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京大學導師介紹——李政道

北京大學導師介紹——李政道
圖片來自 搜狐

[1]北京大學導師介紹——李政道 李政道教授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勳章(1986)、埃. 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 等。他是 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59)、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意大利林琴科學院院士(1986)和台灣「中央研」院士(1957)。

李政道教授關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以及其一 些對稱性不守恆的發現,是極為重要的劃時代貢獻,為此,李政道教授和楊振寧教授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 獎。

從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李政道教授在弱相互作用研究 領域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工作:除去宇稱不守恆定律,還有二分量中微子理論、兩種中微子理、弱相互作用的普適性、中間玻色子理論以及中性K介子衰變中的CP破壞等重要研究成果 。

在統計力學方面,李政道和楊振寧研究了一階相變的本質(1952 );完成了稀薄玻色硬球系統低溫行為的分析(1956 );他們還對量子多體系統的維里展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1956-1959 ),並和黃克孫一起研究了量子玻色硬球系統的能級(1956-1957)等等。這些研究對多體理論作 出了開創性的和重大的貢獻。

70和80年代,李政道教授創立了非拓撲性孤子理論及強子模型方面的研究,具有經典意義。量子場論中的「李模型」對以後的場論和重整化研究有很大影響。「KLN 定理」的提出,為分析夸克—膠子相互作用奠定了理論基礎。「反常核態」概念的提出,深化了人們對真空的認識,推動了相對論重離子碰撞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工作。用隨機格點的方法研究量子場論的非微擾效應,並建立離散時空上的力學,理論上受到廣泛重視。 李政道教授近年來關於高溫超導的系統理論研究工作,也是別具一格的。

從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和科技術的 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在中國發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在李政道教授的建議和安排下,自1979 年,由幾十位中國學者到國外學習和培訓,後來成為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北京譜儀和進行高能物理實驗的骨幹;1982年當我國高能物理事業舉棋不定 的關鍵時刻,他幫助我國選擇了一個既先進又符合國情 的BEPC方案,並促成了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使BEPC工 程在選擇方案、進行設計和建設中都得到了美國高能物理界的幫助和支持,對撞機之能如期建成,並成為當今世界上在c -τ物理研究能區唯一的高亮度電子對撞機,並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結果,這與他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為年輕人的儘快成才,李政道教授除在國內開設長期座外,還倡議並創立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計劃(CUSPEA),在1979年到1989年的十年內,共派出了915位研究生,並得到美方資助。

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並擔任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意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CCAST)並擔任主 任,每年回國親自主持國際學術會議,並指導CCAST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對提高科技人員的水平起了重要作用。同時, 在北京大學建立了北京現代物理中心(BIMP);其後,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他是中國科 技大學、北京大學等11所大學的名譽教授。

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目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