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千里馬(中藥材)

千里馬

千里馬,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滇川唐松草ThalictrumfinetiiBoivin[T.deciternatumBoivin]的根及根莖。具有清熱解毒,燥濕之功效。常用於濕熱痢疾,泄瀉,黃疸,目赤腫痛。[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千里馬
漢語拼音:Qiān Lǐ Mǎ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清熱解毒,燥濕
主治:常用於濕熱痢疾,泄瀉,黃疸,目赤腫痛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千里馬

拼音名:Qiān Lǐ Mǎ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finetii Boivin[T.deciternatum Boivi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滇川唐松草的根及根莖。

採收和儲藏

春、秋季採挖,洗淨,切段,曬乾。

原形態

滇川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50-200cm。莖直立,有分枝,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本長約2cm,基部有鞘;托葉狹,邊緣常不規則淺裂,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葉為三至四回三出複葉或近羽狀複葉;葉片長約18cm;小葉草質,有短柄,菱狀倒卵形、寬卵形或近圓形,長0.9-2cm,寬0.7-2cm,先端圓,有短尖,基部寬楔形、圓形或圓截形,3淺裂,邊緣有疏鈍齒或有時全緣,上面脈稍凹陷,無毛,下面脈稍隆起,沿脈有密或疏的短毛。圓錐花序,長達30cm,有稀疏的花;花兩性,花梗細,長0.4-1.8cm;萼片4-5,花瓣狀,橢圓狀卵形,長約5mm,白色,早落;花瓣無;雄蕊約10,長6-10mm,花絲絲狀,花葯狹長圓形,長1.5-2mm,有短尖頭;心皮7-14,有短柄,花柱長約1.2mm,柱頭生於腹面。瘦果半倒卵形,扁平,長約4mm,寬約1.5mm,腹縫線和背縫線有狹翅,宿存花柱長約1.5mm。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200-4000的山坡草坡、林邊或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

化學成分

根莖含鶴氏唐松草鹼(hernandezine),原阿片鹼(protopine),小檗鹼(berberine),藥根鹼(jatrorrihizine),木蘭花鹼(magnoflorine)。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燥濕。主濕熱痢疾;泄瀉;黃疸;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千里馬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千里馬中藥材_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