老濟南",多年專事撰寫濟南故實文稿,已有《濟南名泉》《大明湖變遷史話》《珍珠泉史話》等十幾種著作問世。為進一步弘揚濟南市歷下區文化,他又應我們的邀請,在75歲高齡之年,不辭勞苦,不顧病痛,堅持創作了《歷下人文·歷下往事》這本書,將隱藏在繁茂枝葉中,被人遺忘在角落裡的飽滿果實一一勾勒,用生動的藝術手筆,將聽覺、視覺、味覺逐一調動。讓人不由自主的懷着極大的興趣和敬意在這幅優美的畫卷中品味歷下舊日的影子。
趵突泉畔、曲水亭邊、芙蓉街頭、鞭指巷尾,涓涓的流水聲,似低吟千年的歌。在千年的吟唱中,無數名人巨匠在此駐足出聲相伴。有鞭打身穿蘆花襖的閔子騫時發出的鞭鳴聲,有黃庭堅用渾厚嗓音唱出的那句"濟南瀟灑似江南",有白妞黑妞、鹿巧玲等著名藝術家繞樑三日的裊裊餘音,還有深夜裡季羨林老先生追憶舊日求學經歷時的喃喃自語……抑揚頓挫的說書聲,跨過時光的隧道涌至現代,敘述着老城區大街小巷中的傳奇,向世人詮釋着這座城市的滄桑背影。恩愛伉儷硃砂和珍珠仙子,因天條束縛天人兩隔,男子的淚化作流不盡的泉,女子的情凝成涌不完的珍珠,一人一仙將夫妻間矢志不渝的愛匯聚成硃砂、珍珠二泉,永久地留在這座城市中。讀着這些雋永的文字,能讓人忘卻都市的喧鬧,能讓人在逆流的時光中體味舊日的那份悠然自得。
魏敬群先生是我近兩年結識的文友,他是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的一位退休幹部,曾長期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工作之餘,他從事文學創作,曾在報刊發表大量詩歌、散文作品,是山東作家協會會員。我們曾就編輯出版歷下文史資料一事有過商談和意向,後來因故擱置。魏敬群同時是一名濟南文史愛好者,曾在《齊魯晚報》《生活日報》《濟南日報》《濟南時報》和《齊魯文史》《春秋》《濟南文史》等報刊發表上百篇有關文章。其中,有不少篇專寫濟南人物,包括辛亥英烈、革命先驅、抗日英雄以及教育家、學者、作家、詩人等。他將發表和未發表的60篇文章結成《歷下人文·歷下人鳳》一書,介紹明、清以來的六十餘位濟南傑出人物,組成一部群英譜。這本書的出版問世,得以接續前緣。我以為,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粗粗一讀,印象頗深。眾多鮮活的人物,叱咤風雲,激揚文字,繪就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吾邑有慷慨赴難的義士,如張郁光;吾邑有學養深厚的大家,如王獻唐;吾邑有春風化雨的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於明信、叢禾生;吾邑有名動海外的才女作家沉櫻……他們或為國家社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或為民族大義馳騁沙場百折不回,或為文化傳承殫精竭慮矢志不移,或為藝術發展精益求精鍥而不捨……他們是人中龍鳳,濟南的脊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他們身上,可以獲取人生真諦,汲取精神營養,從而腳步踏實,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路。
幾千年來,濟南誕生過和容納過無數歷史文化名人。舜耕歷山,上古聖王大舜在歷下的出現,就是濟南人文歷史的開篇。春秋戰國神醫扁鵲、漢代經學大師伏生、唐代貞觀名相房玄齡、宋代詩人李清照與辛棄疾、元代散曲家張養浩、明代詩人邊貢與李攀龍、清代學者周永年與詩壇領袖王士稹和小說家蒲松齡等,濟南府歷代都有傑出人物;而酈道元、李白、杜甫、曾鞏、蘇軾、晁補之、元好問、趙孟頫、鐵鉉、翁方綱、劉鳳誥、劉鶚等,則是客居濟南的歷史文化名人。濟南的山水滋潤了濟南的文化,滋養了濟南的文化名人。古近代是這樣,現當代也是如此。辛亥之役,劉冠三、徐鏡心、丁惟汾等揭竿而起,掀起山東獨立的浪潮;五四運動在濟南,不少青年運動的闖將如王樂平、李澄之、隋煥東等曾活躍在泉城和京城;中共一大代表總共十來位,就有王盡美、鄧恩銘兩位來自濟南;抗日戰爭中,更有張郁光、竇來庚等數不清的烈士戰死沙場,留下不朽英名。文人學者更是數不勝數,季羨林、臧克家、任繼愈、張默生、李長之、陶鈍、沉櫻曾求學歷下,顧隨、老舍、胡也頻、王統照、馬彥祥、李廣田、桑子中等曾在濟南工作,徐志摩、艾蕪、郁達夫、黃炎培、柳亞子、郭沫若、巴金、黃裳等曾在泉城留下屐痕。名士如雲,覆蓋古城每一寸天空;厚重的人文歷史,構成濟南的文化底蘊。歷代名人是濟南人民的自豪,更是濟南人民的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從歷代名人的事跡中,我們感受到一種浩然正氣、昂揚志氣和無形靈氣,使我們景仰,令我們深思。
劉書龍先生的《歷下人文·歷下名人遊蹤(古近代卷)》,是2011年12月出版的《歷下擷萃·歷下名人遊蹤》的姊妹書。他從古代和近代曾經在歷下生活、客居過的1000多位知名人士中,挑選出55位名氣相對較大、對歷下風景名勝題詠和描繪相對較多、給歷下人文留下的印記相對較深的名人,包括唐代的李白、杜甫、李邕、李之芳和盧象,北宋的祖無擇、曾鞏、蘇轍、蘇軾、孔平仲、孔武仲、晁補之、歐陽修和趙擰,金元時期的元好問、趙孟煩、王惲、胡祗通、張之翰和郝經,明代的汪廣洋、薛碹、王廷相、王慎中、袁中道和王守仁,清代的王士稹、施閏章、田雯、蒲松齡、愛新覺羅·玄燁、翁方綱、鄭燮、愛新覺羅·弘曆、阮元、何紹基、吳偉業、朱彝尊、顧炎武、孔尚任、趙執信、姚鼐、黃景仁、桂馥和鐵保,近代的王閏運、劉鶚、繆荃孫、康有為、張之洞、魏源、張謇、陳去病、林紓和章太炎等,對其在歷下的遊蹤和其題詠歷下風物的詩文作品作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和《歷下擷萃·歷下名人遊蹤》一書所介紹的現當代名人在歷下的遊蹤正好相互補充映襯,進一步梳理和彰顯了歷下深厚的人文底蘊。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千百年成長凝聚出的精華,是一座城市千萬年傳承的根本。《歷下人文》所記載的往事、傳說、習俗等,恰恰是歷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精髓。相信閱讀它可以在勾起人們對舊日追憶的同時,也能幫助人們了解那一段段被人遺忘在角落裡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