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京台灣會館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北京台灣會館史稱「全台會館」,「台灣會館」坐落於北京市東城區大江胡同,距離天安門廣場南端的正陽門約500米,建於1890年前後。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台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台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

目錄

機構簡介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將科舉制度移植到台灣,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開始,陸續有台灣舉人到北京參加會試。為方便台灣舉人來京參加考試和聯絡感情,1893年台籍進士施士潔主持建立台灣會館,1896年搬至大江胡同114號。民國時期,台灣會館出租給商戶。1949年後,台灣會館變成民居。1993年,台灣會館恢復為紀念場所。1993年,台灣會館得到修繕,1994年7月18日舉行揭幕儀式,會館重新成為在京台胞交流聚會的活動場所。1996年舉辦了百年紀念活動。

建築特色

由於會館原面積狹小、交通不便、設施陳舊,已經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隨着整個前門地區修繕整治工程的全面推進,2009年6月24日台灣會館的修繕擴建工程正式開工。修繕後的台灣會館把相鄰的雲間會館、福德禪林一併作為新會館的構成部分,總建築面積由原來的400平方米增加到3800多平方米。2010年5月7日,台灣會館重張儀式暨台商入駐崇文台灣商務區簽約儀式盛大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國國民黨[1]

紅磚砌成的道路透露出台灣建築的特色,古樸的北京四合院加入了騎樓、拱牆、琉璃飾品等台灣特色的建築元素[2]。街頭巨幅的宣傳畫上描畫着台灣鹿港老街、三峽老街的獨特風情: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高低錯落的小樓和悠閒的遊人暢遊其中,讓人產生時空交錯的感覺。

會館北側佇立着五座銅像,參與「五人上書」的台籍舉人汪春源站立持筆,目光堅定剛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