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齊書·崔季舒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齊書·崔季舒傳出自於《北齊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寫,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1]

原文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瑜之,魏鴻臚卿。季舒少孤,性明敏,涉獵經史,長於尺牘,有當世才具。年十七,為州主簿,為大將軍趙郡公琛所器重,言之於神武。神武親簡丞郎,補季舒大行台都官郎中。

文襄輔政,轉大將軍中兵參軍,甚見親寵。以魏帝左右,須置腹心,擢拜中書侍郎。文襄為中書監,移門下機事總歸中書,又季舒善音樂,故內伎亦通隸焉,內伎屬中書,自季舒始也。文襄每進書魏帝,有所諫請,或文辭繁雜,季舒輒修飾通之,得申勸戒而已。靜帝報答霸朝,恆與季舒論之,云:「崔中書是我你母。」轉黃門侍郎,領主衣都統。雖跡在魏朝,而心歸霸府,密謀大計,皆得預聞。於是賓客輻湊,傾心接禮,甚得名譽,勢傾崔暹。暹嘗於朝堂屏人拜之曰:「暹若得僕射,皆叔父之恩。」其權重如此。時勛貴多不法,文襄無所縱舍,外議以季舒及崔暹等所為,甚被怨疾。及文襄遇難,文宣將赴晉陽,黃門郎陽休之勸季舒從行,曰:「一日不朝,其閒容刀。」季舒性愛聲色,心在閒放,遂不請行,欲恣其行樂。司馬子如緣宿憾,及尚食典御陳山提等共列其過狀,由是季舒及暹各鞭二百,徙北邊。

天保初,文宣知其無罪,追為將作大匠,再遷侍中。俄兼尚書左僕射、儀同三司,大被恩遇。乾明初,楊愔以文宣遺旨,停其僕射。遭母喪解任,起復,除光祿勛,兼中兵尚書。出為齊州刺史,坐遣人渡淮互市,亦有贓賄事,為御史所劾,會赦不問。武成居藩,曾病,文宣令季舒療病,備盡心力。大寧初,追還,引入慰勉,累拜度支尚書、開府儀同三司。營昭陽殿,敕令監造。以判事式為胡長仁密言其短出為西兗州刺史為進典簽於吏部被責免官又以詣廣寧王宅決馬鞭數十。及武成崩,不得預於哭泣。久之,除膠州刺史,遷侍中、開府,食新安、河陰二郡干。加左光祿大夫,待詔文林館,監撰《御覽》。加特進、監國史。季舒素好圖籍,暮年轉更精勤,兼推薦人士,獎勸文學,時議翕然,遠近稱美。

譯文

崔季舒,字叔正,博陵安平人。父親崔瑜之,魏朝鴻臚卿。季舒幼年喪父,聰明機敏,廣泛地閱讀經書史書,擅長寫文章,有驚世之才。十七歲時,擔任州主簿,為大將軍趙郡公琛所器重,並向神武帝舉薦他。神武帝親自精簡六部侍郎閒職,讓季舒補職,擔任大行台都官郎中一職。

文襄輔佐政事時,(季舒)調任大將軍中兵參軍一職,(文襄)很寵愛親近他。(文襄)認為在魏帝身邊,應該安插(自己)親信之人,所以提拔季舒為中書侍郎。文襄擔任中書監一職時,將門下的機要事務移交中書省處理,由於季舒精通音樂,朝廷內部的歌舞藝人統屬該部管理,朝廷內部歌舞藝人隸屬中書省,是從季舒才開始的。文襄每次向魏帝上書,有進諫奏請時,有的因文辭繁冗,季舒都為他潤筆並疏通文意,直至使文章能夠表達勸諫意味才停止。孝靜帝到盟主國進貢時,經常與季舒討論,說:「崔中書是你我生養父母(恩人)。」季舒調任黃門侍郎,兼管主衣都統。雖身在魏朝,但心卻歸屬於盟主國,(有人)進諫機密事時,都能參與其中並了解信息。正因為這個緣故,賓客都聚集在一起,季舒誠摯地禮待他們,因此收穫了很多聲譽,地位超過了崔暹。崔暹曾在朝堂上讓別人退避下跪說:「我如果獲得僕射一職,都是叔父您的恩德啊。」他是如此權重一時。

當時功臣權貴之人多不守法,文襄沒有放縱赦免,朝臣們認為這是季舒和崔暹等人所指使(教唆)的,於是他們都被眾人怨恨。等到文襄遇難後,文宣即將到晉陽赴職,黃門侍郎陽休之勸季舒陪從一起前去迎接,季舒說:「一天不舉辦聚會,其空閒時心如同刀割。」季舒生性喜愛音樂和美色,內心悠閒放蕩,於是沒有請求同行,想要放縱作樂。司馬子如與季舒一直有私怨,於是他便和尚食典御陳山提等人一同條列季舒的過失,因此季舒與崔暹各受鞭笞二百,被流放北方。

天保初年,文宣帝了解到季舒無罪,便追封他將作大匠一職,又升遷侍中。不久便兼任尚書左僕射、儀同三司,很受恩待。乾明初年,楊愔按文宣帝的遺令,罷免了季舒僕射一職。正逢母喪便解除所有職位,復用後,授職光祿勛,兼任中兵尚書。出任為齊州刺史,因犯派人南渡與他國進行通商貿易的罪,加之賄賂官員一事,(受到這兩件事的牽連)被御史揭發罪狀,恰逢被赦免而未加追究。武成在藩鎮任上時,曾患病,文宣下令季舒幫助治病,季舒竭盡了心力。大寧初年,追還季舒回朝,招之於宮中慰勉,多次升遷擔任度支尚書、開府儀同三司的職位。營建昭陽殿時,皇上下令季舒監造。

因辦事方式不符合標準被胡長仁私下檢舉,於是季舒外調西兗州刺史。因為進奉典簽到吏部之事,遭到責罰並罷免了職位,加上到廣寧王家裡(賄賂),決定鞭打數十下。等到武成帝死後,朝廷不准季舒參與弔唁哭喪官員的行列中。很長時間,才拜封他為膠州刺史,升遷至侍中、開府,食新安、河陰二郡。外加左光祿大夫一職,等待文林館(同意擔任職位)的詔命,監撰《御覽》。特加准進入文林館監修國史。季舒生平喜愛圖書文籍,晚年更是精細勤奮,他推舉人才,獎賞勉勵青年人寫文章,當時人都一致稱讚他,遠近的人都讚美他。[2]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