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利比亞國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利比亞國旗

中文名稱:利比亞國旗

外文名稱:

所屬國家:利比亞國

產生: 2011年

長寬之比:19:10

正式形成時間:2011年09月20日


利比亞國旗,稱為紅、黑、綠三色橫旗。目前的利比亞國旗為利比亞「過渡委」所確定的圖案,第66屆聯合國大會經投票表決,同意利比亞「過渡委」成為利比亞在聯合國的合法代表,決定把利比亞在聯大的席位交給「過渡委」。 2011年9月20日,代表利比亞「過渡委」的紅、黑、綠三色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升起。

現國旗介紹

中間的黑色帶子代表利比亞東部地區昔蘭尼加(主要城市為班加西)。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國家的傳統標誌。紅色帶子代表利比亞西南部的費贊地區(主要城市為塞卜哈),亦象徵人民的鮮血綠色帶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主要城市為的黎波里)和伊斯蘭教

舊國旗介紹

前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國旗長寬之比是1:2,旗地為深綠色。沒有任何圖案。利比亞是穆斯林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綠色是伊斯蘭教信徒所喜愛的顏色。

本國旗曾經是世界上唯一的單色國旗。(因為政局變動,目前已不再作為利比亞的國家象徵使用。)

利比亞國旗(阿拉伯語:علم ليبيا‎;柏柏爾語:Acenyal n Libya)是利比亞的國家象徵之一,於1977年11月11日啟用至2011年8月。國旗除了以綠色為背景之外,就沒有其它的設計、徽章或其他細節,是目前唯一只有一種顏色為國旗的國家。該旗的設計者是利比亞最高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當中的綠色除了反映出利比亞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外,也象徵著利比亞官方民族色彩、和卡扎菲1969年的「九月革命」。該國旗隨着卡扎菲政權的倒台,已經不再被使用。

含義

綠色伊斯蘭教傳統顏色,也是泛阿拉伯顏色,在利比亞綠色是革命的象徵。利比亞國旗上的綠色象徵偉大的「九月革命」(「9.1」革命也稱作綠色革命,這是為了與共產主義的紅色革命相區別),是代表幸福、吉祥、勝利的顏色,也象徵利比亞人民希望將這個沙漠國家建設成為綠洲的美好願望和農業實現自給自足的目標[1]

國徽

利比亞自2011年利比亞內戰後,利比亞政府尚未設計確定新國徽。2013年起,利比亞國駐外使館及護照所使用的星月徽章作為國徽。

利比亞國簡介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英語:State of Libya),簡稱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乍得、尼日爾、阿爾及利亞跟突尼斯相鄰。面積176萬平方公里,首都的黎波里。

利比亞地區曾先後屬於迦太基,古羅馬、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912年意大利戰勝奧斯曼帝國,利比亞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二戰後,利比亞於1951年獨立,建立了聯邦制的利比亞聯合王國,1963年取消聯邦制,改名利比亞王國。1969年9月,以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政變,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後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2011年,爆發反對卡扎菲的利比亞內戰,卡扎菲政權覆滅。2013年5月,國名改為利比亞國,但此後仍然衝突不斷。

利比亞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由於局勢動盪,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利比亞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國名

卡扎菲執政時期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Libya)。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報道稱,議員們批准了「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作為現國名,在新憲法確立以前,將一直使用這一國名。議會領導層的消息稱,「通過這個決定的目的是讓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文件,這些文件仍採用以前的國名。」[2]國名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首都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萬(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港口,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着一段漫長的歷史。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

經濟概況

利比亞資源豐富,特別是氣儲量十分豐富,是世界主要產油國和石油輸出國之一。這正是利比亞吸引外資的關鍵因素之一。

石油生產占國民生產總值的50-70%,2004年,利比亞原油產量達到160萬桶/日,國內消費約25萬桶/日,淨出口約120萬桶/日(2012)(2004年6月恢復對美出口石油),出口占總產量的83.75%。還出口鐵礦石、花生、皮革等,進口以機器設備、車輛、糧食為大宗。除石油外,天然氣儲量也較多,其它資源有鐵、鉀、錳、磷酸鹽、銅等。1985年石油探明儲量29.18億噸,產油5000餘萬噸,已探明天然氣儲量6053億立方米。主要工業部門是石油開採、煉油,還有食品加工、石化、化工、建材、發電、採礦、紡織業等。鐵、錳、銅、錫、鋁土、磷灰石、鉀鹽等礦藏尚少開發。可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糧食不能自給,大量靠進口。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花生、柑桔、橄欖、煙草、椰棗、蔬菜等。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牧民和半牧民占農業人口一半以上[3]

