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盧延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盧延光(1948.4—)廣東開平人。擅長連環畫。歷任廣州市華林街文化站工作人員、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創作員。作品有《侯白論馬》、《周穆王時第四代機器人》、《龍女牧羊》等。[1]

簡介

盧延光,祖籍廣東開平,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歷任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廣州藝術博物院首任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曾獲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全國連環畫評獎二等獎,獲中南五省書籍裝幀插圖獎、全國少兒讀物冰心圖書獎、全國圖書金鑰匙獎、香港圖書印製獎、亞太地區圖書銀獎。經10年精心創作的《一百帝王圖》、《一百仕女圖》、《一百神仙圖》、《一百僧佛圖》、《一百儒士圖》由廣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後,引起轟動。[2]

人物事例

盧延光--藝術乃科學之母

由廣州市書畫家和非公經濟人士組成的工商聯書畫院舉行首期藝術沙龍,邀請畫家盧延光作題為「藝術與人和社會的發展」的演講。盧延光在主講中指出:「藝術是科學的母親」,國家和社會都應高度重視藝術的教育和建設,才能有效提高人的創造力。

盧延光說,世界萬物都是有情感的,藝術最能激發人和其他生物的情感,人的想象力、創造力關鍵是要靠藝術的薰陶。他認為,目前我們國家在藝術建設方面還不夠重視,應該呼呼國家和整個社會更加重視藝術,以此激發民族的創造力。[3]

慈悲為懷、急公好義

3月18日深夜,近乎零點,突然接到盧延光的短信。

原來,是日盧延光在中山五路參加完別人的婚禮,在下面見到一披頭散髮的女乞兒坐在路上,懷裡有一個一歲多的小孩。盧延光有給乞兒錢的習慣。可當乞兒伸出雙手時候,盧延光驚呆了:這雙手是沒有手掌的。「回到家,久久驚心、傷心。」盧延光感慨:我們的城市不去擁抱他們,卻丟下他們在街頭,大家熟視無睹![4]

盧延光的畫

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談談盧延光的畫

蘇庚春口述王堅整理

記得我剛剛認識盧延光(又稱盧禺光)的時候,他是一個獲得「全國連環畫十家之一」稱號的出名畫家,以畫人物知名。他的《一百皇帝圖》、《一百仕女圖》、《一百儒士圖》、《一百僧佛圖》等等百圖系列,一本一本不斷地被出版。接着,他以國畫形式畫人物畫,尤其以仕女為多。他的仕女由較為寫實,向象徵性發展,比如將眼珠(古時候稱為傳神「阿睹」)虛掉,造型上最富於表現力的那一隻手,只集中寫她的手部甚至手指,而其餘諸如手臂、衣袖等全部虛掉,留出了讓人聯想的空間,設色也淡素。這樣一處理,仕女似乎神仙化了,寫出了殘缺、不完整的美。其實,他要表現的是其心目中理想的優雅德馨、無欲無求,一種格調很高的美。總的看來,盧延光的仕女畫以線條為擅長。

近幾年來,他的興趣已經轉向了寫山水,總的風格也是以線條為擅長。

中國繪畫中的山水,是個很有歷史傳統的大系統。這最早是作為人物的一個陪襯、背景出現,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就是說人物是主要的,山是作陪襯的,水全都裝載得住。我們國家現在能見到最早的山水畫,是現藏故宮的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有宋徽宗皇帝題簽,雖然最近有人考證說不到隋,只到唐代,但也是山水畫成形的實物代表。唐代有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王維,宋代李成、范寬、「大小米」(米芾,米友仁),元代的黃子久、王蒙、吳鎮、倪雲林四大家,明代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四大家以及董其昌、清代四王、四僧等等,都是歷史上傑出的山水畫家。

盧延光先生,在經歷了一段時間專攻國畫仕女畫之後,路子一轉,寫起山水來。他的山水畫布局圖繁密完整、勾畫點染精謹、筆墨爽勁秀逸,不遺傳統法度的同時,也有生活的體驗。盧延光先生的一些山水畫,如《歸廬圖》、《高臥圖》、《訪客圖》、《聽松圖》、《避暑圖》、《山居圖》等等,頗有元人風度,其構圖布局間層層疊疊,繁密豐富,尤其近元四家之一黃鶴山樵(王蒙)的路子,也有吳鎮的路子。交談之下,原來盧先生十分崇拜黃鶴山樵、吳鎮等大家,對傳統山水十分傾慕,用心研究。他說以前自己很反對傳統,因為那時候不大了解傳統。現在感到中國山水畫傳統是個巨人,不研究傳統,就難以站到巨人的肩膀上。

盧延光的山水取法的兩位元代大家,自有他們深厚的功力和成就。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吳興人,趙孟頫的外孫,「詩文書畫盡有家法,尤精史學。」其山水除了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外,還繼董巨然的傳統,然能自出新意,布局充滿,結構複雜,層次繁密,格調倉渾秀逸。《清秘閣集》卷九題「黃子久畫」載「本朝畫山林石水,高尚書(克恭)之氣韻閒逸,趙榮裉(子昂)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王叔明之秀潤清新,其品低固自有甲乙之分,然皆予斂衽無間言者」在當時已是最高級別的定位。而且他比清代人、經「四王」的格調、路子都高,同朝代的倪雲林也以「叔明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稱讚其筆墨功夫。梅花道人吳鎮,擅山水墨竹,為人孤潔,隱居鄉里作畫,直到明代終於被奉為「元四大家」後,才受到重視。他們的山水畫,如《夏日山居圖》、《林泉讀書圖》、《匡山讀書圖》(黃鶴山樵),《槐陰讀書圖》,《漁父圖》、《秋江漁隱圖》(梅花道人)都志在林泉,表現與世無爭、淡泊歸隱的理想生活。

盧延光的《歸廬圖》是其多種取高遠法為構圖的山水之一,這幅畫,遠山染黑成黑山,這是很有生活的,以前我在西樵山陪同擅長用墨的畫家李可染先生遊覽時,見過夕陽下的山就是呈黛黑色,不過,盧卻在山峰上作了大膽的藝術處理,十分得宜。在設色上,盧崇尚淡雅,既傳統又現代。畫面上山與蕉林修竹,茅屋與流水歸輯虛實相間,動靜相生,無論局部線條還是整體構圖,都顯得秀逸高雅,此外,還有作者自己題寫的短論,詩書畫印配合,相得益彰。

著名的瑞士精神分析學家容格在其自傳上說,「人們的主要問題是,他是否關乎無限,這根本就是生命的問題。……個人越重視財產、名譽,他就越愚鈍於真正最必須的本質,也就越不能滿足於生活。人的物慾越大,其精神的世界越受束縛和局限。」盧延光的山水畫看來也在嘗試超越物慾,追尋人性對「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蘇東坡)式的自然和自由復歸的嘗試。

參考資料

  1. 盧延光  ,真跡網
  2. 盧延光:沒有藝術靈感就沒有創造 ,搜狐網,2017-11-25
  3. 盧延光:藝術乃科學之母  ,新浪網,2014-08-14
  4. 盧延光:怎麼辦?  ,藝術頭條,20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