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史·沈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史·沈炯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沈炯,字禮明,吳興武康人也。炯少有雋才,為當時所重。景之難,吳郡太守袁君正入援京師,以炯監郡。京城陷,景將宋子仙據吳興,遣使召炯,委以書記之任。炯固辭以疾,子仙怒,命斬之。炯解衣將就戮,礙於路間桑樹,乃更牽往他所,或遽救之,僅而獲免。子仙愛其才,終逼之令掌書記。及子仙為王僧辯所敗,僧辯素聞其名,於軍中購得之,酬所獲者鐵錢十萬,自是羽檄軍書皆出於炯。及簡文遇害,四方岳牧皆上表於江陵勸進,僧辯令炯制表,其文甚工,當時莫有逮者。高祖南下與僧辯會於白茅灣登壇設盟炯為其文及侯景東奔至吳郡獲炯妻虞氏子行簡併殺之炯弟攜其母逃而獲免。

侯景平,梁元帝愍其妻子嬰戮,特封原鄉縣侯,邑五百戶。僧辯為司徒,以炯為從事中郎。梁元帝征為給事黃門侍郎,領尚書左丞。荊州陷,為西魏所虜,魏人甚禮之,授炯儀同三司。炯以母老在東,恆思歸國,恐魏人愛其文才而留之,恆閉門卻掃,無所交遊。時有文章,隨即棄毀,不令流布。嘗獨行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之,陳己思歸之意。奏訖,其夜炯夢見有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聞有人言:「甚不惜放卿還,幾時可至。」少日,便與王克等並獲東歸。高祖受禪,加通直散騎常侍,中丞如故。以母老表請歸養,詔不許。文帝嗣位,又表乞歸。詔答曰:「尋敕所由,相迎尊累,使卿公私得所,並無廢也。」初,高祖嘗稱炯宜居王佐,軍國大政,多預謀謨,文帝又重其才用,欲寵貴之。會王琳入寇大雷,留異擁據東境,帝欲使炯因是立功,乃解中丞,加明威將軍,遣還鄉里,收合徒眾。以疾卒於吳中,時年五十九。文帝聞之,即日舉哀,並遣弔祭,贈侍中,諡曰恭子。

譯文

沈炯少時才智出眾,為當世所推重。侯景發動叛亂,吳郡太守袁君正援助京師,讓沈炯監郡,京城陷落,侯景將領宋子仙據守吳興,遣使臣召沈炯,委以書記之職。沈炯稱病堅決推辭,子仙大怒,下令斬他.沈炯脫衣就戮,因路間桑樹礙事,便牽移他處,有人及時救他,沈炯才獲免。子仙惜愛其才,最後逼迫他任掌書記。子仙被王僧辯擊敗後,僧辯素聞其名,在軍中懸賞找到他,僧辯給找到他者鐵錢十萬,從此軍中有關徵召、聲討等軍用文書都出自沈炯之手。簡文帝被殺後,地方百官都上表江陵,勸蕭繹即位,僧辯令沈炯寫奏表,表文辭精深,當時沒人與他匹敵。

高祖率兵南下,與僧辯在白茅灣會師,於是登壇立盟誓,沈炯撰寫盟文,侯景東逃至吳郡,捉到沈炯的妻子虞氏,兒子沈行簡,都被殺,沈炯的弟弟帶着老母出逃獲救。侯景亂平,梁元帝憐憫他妻兒都遭殺害,特封為原鄉縣侯,食邑五百戶。僧辯任司徒時,以沈炯為從事中郎。梁元帝召他任給事黃門侍郎,兼尚書左丞。荊州陷落,沈炯被西魏虜獲,魏人以厚禮相待,授炯儀同三司。沈炯因老母在東土,常想歸國,又擔心西魏人惜愛其才而挽留他,總是閉門謝客,無任何交往。沈炯時常寫些文章,隨即毀掉,不讓流傳。他曾獨自行經漢武帝通天台,寫表奏啟武帝,陳述自己思母歸國之心。

奏畢,當夜沈炯夢見皇上居所,禁衛森嚴,沈炯便講述自己的真情,聽見有人說:「很捨不得放你回去,不知何時可以再見。」不幾天,沈炯便同王克等人一道獲免東歸。高祖受禪稱帝,加任通直散騎常侍,御史中丞職務不變。沈炯以母老上奏表請求回家侍養,詔令不許。文帝繼位,沈炯又上表請求回家,下詔答覆:「不久敕令有司去迎取令堂,讓卿在公在私都得其所,全都不必耽擱。」當初,高祖曾稱道沈炯宜輔佐朝政,軍政大事,沈炯大多參與謀劃,文帝又重用他,想讓他得到榮華富貴。恰逢王琳寇掠大雷,留異盤踞東境,文帝想讓沈炯因事立功,便解除他中丞一職,加任明威將軍,派回鄉里,招募徒眾。沈炯因病於吳中去世,時年五十九歲。文帝聽到噩耗,即日舉朝哀悼,並遣使祭弔,追贈侍中,諡曰恭子。[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