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禪:從「扶不起的阿斗」到「樂不思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禪:從「扶不起的阿斗」到「樂不思蜀」,三國故事。[1]

故事內容 

《三國演義》將劉禪塑造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軟弱無能,而且貪圖逸樂。其實真實的後主劉禪並非如此,史書中的他不但聰明機智,而且善於韜晦,所謂的「樂不思蜀」只不過是為了保全大局不得已上演的一幕戲。


襁褓之中遭大劫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肯定對趙雲單騎救主的故事記憶深刻,那時候的劉禪還是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當時劉備曹操擊敗,狼狽逃遁,妻兒就落入了曹軍手中。為了奪回幼主,劉備麾下的名將趙雲就孤身殺入曹軍大營,硬是將阿斗給救了出來。後來據說劉備曾怒摔阿斗以報趙雲之恩。這段傳奇故事自然有小說家的渲染誇張,不過據《三國志》記載,劉禪自小確實歷盡磨難。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是一個命中克妻之人,所以當年在老家的時候「數喪嫡室」。等到劉備起兵之後,在沛城娶了一個姓甘的女子為妾,這個甘夫人就是劉禪的生母。至於阿斗的小名,也是因為甘夫人夜夢仰吞北斗而孕,所以才取了這樣一個小名。


據記載,劉禪童年的時候曾經被人拐賣到漢中,直到建安十六年(212),有一個扶風人劉括因避亂來到漢中,劉禪又被賣到他家。劉括問他的身世,知道他是正經人家的孩子,就把他收為養子,並且給他娶了妻,生了孩子。後來,有一個姓簡的人是劉備麾下的將軍,他聽劉禪說自己的生父字玄德,便告訴了劉備。劉備這才派人前去驗證,發現果然是自己失散的孩子,才將他接到了益州(四川),立為太子。


除此之外,《三國演義》中還有一個「截江救阿斗」的精彩故事,主角也是趙雲,不過這次還有張飛協助。當時劉備率兵入川,荊州政事暫由諸葛亮代為處理。這時候,吳國的孫權貪圖荊州,便想趁劉備不在奪取荊州。但是,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尚在荊州,他怕作戰時妹妹被扣做人質,便以老夫人病了為由將其先行騙回,並企圖將劉備唯一的骨肉劉禪也帶回去,將來可以做人質威脅劉備。不過,正待孫尚香登船之際,趙雲便追了上來,奪回了劉禪。當時情況危急,幸好有張飛趕來斷後,截住了東吳的船隻,才使得趙雲順利脫身。


這幾個故事的真偽現在也無從考證了,但都說明了劉禪的童年確實過得很不順利,經受了很多磨難。


年少登基智量大


《三國演義》中的劉禪是一個蠢笨的昏君,但據《三國志》記載,在劉禪還是太子的時候,諸葛亮曾對射君稱讚劉禪,射君將此事告訴了劉備,劉備甚為欣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就是說,連諸葛亮都認為劉禪智量很大,比想象中還要聰明,那我還擔憂什麼呢?


公元223年,劉禪登基即位,他牢記劉備死前的遺詔「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徵求諸葛亮的意見之後才作決定。這也許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批判劉禪沒有主見,「素絲無常,唯所染之」的原因,卻也顯示了年少的劉禪頗有容人之量。他深知君臣失和的危險後果,所以對諸葛亮尤為尊敬和倚重。即便諸葛亮功高震主,而且頗為專橫,他都始終隱忍不發。


劉禪即位的時候年僅十七歲,對執掌國政來說稍顯稚嫩,這時候輔佐他的大任便降到託孤大臣諸葛亮身上。但隨着他一天天成長和歷練,對於國家大事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這時候,諸葛亮本應該還政與劉禪,但諸葛亮不放心,還是一個人總攬全局。即便是劉禪帶兵出征的時候,諸葛亮還要派心腹董允率親衛兵監管劉禪,生怕他出什麼差錯。這樣嚴格的監護自然會讓已經漸漸成熟的劉禪不滿,但是他始終沒有爆發,而是一如既往的謙卑恭順,謹守着父親的遺命。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後,他才一舉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了尚書令、大將軍和大司馬三職互相制衡,軍政事務分開。不獨對諸葛亮如此寬宏,劉禪對待其他大臣也是非常寬厚仁愛的。當時魏延因叛亂被殺,劉禪還是念及魏延先前所立功勞,下旨將其厚葬。


對於諸葛亮窮兵黷武的政策導致的國力衰退,劉禪雖然有心反對,但是鑑於劉備生前訂立的北伐方針和諸葛亮在漢室的名望,劉禪還是忍了。直到諸葛亮死後,他親領國事了,才改變了連年北伐的方略,提出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但由於他對於軍隊並沒有絕對的控制權,不敢對急於北伐的將領過分施壓,最終這一政策實施不徹,導致了施政方針的混亂。


「樂不思蜀」背後的無奈


樂不思蜀可能是後主劉禪最受人詬病的地方了,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他不但不知羞恥,苟且偷生,還貪圖逸樂,絲毫不以故國為念,可謂昏聵至極。但其實,這背後其實隱藏着很多不得已的原因。


當時,曹魏的大軍已經包圍成都,即便誓死抵抗,也很難挽回敗局,而且一旦破城,蜀國的百姓肯定慘遭屠戮。為了保全自己的子民,劉禪不得已開門投降,一個人承擔了賣國的罵名,卻保住了百姓的生命和財產。所以,有史學家指出,在當時的形勢下,劉禪的投降並非為了一己私利賣國求榮,而是一件造福蒼生的明智之舉。


在投降之後,劉禪作為亡國之君向曹魏稱臣,被封為安樂公。北上洛陽之後,他明白自己的表現直接關乎蜀國百姓的命運。所以,他為了博取司馬昭的信任,不得不韜光養晦,處處裝瘋賣傻,以減輕司馬昭的疑心。


但是,多疑的司馬昭始終沒有真正放心,他總是找機會試探劉禪是否還有叛逆之心。有一次,他設宴招待蜀國君臣,故意讓人奏起蜀地音樂。這時候,滿座君臣哪個沒有故國之思?一個個盡顯悲戚之容。可是劉禪不敢暴露自己的情感,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意味着什麼,如果他也流露出憂思,不但自己生命難保,而且很可能為百姓招致大禍。所以,他不得不強忍悲痛,故意傻笑,擺出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這時候,司馬昭反而大驚,雖然一直以來看到劉禪都傻乎乎的,可人怎麼能夠這麼無恥?便問他:「你難道不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說:「此間樂,不思蜀。」於是,司馬昭哈哈大笑起來,從此認定此人沒有反意,可以放心了。但是,很多衛道士卻揪住這一句話不放,把一個「扶不起的阿斗」死死扣在他頭上,絲毫不考慮當時的情景,假設劉禪像後主李煜那樣,早就被司馬昭賜死了。


劉禪從223年登基到263年降魏一共稱帝四十一年,是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如果說有諸葛亮的輔佐,那也只是前十一年,後來的二十九年全靠他自己親政。當時蜀國實力最弱,能夠堅持這麼久,沒有真才實幹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僅從「樂不思蜀」一事便將其歸為昏君,實在是有違史實。

視頻 

易中天分析劉禪到底是不是弱智 還是為了生存裝的 看完懂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