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后街西起楊橋路口,南至吉庇巷澳門路交叉路口,全長1000米左右,是福州城內「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它的東側有七巷,西側有三坊,是從福州三坊七巷興起至民國期間主要的商業街,由北到南路面商賈雲集。

翻修後的南后街充滿古色古香韻味,路面的寬度達到12米,包括中間寬7米的步行街。起於楊橋東路、止于吉庇巷的南后街全長只有634米,是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閒文化商業街。 可惜的是,老南后街及其周圍的部分建築已於2007-2009年拆除,現存建築大多為仿品。隨着新南后街的興建,許多現代商業也進入了這一古老的地區。

中文名稱: 南后街

地理位置: 福州老城區南街(八一七北路)西側,楊橋東路南側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國家AAAAA級景區

門票價格: 免費(部分展館故居收費)[1]

著名景點: 嚴復故居 沈葆楨故居(私宅) 林則徐母家故居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福建省 福州市 鼓樓區 南街街道

建議遊玩時長: 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目錄

街道簡介

這裡柴米油鹽、日常生活所需三十六店(各行各業)一應俱全,是昔日老福州城的中心城區。還有專為文化人服務的刻書坊、舊書攤、裱褙店,以及元宵、中秋兩節的燈市。「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閒書市去,見多未見足開懷。」清末舉人王國瑞這道詩中將南后街比為北京正陽門外琉璃廠,體現南后街以前的文化風貌。明、清時期的南后街依舊是「粉牆黛瓦石板路」、兩旁鋪面林立的熱鬧街市。至民國時,將路面拓寬,改成柏油馬路。翻修後路面重新改為了石板路,恢復了一定的歷史風貌。

歷史上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燈、裱褙、書坊等許多福州傳統工藝行業。南后街的定位是傳統文化商業街,根據老字號的經營現狀選擇一部分予以恢復,如「米家船」裱褙店、「聚成堂」書坊、花燈等百年老字號,市民喜愛的傳統燈市也初步打算每年定期舉辦。此外,有關部門還有意邀請壽山石刻、脫胎漆器、軟木畫等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在南后街設置工藝美術大師展示店,以增加傳統商業氛圍。

在南后街的經營商業業態規劃上,出現了酒吧咖啡、頂尖奢侈品等「新面孔」。這些新面孔的出現,將給傳統的南后街注入現代化的因素。

南后街沿街保護性修復工程於2009年1月全面完成,2009年春節開街,再現其「正陽門外琉璃廠,衣錦坊前南后街」的歷史風貌。

花燈文化

據說,南后街的花燈始於宋,盛於明清。花燈具有觀賞、祈求吉利和增添喜氣的功用,受到人們的喜愛而傳承千年。早在宋代,福州的花燈就很有名了,據宋《武林舊事》載,福州用純白玉鑲嵌的花燈「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在入京參展的花燈中被列為上品。當時全國各地都有製作花燈,蘇州和福州最好,福州更在蘇州之上。說明福州制燈工藝水平之高。最初的元宵節花燈,只是官府為表示「與民同樂」而舉行的民間燈展活動。明代萬曆學者王應山《閩大記》有「沿門懸燈,通宵游賞,謂之燈市」的記載。但從花燈引發出民心和激情卻成為今天民間節日的傳統文化。其中還有一些令人激動的故事,如北宋元豐年間,官府為粉飾太平,下令福州城民眾不論貧富,元宵節每戶必須捐燈數盞。引起居住在南后街郎官巷學者、詩人陳烈的極大憤慨。陳烈為人正直,學識淵博,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陳襄、國子監祭酒鄭穆以及名儒周希孟被人合稱為「海濱四先生」。陳烈認為官府不顧民生,勞民傷財,就跑到「威武軍門」(鼓樓)的城樓上,持筆寫下:「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聚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道出了百姓的心聲,使福州太守劉謹認識錯誤,收回成命。陳烈此舉被南宋淳熙間丞相梁克家載入《三山志》,傳頌千古。

福州素有送燈的習俗。因「燈」與「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燈意謂「添丁」。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南后街是製作售賣春節花燈的最大集市。早年福州女兒出嫁,不論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燈,沒生育就送「觀音送子」燈或「天賜麟兒」燈,孩子出生了第二年就送「孩兒坐盆」燈,第三年以後送「橘」燈,有幾個孩子就送幾盞,一直送到小孩16歲為止。有的生兩個送三盞,多的一盞叫「出頭燈」,希望小孩出人頭地。居住在宮巷的清嘉慶舉人、林則徐好友楊慶琛的《榕城元夕》竹枝詞對此有生動的描寫。詞曰:「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中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福州童謠有:「正月元宵燈,外婆疼外甥(孫),送來紅紅橘子燈,吉利又添丁。」