飲食

利比亞烹飪融合了阿拉伯和地中海的烹飪風格,並深受意大利影響。菜單上一般都備有意大利麵食,特別是意大利通心麵。當地一道著名的飯菜是Couscous,即用粗麵粉、肉和馬鈴薯混合蒸成。肉食以羊肉、牛肉為主。Sherba是一種很好喝的利比亞湯。Bazin是一種當地的大餅,由大麥、鹽和水混合製成。

當地盛產椰棗、橙子、西瓜、杏、無花果和橄欖等水果,每年進口大量蘋果、香蕉等,市場上水果和蔬菜供應充足。

依照伊斯蘭法律,利比亞禁止飲酒和所有含酒精飲料。一般飲用瓶裝礦泉水和軟飲料。建議不要直接飲用當地的自來水或淺層地下水,口感上有一些咸。

利比亞茶是一種加有薄荷葉的濃茶,有時還加有花生,深受當地人喜愛。美式和英式咖啡比較普遍。消毒牛奶、鮮牛奶等奶製品和雞蛋等隨處可以買到。超市、商店裡的食品和飲料多來自歐洲和阿拉伯國家。

許多地方的餐廳和咖啡店一般是外國人多有光顧。在一些餐廳和大型賓館可以提供外國風味的飯菜。

習俗

利比亞的商業風俗,冬季前往宜穿保守式樣西裝。拜會要先定好約會時間。商務活動多用阿拉伯語、意大利語和法語。阿拉伯人款待朋友的佳肴是一道現宰的生羊肝。客人來到後現宰肥羊一隻,將生羊肝切成片,碼放在瓷盤裡,上面撒辣椒麵和香料,端到桌上敬客。這便是最盛情的款待。如果客人不吃,將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有負主人的一片心意。利比亞的宴會要看主人和客人的興趣而定。有的宴會是在嚴肅的氣氛中進行,有的在談笑中進行。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豬肉類食品和酒禁止食用。平時以吃麵食為主,喜食甜辣風味食品。有飲茶和喝咖啡的習慣。阿拉伯人吃飯不用刀叉只用手抓,但只能用右手。飯後上一道咖啡,不上咖啡客人不可起身告辭。烤全羊是阿拉伯人的名菜。

阿拉伯人一般穿民族服裝,一種寬鬆的大袍,把整個身體包起來,女子則連整個頭部、手足都被包裹的嚴嚴實實,只露眼睛看東西。

商業往來報價宜用到岸價,不用離岸價。對對方的信用程度應加以確認。交談時不要觸及政治、宗教或諸如此類易引起爭論的話題。初次交易應要求對方用不可撤回的信用證付款,避免收受見票即付的匯票。商務洽談應設法會見最能解決問題的官員。在拜會之前要弄清官員的姓名和官銜。政府機構決策緩慢,守約是偶然的。商務活動最好於1l月至次年4月前往。

利比亞實行獨特的伊斯蘭教會主義,穆斯林國家的宗教禮儀非常嚴格,同利比亞人談判會見和打交道時,要遵循一般阿拉伯禮節和社會習慣。政府不鼓勵收受小費,但受歡迎。應邀作客,只有男性參加,利比亞是一個開放的自由國家。

在利比亞安排會晤要儘量提前,並準時到達。但利比亞人對時間的運用很靈活,他們並不很遵守時間表上的安排。

邀請吃飯或多加招待會是一般的款待形式。制定有嚴厲的禁酒法律條文。如被邀請到利比亞人家吃飯,只有男人能夠參加,而且要為男主人帶禮物,不能為他的妻子帶禮物。

阿拉伯人為父系家族。名字反映血統關係,姓名排序有一定順序:本人名,父名,祖父名,家族名。柏柏爾族實行父親家族制,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或姑表聯煙。家族中家長為男性,家庭成員都必須按家長的要求辦事。家庭中的全部收入都由家長掌管,柏柏休人所居住的村莊由德高望重的人組成元老院,負責掌管一切事項。

利比亞人喜歡綠色,把綠色看成是革命的象徵,表示勝利和吉祥,忌諱黑色。此外,豬、貓、女性人體均屬禁忌圖案。酒也在被禁之列。

旅遊景點

通常的利比亞景點包括:古羅馬遺址的拜謁,萊普提斯遺址,塞布拉塔古城等。參觀這些撒哈拉沙漠上最吸引人的勝景可以徒步,也可以乘直升飛機俯瞰。在阿卡庫斯山脈可以看到山崖上及洞穴中的塔德拉爾特·阿卡庫斯岩畫,被世界最大的沙漠和岩石隱藏了上千年的反映古代輝煌文明的優美壁畫,最早的已經存在12000多年,向人們展示從公元前12000年至公元1世紀的生活演變。

同中國的關係

1978年8月9日,利比亞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11年9月12日,中方宣布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利比亞外帳海亞勒於2012年6月訪華,並派外交部部長助理參加了於2012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另中國承認利比亞現政府的條件,即利比亞戰爭中中國的損失由利比亞承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