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初來抗日紀念碑

初來抗日紀念碑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初來抗日紀念碑位於台灣台東縣[海端鄉]]。初來抗日紀念碑位在初來部落東南方新武呂溪畔,關山大圳引水處,是為紀念布農族好漢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抗日的英勇事績,由海端鄉公所設立。並與拉瑪達星星紀念公園逢坂抗日紀念碑,共列為海端鄉境內紀錄布農族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三大景點。[1]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當局為鎮壓新武呂溪布農族人抗日行動,修築新武路至薩苦社間警備道,在薩古薩Sah-sah山上設立砲台,配有三英吋連射砲、十二吋及七吋山砲各一門、重機槍一挺,居高臨下,虎視眈眈,藉以控制新武呂溪沿線附近布農族原住民的動態。鎮壓布農族人的抗日行動。初來抗日紀念碑所在鄰近之處不僅地理位置絕佳,更是南橫的知名美景及戶外活動的好去處。可將縱谷之美盡收眼底,四周景色,遊客除可感受紀念碑上訴說的歷史故事外,更可駐足盡享美麗的山川景色。值得旅人闔家親友前往踏青出遊的好所在。 [2]



目錄

景點介紹

初來抗日紀念碑一景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位於台東縣海端鄉的初來抗日紀念碑建於民國91年(2002),地處於初來部落東南方新武呂溪畔。該紀念碑呈三面立體形,分別為碑體正面由鄉長所題「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另兩面為碑文,主要是敘述早年日治時期所發生的「初來事件」。[3] 大約於光緒22年5月,日軍登陸台東,隨即展開殘無人道之鎮壓,當時位於海端等地區的布農族山胞,遂成立抗日義勇軍,以傳統簡陋之武器,奮勇抗暴,對日軍展開正面反擊,造成日軍極大困擾,但也造成許多布農族抗日誌士壯烈成仁,其可歌可泣之英勇抗日事蹟,長留青史。後於民國12年,發生日警(遠山次郎)遭布農族青年瑪給利(makili)及2名青年擊斃,首級移走,有日人建碑為憑,碑之基座目前尚存。事件發生後,日警為防止新武呂溪沿線山胞再度起義,乃成立搜索隊探勘地形後在薩古薩古山區建築砲台,配有三英吋連射砲台1 門,重機關槍1挺,七五砲、四二炮各1門,居高臨下,虎視眈眈,藉以控制新武呂溪沿線附近山胞部落村民之動態。而該碑的成立,也訴說那段日期原住民與日人相互對抗卻也是無可奈何的時代悲劇,令後人可緬懷及悼念 。[4]


集結南橫公路知名景點而形成帶狀觀光區

初來抗日紀念碑周遭一景
 
圖片來自台東觀光旅遊網

海端鄉初來部落於日治時期發生震驚全台的圍攻駐在所殺警案。當時的布農族人「馬燒利」率眾殺死日警遠山次郎後逃逸,後人為紀念其抗日英勇精神,於台20線初來部落關山大圳入口處立碑緬懷,並成為南橫公路東段第一個景點。而據傳當年日人亦曾在碑文現址立碑紀念遠山次郎,後改為神社。而在台灣光復後,老一輩布農族人一再提及「馬燒利」英勇事蹟,並主張毀棄神社。後於2002年,在海端鄉公所及鄉代會支持促成,改立「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5]其中,南橫公路因為2009年莫拉克風災中斷至今,日前西側梅山口至天池路段通車,讓當地居民相當振奮。東側目前可行駛至向陽,希望這條修了十多年的道路趕快全線通車。南橫公路沿著新武呂溪開鑿,這條源自三叉山、向陽山的水脈是池上、關山主要的灌溉水源,也是花東縱谷稻米好吃的關鍵。新武橋位於新武呂溪與大崙溪交匯處,這裡視野開闊風光明媚,設有停車處與涼亭,是南橫公路東段的休憩景點之一。而除了初來抗日紀念碑外, 包括逢坂抗日紀念碑南橫公路上的天龍吊橋利稻部落、向陽森林遊樂區等景點,可形成一系列的帶狀觀光景點,值得旅人前往一遊[6]


視頻

【台東縣海端鄉,,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


參考文獻

  1. 初來抗日紀念碑台東觀光旅遊網
  2. 逢坂抗日紀念碑台東觀光旅遊網
  3. 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 尋路.循路-臺灣原住民族古道空間資訊網
  4. 初來事件抗日英雄紀念碑 臺東縣警察局關山分局
  5. 初來事件紀念碑文史脈流網站
  6. 海端布農原鄉深度旅行 感受台東縱谷悠閒氛圍 YA !野旅行-吃喝玩樂全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