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花苗寨

中文名稱;南花苗寨

森林覆蓋率;83.2%

人口;824人

地理位置;貴州凱里市三棵樹鎮

南花苗寨貴州著名的苗族風情旅遊景點、貴州省鄉村旅遊示範點之一,也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帶巴拉河景區的亮點。苗寨坐落在巴拉河上游,這裡民風純樸,風景優美,民俗獨特,是巴拉河長裙苗農耕文化典型的天然博物館,距凱里市中心13公里,爐榕公路從寨腳繞河而過。

目錄

概述

南花苗寨位於貴州凱里市三棵樹鎮,地處美麗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掩映在蒼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聞名。

南花村是一個依山傍水、民族風情濃郁的苗族村寨。全村共四個村民小組,187戶,824人,其中田300畝,土地150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45畝,有林地面積2000畝,森林蓄積量為7000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83.2%。南花村分別被中央、省、州、市授予「全國先進黨組織」、「先進文明村寨」、「國家農業部生態富民示範點」、「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稱號。

氣候

凱里市地處於雲貴高原東側的梯級狀大斜坡地帶,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凱里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年均氣溫16℃左右,最冷的1月份常年平均氣溫在5℃左右,平均最低氣溫也在2℃左右,因而並不太冷;最熱的7月份常年平均氣溫為26℃左右,平均最高氣溫也在30℃左右,因而也不算熱。 這裡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70%集中在4-8月。年均日照1289小時,無霜期280天。

景區

南花苗寨,苗語Nangl hjib,顧名思義,「花」就是「歐花河」,「南」苗語就是「河的下游』』的意思,「南花」就是居住在歐花河下游的苗寨。寨里聚居了以潘姓為主的苗民,是由苗族祖先於明成化年間順清水江遷徙而來,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1]

南花橋

南花橋苗族的花橋,「南花橋」這三個字是原貴州省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原主任委員王朝文(苗族)先生題寫的。南花橋下潺潺河水,橋面杉枋鋪設,兩側欄杆,架有長凳,橋頂青瓦覆蓋,整個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靠穿榫而成,布局非常嚴謹,工藝獨具匠心。橋是爐榕公路通往南花苗寨的交通要道,也是巴拉河沿岸苗民休息、納涼以及舉行活動的場所。每逢佳節,男女老少雲集於此,開展對歌吹笙跳月遊方活動。這座橋體現了苗族建築與民間文化藝術的完美結合。

每逢客人進寨,好客的苗家人都會設下攔路酒來迎接。苗家的攔路酒有三道、六道、九道、十二道之分。十二道是苗家人迎接客人最隆重的禮儀。

苗寨里的路面都是用塊石和鵝卵石鋪就而成的,路邊一塊塊青石壘成的花牆,不用水泥灰漿,全靠石塊咬合,巧奪天工而穩如磐石。寨腳是沙灘,是苗族度假村,依水而建,傍水而居,綠樹掩映,鳥語水聲撲面而來。山上,錯落有致的木製吊腳樓建築,鱗次櫛比,掩映在半山腰的綠樹叢中。

山寨東依山,西與老鴉寨隔河相望,南距展遠1.3公里,北為巴拉河,可謂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參天,木房瓦頂,分上下兩點聚落呈點狀,寨前有爐(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過。昔日靠划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橋跨河入寨,實際上成了一座嶄新的苗族花橋,從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將順巴拉河而來的「金銀財寶」、沿爐榕公路運至的「金銀財寶」,均「載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間傳統習俗再現。更為苗寨風光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苗族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更為遊客到南花觀光提供了方便。

古楓

南花寨中的古楓,是苗族圖騰崇拜的象徵,又稱圖騰樹護寨樹神樹。是苗族古老的宗教信仰對象,讓遊客回味無窮。苗族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中的始祖神「妹榜妹留」即「蝴蝶媽媽」,在物種起源神話《楓木歌》中,說蝴蝶媽媽從楓香樹心裡生出來後,和水泡交配產下12個蛋,從12個蛋中孵化出了姜央兄妹和雷、龍、虎、象、蛇及各種善惡鬼等。這樣,蝴蝶媽媽不僅是人的始祖,也是神、獸、鬼等的始祖。因此,苗族稱楓木為「道姆」或「道莽」。「道」為樹,「姆」,「莽」為「母」的變音,意為人類的「老外婆」。苗族習於寨旁等地多栽楓香樹,作為守護神,作為圖騰崇拜,文化內涵極深廣。

歷史文化

苗寨風俗

依山傍水的苗家吊腳樓、美麗大方的苗族少女、悠揚的蘆笙舞曲…南花苗寨的原生態苗族文化,讓前來尋覓探幽的遊客興致盎然。

"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古樸濃郁、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著稱。這裡苗、侗等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約占中國苗族人口的一半,被稱為"中國苗族的大本營"。距州府凱里市16公里的南花村,就是一個供遊客參觀、居住着180多戶苗族人家的古老村寨。

車至山腳,遠遠可見苗家吊腳樓掩映在半山腰上的綠樹叢中,這種瓦頂木製吊腳樓具有明清時代的建築風格。幾個穿着精美刺繡服裝、戴着銀頭冠的當地苗族少女款款走來,猶如古畫中的人物。她們在寨門口設置了攔路酒,這是祖輩傳下的迎客禮節,喝完後就可以進寨了。

走過一段曲曲彎彎的石板路,眼前豁然開朗。約200平方米由鵝卵石鋪就的小廣場上,一個高約7米的圖騰柱矗立中央,這就是村民們聚會的蘆笙場了。蘆笙是苗族一種古老的竹製笙管樂器,其舞曲節奏

感很強,富有感染力。當盛裝的苗族姑娘們繞着吹笙小伙翩翩起舞時,讓一旁觀看的遊客也腳底發癢,躍躍欲試。

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和山水田園風光,讓一名來自北歐的遊客陶醉不已,她說,"這裡的一切都非常有趣,獨特的建築、歌舞服飾之美令人驚嘆。"

造訪苗寨,還可與村民們一同嬉戲。炎炎夏日,苗家人與遊客在山腳下清澈的巴拉河中分享苗族傳統的捉鴨子遊戲。村民把鴨子趕到河裡,遊客也潛入水中,與鴨子追逐嬉戲。一位來自大都市的女孩說,這比在游泳池裡"下餃子"好多了。清涼見底的河水、滿山滿眼的綠色、以及遊戲帶來的快樂,讓遊客們忘記了城市的喧囂和工作中的煩心事,一個個笑得樂呵呵的。

民俗節日

南花苗寨每年農曆二月二卯之日的「姊妹節」,五月卯、午的「粽粑節」和「六月明月卯日的」吃新節「最為熱鬧,苗族同胞們紛紛跳蘆笙、踩銅鼓、鬥牛、爬坡、遊方歡度節日。

每逢喜慶節日、祭祀或貴客來臨,全寨的男女老少都會聚集在蘆笙堂上笙歌起舞,與客人同歡共樂。這時,姑娘們經過精心打扮,頭戴銀飾、身穿盛裝、三五成群、婷婷玉立地層現在客人的面前,她們一個個都能歌善舞。小伙子們則帶上心愛的蘆笙、芒筒,要在蘆笙堂上顯示自己嫻熟的技藝。嘉賓們與蘆笙場上的男女老少手拉手一起跳蘆笙舞,整個場面熱烈歡快。大家的心在這歌舞的氛圍中進一步彼此溝通,興致也到了高潮,使遊客們真正融入到苗家人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歡樂海洋之中,也讓客人們感受到苗族民間文化的多姿多彩,使他們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相關視頻

歐花河上的明珠南花苗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