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目錄

內容簡介

我悠閒地在瀏覽着一張報紙,一個姓氏映入眼帘—加那瓦洛夫,引起了我的興趣,便看了下列一則報道:「昨夜,現年40歲的小市民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加那瓦洛夫在本地監獄第三囚室爐子通風口處自縊身亡。死者因四處流浪而在布斯科夫被拘捕,而且被押送回鄉。監獄反映說,該犯性情平和,不愛言語,總是沉思默想。獄醫認為加那瓦洛夫自盡身亡系患憂鬱症所致。」

作者簡介

瑪克西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意大利卡普里島。1913年,高爾基從意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着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後的高爾

內容預覽

我悠閒地在瀏覽着張報紙,個姓氏映入眼帘—加那瓦洛夫,引起了我的興趣,便看了下列則報道:「昨夜,現年40歲的小市民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加那瓦洛夫在本地監獄第三囚室爐子通風口處自縊身亡。死者因四處流浪而在布斯科夫被拘捕,而且被押送回鄉。監獄反映說,該犯性情平和,不愛言語,總是沉思默想。獄醫認為加那瓦洛夫自盡身亡系患憂鬱症所致。」 看完這則短訊,我想,沒準我把這個心事重重的人厭世輕生的原因說得更明晰些,因為我了解他。而且我也不能對他的事避而不談。他是個很不錯的人,在人生中這種人並不多見。 我18歲那年就結識了加那瓦洛夫。那當兒我在個麵包坊當麵包師的「幫手」。麵包師是「樂隊」的個士兵,他喝伏特加酒很厲害,老把麵包團弄得塌糊塗,喝醉酒,就愛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