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非穿山甲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中文名:南非穿山甲

拉丁學名:Manis temminckii

別 名:紅穿山甲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哺乳綱

亞 綱:真獸亞綱

目:鱗甲目

科:穿山甲科

屬:穿山甲屬

種:南非穿山甲

亞 種: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Smuts, 1832

南非穿山甲(學名:Manis temminckii):又稱紅穿山甲,是鱗甲目穿山甲科的一種。體表被角質鱗甲。頭骨呈筒狀,吻尖長,無牙齒而舌甚發達。爪長,尤其是前足中趾爪特長,用以挖掘蟻類洞穴。夜行性。這種非常奇特的哺乳動物是地球上唯一一種渾身長滿鱗片的熱血動物。受到威脅的穿山甲會蜷縮起身體,從頭到尾捲縮在一起,形成一個無法攻入的球體,用來保護腹部,然後從肛門腺體釋放出像臭鼬發出的臭氣一樣難聞的物質。 生活在熱帶稀樹草原和開闊的林地。獨居,晝伏夜出,在冬季的時候下午開始活動覓食,以螞蟻和白蟻為食。行走緩慢,會游泳,嗅覺靈敏,在受到威脅時會蜷縮成一個球,偶爾也會用粗壯的尾巴打擊獵食者。分布於乍得南蘇丹東非非洲南部。 [1]

目錄

外文名:

Temminck's Ground Pangolin Steppe Pangolin Scaly Anteater South African Pangolin Ground Pangolin Cape Pangolin

南非穿山甲形態特徵

南非穿山甲 頭體長34-61厘米,尾長31-50厘米,重量7-18千克。體形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背面略隆起。頭呈圓錐狀,眼小,厚厚的眼瞼保護其眼睛免受螞蟻咬傷;吻尖。舌長,無齒。耳不發達。足具5趾,並有強爪;前足爪長,尤以中間第3爪特長,後足爪較短小。

全身鱗甲如瓦狀。自額頂部至背、四肢外側、尾背腹面都有。鱗甲從背脊中央向兩側排列,呈縱列狀。鱗片呈黑褐色。鱗有三種形狀:背鱗成闊的菱形1653,鱗基有縱紋,邊緣光滑。縱紋條數不一,隨鱗片大小而定。

腹側、前肢近腹部內側和後肢鱗片成盾狀,中央有龍骨狀突起,鱗基也有縱紋。尾側鱗成折合狀。鱗片之間雜有硬毛。兩頰、眼、耳以及頸腹部、四肢外側、尾基都生有長的白色和棕黃色稀疏的硬毛。絨毛極少。成體兩相鄰鱗片基部毛相合,似成束狀。雌體有乳頭1對。

南非穿山甲棲息環境

多棲息於2113有較多灌木的草地和林地。山麓地帶的草叢中或較潮濕的丘陵雜灌叢,挖洞居住,多築洞於泥土地帶。

南非穿山甲生活習性

南非穿山甲獨居,晝伏夜出,在冬季的時候下午開始活動覓食,以螞蟻和白蟻為食。它們依靠靈敏的嗅覺搜尋食物,一旦發現白蟻巢穴就用黏糊糊的舌頭伸入洞中捕食白蟻,南非穿山甲的舌頭極限長度高達50厘米。

行走緩慢,會游泳,嗅覺靈敏,在受到威脅時會蜷縮成一個球,偶爾也會用粗壯的尾巴打擊獵食者。南非穿山甲前肢有力,前爪強壯,擅長挖掘和築巢,它們也會占用廢棄的疣豬或土豚的巢穴。

南非穿山甲分布範圍

原產地:博茨瓦納、中非共和國、乍得、肯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盧旺達、南非、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可能滅絕:斯威士蘭。

南非穿山甲繁殖方式

南非穿山甲是胎生動物,交配季節是從夏末到秋初,分娩期為12月至翌年1月。妊娠期5-6個月左右,雄性穿山甲發情持續時間較長,雄性發情期一直發情,不呈現周期性;雌性發情期有2-5個發情周期,發情周期12-25天。雌性受孕後不再發情。雄性發情期到處尋找雌性,發情交配期雌雄同居,交配後分開。每胎產1仔,懷孕期約140天,雌性分娩在冬季後。

初生仔穿山甲體重為90-130克,閉眼,無鱗,色淺白色,半月齡開眼;1個月以後增重200-500克,鱗片漸次角化,多為黑褐色;2個月後可隨母穿山甲外出覓食;外出時,幼獸伏於母獸背尾部。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也食昆蟲的幼蟲等。6個月仔獸體重可達1500-2000克,可離開母獸獨立生活。

南非穿山甲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南非穿山甲種群現狀

雖然在南非穿山甲分布的範圍內存在一些保護區,並且在大多數分布範圍的國家受到法律保護,但是由於對南非穿山甲的身體部位和鱗片的需要,出於食用價4102值、醫學目的和迷信,該物種仍然作為森林獵物,受庫姆氏菌的影響,數量正在下降。

自2010年以來,從非法貿易中緝獲的南非穿山甲的數量急劇增加。雖然這些南非穿山甲的最終市場是未知的,但許多被在港口和高端郊區被沒收,這表明至少其中一些南非穿山甲可能註定進入國際市場或外國人的當地消費。

在亞洲(或通往亞洲途中)緝獲了一些非洲穿山甲,這證明了非洲穿山甲到亞洲的洲際貿易。亞洲的穿山甲產品的需求和價格在上升,而亞洲物種的供應正在減少。作為集團走私從非洲到亞洲的穿山甲變得越來越複雜,非洲穿山甲種類將非常可能成為亞洲市場的重要來源。

南非穿山甲在南非經常被電柵欄電擊死亡,在它們分布的區域,電圍欄很普遍。南非的死亡率估計為每年占總量的2-13%。南非的道路死亡也可能對該物種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在南非和納米比亞,也有針對其他物種的的捕獲器而誤傷和意外兼捕,而在津巴布韋,由於過去15年土地利用系統的變化,大量棲息地改變和保護區喪失,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影響到種群數量。在非洲其他地方,國際貿易和生境喪失是主要威脅。

南非穿山甲禁止貿易

2016年9月28日,負責管控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的機構投票禁止跨國買賣穿山甲鱗片和身體部位。9月28日,亞洲穿山甲保護提議以只有一張反對票的結果獲得通過,非洲穿山甲5261保護協議也已達成共識。

南非穿山甲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參考來源

  1. 南非穿山甲, 搜狐,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