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千屈菜(中藥材)


千屈菜
t01c101f5d61cd4b83d.jpg
圖片來源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065963&sid=218564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千屈菜

漢語拼音:Qiān Qū Cài
別名:對葉蓮、雞骨草、大釣魚竿、烏雞腿、對牙草、鐵菱角、敗毒草、蜈蚣草、水檳榔、水柳、馬鞭草、棉包根、哮喘藥
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大腸、肝經
毒性:無毒(《湖南藥物志》)
功能:清熱解毒,收斂止血
主治:常用於痢疾,泄瀉,便血,血崩,瘡瘍潰爛,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千屈菜,中藥名。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L.的全草。分布於全國各地。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痢疾,泄瀉,便血,血崩,瘡瘍潰爛,吐血,衄血,外傷出血。[1]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千屈菜

拼音名:Qiān Qū Cài

英文名:Purple Lythrum, Spiked Loosestrife, Purple Loosestrife, Purple Lythrum Herb, Herb of Purple Lythrum, Herb of Spiked Loosestrife

別名:對葉蓮、雞骨草、大釣魚竿、烏雞腿、對牙草、鐵菱角、敗毒草、蜈蚣草、水檳榔、水柳、馬鞭草、棉包根、哮喘藥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thrum salicaria L.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秋季採收全草,洗淨,切碎,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有柔毛,有時無毛。莖直立,多分枝,具四棱。葉對生或三葉輪生;葉片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4-6(-10)cm,寬8-15mm,先端鈍形或短尖,在部圓形或心形,有時略抱莖,全緣,無柄。花生葉腋組成小聚傘花序,花梗及總梗極短,花枝呈大型穗狀花序;苞片闊披針形至三角狀卵形,長5-12mm;萼筒長5-8mm,有縱棱12條,裂片6,三角形;附屬體針狀,直立,長1.5-2mm;花瓣6,紅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針狀長橢圓形,基部楔形;雄蕊12,6長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無柄,2室,花柱圓柱狀,柱頭頭狀。蒴果扁圓形,苞於萼內。種子多數,細小。花期7-8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河岸、湖畔、溪溝邊和潮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各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潮濕的環境,整個生長期需充足水分,怕乾旱。以肥沃而潮濕的地方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扦插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春播於3-4月,播前將種子與細土拌勻,然後撒播於床上,覆土1cm,最後蓋草澆水。播後10-15天出苗,立即揭草。苗高10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30cm20cm開穴,每穴栽3株,扦播繁殖:扦播於春季選健壯枝條,截成12cm左右長,去掉葉片,斜播入土中深度為插穗1/2,壓緊,澆水保濕,待生根長葉後移栽。分株繁殖:春季4-5月將根叢挖起,切分數芽為一叢,栽於施足基肥的濕地。

田間管理

定植後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夏季各施1次氮肥或複合肥,秋後追施1次堆肥或廄肥,經常保持土壤潮濕,是種好千屈菜最關鍵的措施。

性狀

性狀鑑別,莖呈方柱狀,灰綠色至黃綠色,直徑1-2mm,有分枝,質硬易折斷,斷面邊緣纖維狀,中空。葉片灰綠色,質脆,多皺縮破碎,完整葉對生或3片輪生,葉片狹披針形,全緣,無柄。頂端具穗狀花序,花兩性,每2-3朵小化生於葉狀苞片內,花萼灰綠色,筒狀:花瓣紫色。蒴果橢圓形,全包於宿存花萼內。微臭,味微苦。

化學成分

全草含千屈菜甙(Salicarin)、鞣質。灰分中鈉為鉀的一倍,並含多量鐵,膽鹼0.026%。鞣質主為沒食子酸鞣質,其含量為:根8.5%,莖10.5%,葉12%,花13.7%,種子亦含大量鞣質。花含黃酮類化合物牡荊素(Vitexin)、葒草素(Orientin)、錦葵花甙(Malvin即Malvidin3,5-diglucoside)、矢車菊素半乳糖甙(Cyanidin3-monogalactoside)、沒食子酸、並沒食子酸(Ellagicacid)和少量綠原酸(Chlorogenicacid)。含牡荊素(vitexin)、葒草素(orien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homoorientin)、綠原酸、鞣花酸及沒食子酸,尚含有膽鹼、鞣質及色素。又報道含有少量揮髮油、果膠、樹脂和生物鹼。

藥理作用

  • 1.抗菌作用,生藥(全株)煎劑能抑制葡萄球菌及大腸-傷寒桿菌屬的生長;痢疾桿菌尤為敏感。
  • 2.對血壓的影響:牡丹素(vitexin)0.05-10.0mg/kg靜脈注射對麻醉大鼠可暫升壓,大於10mg/kg靜脈注射則產生持久降壓,降壓機制是由神經節阻斷作用。
  • 3.抗炎:牡荊素20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角叉菜膠性炎症有抗炎作用。
  • 4.解痙:牡荊素10-30?g/ml可抑制乙酰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豚鼠離體腸管的收縮。對豚鼠離體腸管,最初有增強作用,但稍後則顯示解痙作用,能減弱乙酰膽鹼和組織胺對腸管的興奮作用。
  • 5.其它作用:止血作用由於含鞣質所致。其根煎劑用於瀉下或慢性痢疾作為收斂或緩和劑;此作用可能系其中所含之於屈菜甙、Fe2O3·XH2O與鞣質所引起,對腎、胃及循環系統無害。其提取物Salicairine能阻止人因服用根皮甙而引起之糖尿,但它本身不產生低血糖。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痢疾泄瀉便血血崩瘡瘍潰爛吐血衄血;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研末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各家論述

  • 1.《貴州民間藥物》:清熱,止血崩。
  • 2.《中國藥植圖鑑》:止瀉,治細菌性痢疾。[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千屈菜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千屈菜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