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印象扇子拐(范治國)

印象扇子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印象扇子拐》中國當代作家范治國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印象扇子拐

窗外雷聲隆隆,雨點也拚命地撞擊着這個能被它接觸到的世界。在遠隔千里之外的地方,我的心竟也像這雨點兒,從飄忽的一絲雲彩到凝成為一滴滴的雨粒,急切地撲向大地。莫可名狀的思緒,仿佛又回到了久違的扇子拐。

對於扇子拐,我的記憶更多地停留在在那裡度過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那個時間段的她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身處異鄉的土地,夜深人靜而思想空閒時,我會不時想起那方水土和她養育着的那方人。無論是用手信馬由韁在紙面上書寫,還是在鍵盤上敲擊,「扇子拐」那熟悉的幾個字,都會從心底里有一種熱熱的感覺,牽引着我回到那個世界。

又想起了那道堤,又想起了影像中的南頭和北頭,又想起了曾經的磯頭灣,還有曾經的以及現在還留在那裡的人們。又想起了她……

她,是湘北的一條小街。

她,是我的家鄉。

她,是扇子拐。

從雪山來千里迢迢而來的長江,一路向東不停歇地奔向大海。在吞吐吸納的征途上,她從湖北境內分出一條叫藕池河的支流,藕池河再由北向南分出了三條支流,一路蜿蜒向南最終匯入煙波浩渺的東洞庭湖。其中西邊和中間兩支互相裹挾着一路平行,不經意間,造就了一塊密布溝汊湖渠的巨大的半島型湖州:幾面均為堤垸環繞,像一艘巨大的艦船停泊在長江邊。船首是湖北省石首市的久合垸鄉,南向與其接壤的是屬於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的梅田湖鎮。鎮北修了條貫穿整個鎮的渠道將鎮子與久合垸鄉分開,這條渠道最後又通過扇子拐的涵閘連通兩條河流。鎮南的北間堤(南縣之北)由湖南益陽市的南縣修築―這是湖南嶽陽地區與益陽地區的市界之一。

四面大堤環伺,圍成了這個叫永固垸的垸子。扇子拐位於垸子的最南邊,原名南華村,取南縣華容交界之地之意而名。本與南縣無區隔,因屬不同縣制,為了防洪及管理的需要,早年村南的大堤是從平地挖土堆高形成,凹下的部分就形成了一汪湖水,因此名為「挖壓湖」,又名彎月湖。挖壓湖早年自然天成,無人管理,頗有一番野趣。坊間還曾流傳上頭有將其開發成旅遊區的想法,後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

湖區就是湖區!

春天到來的時候,粼粼波光中突出一個個尖尖的小角,那是蓮荷的嫩尖在張望。湖畔的垂柳沐浴在和煦的微風中,和着田邊的金燦燦的油菜花兒形成了別樣的風景。炎炎夏日裡,清清的湖水邊,荷影婆娑,紅菱露角,偶爾會有幾十斤的大草魚地躍出水面。總有垂釣者或倚一方樹木而立,或有漁者鄉人拿一柄魚叉,須臾間就有了一頓餐桌上的美食。秋風蕭瑟的時候,大堤上一片金黃的衰草像給這裡提前圍上了準備已久的圍巾,好抵禦即將到來的寒潮鴻雁南飛之日,灰濛濛的水面和霧蒙蒙的天合為一體,充滿鼻翼的是帶着水氣的泥土的芬芳。到得白雪皚皚之時,安靜的湖面又給喜歡思考的遊子們以一方靜地,豈不妙哉!村裡的很多地名也大都與湖有關聯:清明湖、白鶴州、永吉灣、雙剅口等等,這些都深深的印上了洞庭湖濱湖地區的記號。

彎月湖上的北間堤像一道山樑橫在眼前,擋住了滾滾洪水的侵襲,護衛着整個南縣縣城。也給了下游的人們有了更快樂的理由。現在利用先進的衛星照片,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挖壓湖和北間堤緊密的互相依靠在一起!他們形成了扇子拐大半部分的輪廓。

社教渠——一條留有歷史味道的大水渠,將扇子拐與鄰村隔開——村子的東西面是藕池河的中西支流,這樣扇子拐實在太象一個小島了!

梅田湖是華容最西的一個鎮,而華容又是岳陽最西的縣域,岳陽之於湖南又是方位最北的一個地區。藕池河把這種區隔效應發揮到了極致!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緣關係也造就了特殊的扇子拐。

街在藕池河中支的堤上,名曰扇子拐,堤下的村子因街而得名。

現在所謂的街道總長大概不到二里地,且又分為兩段,分別稱為「北頭」和「南頭」。北頭屬岳陽華容,南頭屬益陽南縣。鼎盛時期兩頭分別有糧管站、供銷社、派出所、友誼商店、電影院、茶館、鐵匠鋪等,大小差不多百家左右的商店和單位立在街上。

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這條特殊的街道:由於洪水經常泛濫,住在河堤上在安全上是最安全的選擇。所以形成了清一色的茅草屋,依堤而建,連綿幾百間茅草房形成的街確實十分壯觀,那時南頭和北頭沒有什麼區別。八十年代進行裁彎取直的大堤改造工程,磯頭灣沒有了,茅草屋沒有了,剩下的房屋或是被拆除,或是改成了磚木結構加地下室的小樓房,因此形成了一段長約五百米的空堤,間隔開了南北兩頭。堤高出地面二十幾米,寬約十米。臨堤而看,方圓幾十里盡收眼底。垸子像一個盆地,垸外河道蜿蜒向南北兩端延長,北到長江,南連洞庭湖。

