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舞曲
匈牙利舞
|
|
|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最初是由21首鋼琴四手聯彈的小曲所組成的曲集,雖然每一首樂曲的旋律和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樂和吉卜賽民族音樂的特色:節奏自由,旋律有各種各樣的裝飾,速度變化激烈,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形式雖然沒有統一的規定,但以三段體為最多。後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又曾被改編為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獨奏曲。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歸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睞。
目錄
作者簡介
個人資料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5.7 - 1897.4.3),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父親是低音提琴手,7歲隨父親學鋼琴,10歲便在水濱酒吧里演出,十五歲時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開始作曲,此時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二十歲時用半低音鋼琴演奏貝多芬的協奏曲,並當場把每個音都提高了半音,移調試驗引起了年僅21歲的哈諾瓦管弦樂團首席樂手約阿希姆(Joseph Joachim)的興趣,兩人交好,勃拉姆斯為約阿希姆寫了畢生唯一的小提琴協奏曲,約阿希姆感嘆勃拉姆斯的才華像「寶石一樣純淨,雪一般柔潤」。勃拉姆斯在約阿希姆推薦下,投奔至魏瑪的李斯特,然而勃拉姆斯對李斯特花哨的音樂風格極其反感。後來他懷揣推薦信找到杜塞爾多夫舒曼夫婦,得到賞識與支持。被推向樂壇。1862年到維也納,在充分準備後才開始寫交響曲,1876年完成C小調第1交響曲, 1877年完成D大調第2交響曲, 1883年完成F大調第3交響曲, 1885年完成E小調第4交響曲。 除了四部不朽的交響曲,還有許多非交響作品,都有濃厚的勃拉姆斯特質。19世紀60年代,他定居維也納,把當時歐洲的這個音樂中心作為他的第二故鄉。1897年4月3日逝世於維也納,漢堡港的所有船隻都為之鳴笛並下了半旗。
影響
勃拉姆斯是德國音樂史上最後一個有重大影響的古典作曲家,被視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時期的「復古」者。他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但他沒有進過音樂學校,靠他自己的勤奮好學、他的卓越才能和對自己所獻身的事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覺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證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極的藝術技巧和才華。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交響作品中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然而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時有牧歌氣息的流露,仍帶有自己特點。
勃拉姆斯的音樂既反映出他德國北部故鄉的樸實無華,又反映出維也納的嫵媚動人。在他的最大型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中表現出了這兩個方面。他出自對人類善良的信念和對德國人民的愛,緊緊依靠德國古典音樂大師——自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到舒伯特和舒曼的傳統,創作出足以同十九世紀末德國音樂中開始出現的一些頹廢現象相對抗的包羅萬象的作品來。這正是他創作的主要歷史功績所在。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貝多芬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原因概在於此。 作品傳承
創作歷程
勃拉姆斯從20歲時就已經開始接觸匈牙利的通俗音樂,畢生都在搜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民間旋律,並把它們記錄在那些包羅萬象的手冊中。當時,人們普遍對民間音樂感興趣,其中匈牙利旋律尤其流行。
1848年,在歐洲1848年革命中,匈牙利反抗奧地利的起義失敗,匈牙利小提琴家愛德華·霍夫曼(Eduard Hoffmann,1828-1898,自稱賴梅尼(Reményi))逃到漢堡。勃拉姆斯結識了他,從而產生了寫這些作品的最初靈感。他是把匈牙利的吉卜賽歌曲和舞曲介紹給勃拉姆斯的第一個人。他們於1853年合作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移居維也納後,勃拉姆斯時常到咖啡館去聽吉卜賽樂班表演。到布達佩斯巡迴演出時,他又進一步加深了對這類音樂的印象。
1868年勃拉姆斯寫了最開始的兩集鋼琴四手聯彈《匈牙利舞曲》(Nos.1-10)並於1869年初出版。它們屬於舞曲風格的套曲,勃拉姆斯的這些作品不僅是為音樂廳也是為家庭音樂會而寫的。它們代表了一種「流行音樂」,不過是最高質量的。1880年,又有兩本鋼琴四手聯彈《匈牙利舞曲》面世。不過,勃拉姆斯只為第一首到第十首寫了獨奏版本並於1872年出版。在改編過程中,有兩首四手聯彈樂曲轉了調性:第四首從F小調轉到了升F小調,第七首從A大調轉到了F大調。
參考文獻
- ↑ 王羽佳/卡蒂雅: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新浪網, 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