南后街的燈市舊俗在正月初三開始,一直到十五閉市,其中以初八至十二最為熱鬧,民諺有「元宵只看初八燈」之說,因正月十三夜是「上紙盲」(「花燈」之意),娘家人送燈必須趕在十三前。元宵之夜大人為孩子點燃花燈加入鄰里兒童的迎燈隊伍中,每年的元宵夜成了兒童的歡樂之夜。

南后街以前有好幾家專制花燈的店鋪,大多是家傳手藝,由於花燈的賣買只有正月這幾天,平時只做一些大戶人家懸掛的大球燈、用於寺廟懸掛的大燈籠或迎神用的「高照」、喪事用的「百子千孫」、照明的小燈籠、用於節慶的舞龍燈。一般店鋪很少有招牌,多稱某某燈籠店。製作花燈的材料有紙、布、竹、木等,有西瓜燈、蓮花燈、菜頭燈、橘子燈、綿羊燈、猴子燈、關刀燈、麒麟燈、狀元騎馬燈、音送子燈等在春節應市。現代還有「飛機燈」等。扎燈藝人還根據需要,製作一些精緻的花燈,選用紗、綢、緞、絹、玻璃等製作宮燈、走馬燈、壁燈和各式掛燈,品種豐富,雅俗兼備,玩賞並收。形形色色的花燈為人們增添喜氣和吉祥。「文革」期間,花燈被視為封建主義的產物,南后街看不到五顏六色的花燈,「文革」後雖然恢復,由於花燈只有在正月期間使用,扎燈藝人為養家糊口,改作利潤較為豐厚的花圈,影響了南后街傳統文化的氛圍。2007年福州市鼓樓區黨、政領導為了加強保護花燈這一民間傳統工藝,舉辦了首屆「南后街元宵燈會」,觀者如潮,受到上級領導的重視。

2008年正月,鼓樓區政府再次承辦了第二屆「南后街元宵燈會」,並出台了保護和獎勵機制,舉辦了別開生面「南后街花燈藝人收徒拜師」儀式,2008年年底,南后街(花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南后街的花燈又迎來了春天!

元宵燈會

從2007年開始,福州市開始在元宵節前後在南后街等地舉辦「南后街燈會」。一般每年在展示福州市傳統工藝花燈的同時,在南后街設置扎燈、制燈、售燈現場,由花燈老藝人現場製作、展示、銷售傳統花燈。同時設置大型燈組,展示福州市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突出傳統美德故事,並與過年鬧元宵、伬唱、評話等傳統民俗文化融為一體。

2009年2月,第三屆元宵燈會在南后街和福州五一廣場同時舉行。本屆燈會以「宏揚閩都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為主題,有表現海峽西岸沐浴春風、氣勢如虹的「迎賓門」,有營造歡樂祥和、文明、和諧氛圍的「福滿門」、「喜盈門」、「鬧春坊」、「平安廊」、「盛世金龍」,有講述鄰里的相互禮讓、和睦相處的傳統美德故事「孝義傳佳話」,有再現番薯引進中國艱難歷程的偉大功業「傳薯濟民」,還有展示老福州人過年鬧元宵、看戲聽評話、傳統小吃、老行當以及兒童玩耍遊戲的一系列燈組。

風情郵票

2009年2月,為了印證修復後的南后街以及第三屆福州南后街元宵燈會,福州市郵政局經過中國集郵總公司批准發行一套「南后街風情」個性化郵票及紀念封。

此次發行的「南后街風情」個性化郵票,主要圖案為「歲歲平安」,附票圖案為重建後的南后街新顏。整版郵票真實再現了福州南后街的文化古街風貌、三坊七巷的人文歷史和元宵燈會的喜慶場面,極具收藏紀念價值。同時發行的還有「南后街風情」、「元宵燈會」兩枚紀念封,整套郵品既展現了素有「明清古建築博物館」美譽的三坊七巷重建後的風采,又烘託了元宵佳節南后街燈會的傳統風情。

視頻

發現更多有趣 南后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