從北頭酒廠到南頭友誼商店,扇子拐一頭連着鎮政府,一頭連着南縣縣城。從北頭出酒廠順河堤往北,可以直達鎮政府,當然一般的村民沒有什麼事是不會往那個方向走的。往南從南頭友誼商店門口出來,轉兩個大彎就可以到南縣縣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陸路交通的缺乏和連通長江的便利條件,南頭和北頭分別建有輪船碼頭,扇子拐是作為一個物資集散地而存在的。大河邊經常能見到遠方來的輪船,運來這裡所需的物資,把這裡出產的土特產帶到各地。洪水泛濫時期,在磯頭灣有很多輪船停泊在一起,走在河邊上,經常能看到船上人家的炊煙和狗的歡叫。夏夜裡停電的時候,只有輪船上的人家裡有蓄電池可以供電視機電源,水不大時就有很多人在河灘邊享受水上人家的聲影。

街因堤而建,也因堤而衰。

九十年代後,扇子拐大堤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南頭靠河一側的供銷社、茶館、衛生院、旅館、雜貨店通通都拆除了,只剩下對面的一排房子面對大河。這樣一來完全失去了它當初的熱鬧景象了。因周圍一片空曠,房子建在堤上,方圓很遠都能見到這一片像堡壘的建築突兀的矗立在河邊,似乎在守望着這段歷史。隨着長江上游水電站的建立,藕池河水越來越少,通航的時間已慢慢減少,河灘地區也淤積起來。漸漸的,河洲上出現了意大利楊樹林,還有油菜花和蘆葦什麼的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連接到天際,大河泛洪的記憶已漸漸遠去。

大概說來這裡本是一個移民地,幾百年前還是一片澤國,「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的景色里可能就有它的影子。扇子拐名稱的得來與梅田湖的來歷也差不多--這也成了湖湘文化得一個慣例:一湖、一水、 一地、一村, 往往有其典故所在,間中或真切、或笑談,古今當同鑒,今昔為之神往:梅田湖名稱的得來是相傳清咸豐年間,藕池河缺口,支流漫演,留下洲土和湖泊。此時有一位姓嚴名梅田的漁民來此定居捕魚為生。便有了梅田的說法,又因乃湖湘之地故名。扇子拐的說法大概是早年藕池缺口時扇子拐離長江口不遠,接楚望湘,居於扇形沖積面的頂端,故有此名,後來取過的南華村名就更不意自明了。

雲夢澤退卻後,華容人和南邊人逐漸成了這塊土地的土著居民。北頭的人講華容話(來自湖北經過轉化的語言)的比較多,自名華容人,南頭的人講南邊話(益陽和長沙口音)就叫南邊人了。話雖有不同,但各自基本都能聽懂。興致高時或是覺得一種語言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時候,每個人都能順便講出幾句對方的方言。南邊人和華容人平時到沒有看得出什麼,只是到了特定的時候就能總結出許多不同之處來:華容人的很多近代先祖都是從北方來的講的是「官話」,比較文,南邊人大多是由南遷往北方的,以「三忍四得」為做人的基本標準,活得辣!南邊人吃年飯從大年三十凌晨吃到接近中午名曰「越吃越亮」,華容人呢最乾脆,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吃罷年飯鬧正月,南邊人開始龍燈花鼓的每家每戶巡遊,華容人呢則舞起了北獅,雙方都以扇子拐大堤為最終點和最重點。大戲和重頭戲都得在堤上才顯的,也因為住在堤上的人褲兜里票子殷實一些,也有興致讓玩龍舞獅者更盡心。

再後來,這裡也迎來了因為各種原因從其他不同地方過來的人們:從北方來的湖北女人,從東西兩邊來的四川和安徽的男人,他們或朔江而上或順江而下到了扇子拐。男人們通常在農忙時節來幫工,女人們有很多則選擇留在了這裡。

當「改革」「開放」「打工」等詞彙遍地開花的時候,扇子拐的男人們和女人們開始了對外面世界的探索。留下的「386199」部隊「駐守」的扇子拐已顯得越來越落寞了,只有在逢年過節歸家的遊子心裡和外漂泊已久決定不再遠行人的心裡,她會現顯出別樣的風情。

扇子拐作為一個典型的湖濱村莊,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為人稱道的事件,相反她卻比其他地方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河堤儼然成了一個舞台,台上和台下的人們共同演出了這一出至悲劇集。

近現代史書記載:1943年3月1日,日機6架轟炸梅田湖鎮的扇子拐,投彈40餘枚,並用機槍輪番掃射,炸死和射死當地居民和國民黨駐軍官兵30餘人,毀房300餘間。3月9日,日機3架再次轟炸扇子拐,炸死居民及駐軍官兵10餘人,毀房200餘間,全鎮變成廢墟--這也是歷史上對扇子拐記載最多的紀錄。

扇子拐由於地處湘北,她一度孤懸一角。現在,隨着梅白公路和華南公路的相繼建成通車,以及不遠的將來的梅田湖大橋的建成,她將成為環洞庭湖交通網絡重要一環,扇子拐必將結束交通閉塞的窘境,快速融入歷史發展的快車道!

行文至此,我不禁有了一絲笑意…… [1]

作者簡介

范治國,男,漢族,1977年出生,湖南華容人,現居深圳。筆名:山遠風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