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齊書·王琳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齊書·王琳傳出自於《北齊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寫,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1]

原文

王琳,字子珩,會稽山陰人也。少好武,遂為將帥。琳果勁絕人,又能傾身下士,所得賞物,不以入家。平景之勛,與杜龕俱為第一,恃寵縱暴於建業。王僧辯禁之不可,懼將為亂,啟請誅之。琳亦疑禍,令長史陸納率部曲前赴湘州,身徑上江陵。及至,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黃羅漢、太府卿張載宣喻琳軍。陸納等及軍人並哭對使者,莫肯受命。梁元遣王僧辯討納,納等敗走長沙。是時湘州未平,江陵公私恐懼,人有異圖。納啟申琳罪,請複本位,永為奴婢。梁元乃鎖琳送長沙。時納兵出方戰,會琳至,納等投戈俱拜,舉軍皆哭,乃降。

梁元性多忌,以琳所部甚眾,又得眾心,故出之嶺外,後為魏圍逼,乃征琳赴援。琳師次長沙,知魏平江陵,已立梁王察,乃為梁元舉哀,三軍縞素。陳霸先既殺王僧辯,以侍中司空征,琳不從命,將圖義舉。陳霸先遣將侯安都、周文育等誅琳,逆戰於沌口,琳執鉞而麾之,禽安都、文育。

及陳霸先即位,琳乃輔莊次於濡須口。陳遣安州刺史吳明徹江中夜上,將襲湓城。琳大破之,琳兵因東下,侯填拒之。時西南風忽至,琳謂得天道,將直取揚州。比及兵交,西南風翻為填用。琳兵放火燧以擲船者,皆反燒其船,為陳軍所殺殆盡。及軍敗,琳尋與莊同降鄴都。孝昭賜琳璽書,令鎮壽陽,其部下將帥悉聽以行。 會陳將吳明徹來寇,帝敕領軍將軍尉破胡等出援秦州,令琳共為經略。琳謂破胡曰:「吳兵甚銳,宜長策制之,慎勿輕斗。」破胡不從,遂戰,軍大敗,琳單馬突圍,僅而獲免。還至彭城,帝令便赴壽陽。陳將吳明徹進兵圍之堰淝水灌城晝夜攻擊從七月至十月城陷被執百姓泣而從之。

琳少任將帥,雖無學業,而強記內敏,屢經喪亂,雅有忠義之節。及敗,為陳軍所執,其下將領多琳故吏,爭來致請,並相資給。明徹由此忌之,恐其為變,殺之。時田夫野老,莫不為之獻欷。

譯文

王琳,字子珩,是會稽山陰人。少年時好武力,於是做了將帥。王琳果敢強勁超過一般人,又能謙恭地對待賢士,所得到的賞賜的物品,不把它們拿到家中。平定侯景的功勞,(王琳)和杜龕俱列第一,憑藉得寵在建業放縱各種暴行。王僧辯不能禁止他,害怕他們將作亂,啟奏請求殺了他。王琳也擔心會有禍患,命令長史陸納率軍隊前去湘州,自己直接到江陵。到達後,皇帝將王琳交司法官吏審訊,而廷尉卿黃羅漢、太府卿張載宣讀皇帝詔令並曉諭王琳的軍隊。陸納和其他軍中的人一起哭着面對使者,沒有人肯接受詔命。梁元帝派遣王僧辯征討陸納,陸納等戰敗逃到長沙。這時湘州未平定,江陵的官民恐懼,人們有謀反的意圖。陸納啟奏申說王琳沒有罪過,請求恢復原來的官位,自己願意永遠做奴婢。梁元帝就押着王琳送往長沙。當時陸納的軍隊出來正要作戰,適逢王琳到來,陸納等人扔掉武器一起跪拜,全軍都哭了,於是投降。

梁元帝生性多猜忌,因王琳部屬很多,又得眾人之心,所以放逐(王琳)到嶺外。後來梁元帝被魏圍困,就徵召王琳前來救援。王琳的軍隊駐紮在長沙,知道魏平定了江陵,已經立了梁王蕭察,就為梁元帝高聲哭號哀悼,三軍穿上喪服。陳霸先殺了王僧辯之後,以侍中司空的職位徵召王琳,王琳不聽從命令,將謀划起義。陳霸先派將領侯安都、周文育等討伐王琳,王琳在沌口迎戰,王琳拿着鉞指揮軍隊,抓獲了侯安都、周文育。

等到陳霸先即位,王琳就輔佐蕭莊在濡須口駐紮。陳霸先派安州刺史吳明徹在夜間逆江而上,將偷襲湓城。王琳大破吳明徹,王琳的軍隊向東而下,侯填率軍抵禦王琳進犯。當時西南風忽起,王琳稱是得天道,將要直接攻取揚州。等到雙方交兵,西南風翻轉為對方所用。王琳的軍隊點燃火炬用以擲向敵船,火都返回來燒了自己的船,(士兵們)幾乎都被陳霸先的軍隊殺光了。等到軍敗,不久王琳與蕭莊一起投降鄴都。孝昭帝賜給王琳璽書,命令他鎮守壽陽,他的部下將帥全都聽從他的行動。 適逢陳將領吳明徹入侵,孝昭帝命令領軍將軍尉破胡等出兵救援秦州,讓王琳共同進行謀劃。王琳對尉破胡說:「吳明徹的軍隊非常精銳,應當從長計議,千萬不要輕易作戰。」尉破胡沒有聽從,於是出城交戰,軍隊大敗,王琳獨自騎馬突圍,僅自己一人得以免死。回到彭城,皇帝命令他立即奔赴壽陽。陳將吳明徹進兵包圍他,在淝水築堤以水灌城,(吳明徹)晝夜攻擊,從七月至十月,城池被攻陷王琳被抓,百姓流着眼淚跟隨他。

王琳年輕時任將帥,雖然沒有學問,但記憶力驚人,心思敏捷,多次經歷戰亂,素來有忠義的節操。到失敗時,被陳軍抓獲,(吳明徹)手下的將領多數都是王琳的舊吏,爭相來請求,並給予資助。吳明徹因此嫉妒他,害怕有變故,殺了他。當時百姓沒有誰不為他唏噓的。 [2]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