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盧躍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盧躍剛
《中國青年報》新聞編輯中心副主任
原文名 Lu Yuegang
出生 1958年
四川雅安
國籍 中國
母校 中國記協新聞學院
知名作品   《大國寡民》

盧躍剛,男, 1958年生,四川雅安人。1987年畢業於中國記協新聞學院。1975年赴四川雅安鄉村插隊務農,1980年應徵入伍,歷任師、團新聞幹事,北京市城市建設工程公司幹部,《中國青年報》新聞編輯中心副主任[1]。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

人物簡介

中國青年報高級記者,報告文學作家,天則經濟研究所創始人。1958年生,四川人,《中國青年報》主任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

他非虛構文學的寫作立場是:運用文學、社會學、歷史學、法學、經濟學等多種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近距離觀察中國社會重大問題和現象,關注中國社會的弱勢群體,維護公眾利益、真實、客觀、公正地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

他的長篇報告文學《大國寡民》轟動海內外,列入1998年文學類10大暢銷書[3]

主要作品

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人體躁動》、《大國寡民》,報告文學集《以人民的名義》、《長江三峽,半個世紀的論證》、《在底層》、《在那酒神徘徊的地方》、《盧躍剛自選集》,小說《潮地》、《霧域》,中篇報告文學《創世紀荒誕》、《超越世紀:性藝術在中國》、《辛未水患》、《長江三峽:中國的史詩》、《討個"說法"〈以人民的史義〉》(續篇)、《春天裡的神話》、《鄉村八記》、《東方馬車--從北大到新東方的傳奇》等。

論述

2009年11月8日,記者節,由南方都市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災難報道的媒體實踐》研討 會"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議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盧躍剛認為,人類行為是人類巨大自然災害的誘因。

"還有兩方面的問題,將來遇到這種災難報道還需要繼續關注,現在也還要關注。記得在廣東時,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去的時候,跟你們那邊的人討論過,這是誘因的問題,和日本人共建災害報道,學術專著有專門的學術很長的確定的,來說明汶川地震的震中在應秀,是8.0的地震,人類行為是人類巨大自然災害的誘因,這在後來要持續的盯住,兩年是他,三年是他,十年還是他。這是關於汶川地震自然災害的誘因,國內媒體還不夠充分,而持續的關注,並且把它真實的,當時國家地震局圍繞着的都有反映,震前就有八位水位差的反映。後來很快的由於把它作為課題研究進行開放,這些信息如果有一篇文章全部梳理出來,加上美國《科學雜誌》的兩篇報道,加上我們國內學者和日本學者合作的研究內容抽出來,哪怕作為一個綜述性的東西都是很有用的。我的建議,如此重大的災難,將近10萬人的死亡,還有更大的財產損失,花一年的時間來關注是值得的。同時關注在中國大的地帶的持續的、瘋狂的開發,這是連續性的,把"5·12"變成人類反省自己的行為,調整人和自然社會之間關係的標誌性的符號,你們報社的文化氛圍有這種可能,平時讓一兩個記者適時的關注他。"

"第三是未來的也可以再做工作。我也有多次,雖然沒有被恩准採訪權,但是後來也看過,跟日本等其他地方的所有災難都不一樣,除了他們有悲傷、有痛苦之外,他們在療治,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以及後來災害問題的時候,有他們特有的文化特製。後來我跟四川的學者說,有沒有做災害心理學研究,單開一個心理學研究,建立一個心理學的研究,根據不同區域性的比較,來總結、看待汶川地震給人類社會可能帶來什麼東西,這也是對未來可能性的,在防止災難、應對災難的一個東西。報道上寫了,地震里人死這麼多,還有人打麻將,這是怎麼回事。很多人在鄙視,實際上人活着的還得活,首先是怎麼活的問題,第一是活下來的問題,這是人本身第一要應的問題。人活下來怎麼辦,親朋好友都死了,自己一個人活着怎麼生存的問題。這在個人行為選擇上採取了不一樣的東西,而且感覺到對修復社會、修復自我、修復心靈帶來的東西。如果講認識、講深度,還可以繼續關注的,我認為再一個充分公開化的報道無非是兩條,第一條是就搞獨家信息,人家都沒有去,就你一家,這種情況下不多見,有沒有?會有。重慶到九江是因為大家不動,大家光聽打招呼了,我們對水大概有感覺,我進行了兩點一線的全面控制。大家沒有去的時候,我沒有在沒有辦法,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多說。在公共的情況下獲得的信息,最重要是獨家的認識。這是南香紅你說的你們發了28篇,前期編輯部要有意識,記者在前面打戰的時候,看到這個點那個點,點與點的關係是不知道的。你們一個月發28篇的報道費盡心思,沒有編輯部的高度共識絕不可能。這確實需要累計,也需要整體的媒體文化支持,否則做不到,也就是說單兵作站做不到。"

視頻

專訪盧躍剛(下) 2016-03-21

參考來源

  1. 盧躍剛 ,中國作家網
  2. 盧躍剛 ,名人簡歷網
  3. 30年30人精彩系列講座 ,網易, 200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