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彤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彤華
中國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9年11月
江蘇無錫
國籍 中國
職業 醫生 病理科教授

劉彤華教授是中國著名的病理學家、博士生導師。從事病理工作50年來,劉教授在臨床診斷、科研、教學、著作等方面,成績斐然。她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先後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

人物簡介

劉彤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女,1929年11月生,江蘇無錫人。1953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畢業後就從事病理學的醫、教、研工作,現為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教授。

劉彤華從事病理診斷已50餘年,有極豐富的經驗和很高的造詣,診斷正確率高,深得院內外臨床醫師的信任。研究方面長期從事胰腺癌及內分泌腫瘤的研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近十年來一直研究胰腺癌的實驗性基因治療。用基因轉移技術將反義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殺基因導入人胰腺癌細胞系,均獲得了癌細胞生長抑制,致瘤性消失的效果。又用Survivin作靶基因合成DNAzyme,以及針對K-ras第12密碼子突變模式的不同,設計siRNA,二者均證實能有效地擬制癌細胞的生長。目前,正在進行胰腺癌和內分泌腫瘤特別是嗜鉻細胞瘤的遺傳學研究。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

從醫心路

劉彤華誕生於江蘇無錫,由於幼年的體弱多病,讓她和醫生結下了不解之緣,但從此"治病救人、立志從醫"的念頭也在她的腦海中萌生,為此,聰穎勤奮的她在19歲那年考入七年制的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從此踏上了從醫之路。

說起來有些遺憾,原本要做一名臨床大夫的劉彤華在解放初期國內基礎醫學教師匱乏的情況下,必須服從國家的安排選擇一門基礎醫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方向,出於一種能夠接觸更多臨床病人的質樸願望,她選擇了病理,這一選,就拉開了她今後長達60年的病理學生涯的序幕。

隨後,劉彤華來到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學高師班進修,雖然進修期只有一年,但是在這短短的一年中,卻讓她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協和情結,並且在這裡,她結識了我國病理學界的泰斗---胡正祥教授。可以說,師從胡教授是劉彤華一生中尤為重要的轉折點,"他看片子非常認真,而且他不是那種填鴨式教學而是引導式教學,比如說給同學一張片子讓他自己看,自己思考這可能是一種什麼病,然後胡教授提問。同學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但是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只要你認真思考了,就會從中收穫很多。"每每憶起與胡教授的點點滴滴,這位80歲老人的眼中總能閃爍出無比的眷戀和崇敬,也正是這份眷戀和崇敬支持着她、吸引着她在協和病理這片熱土上無悔地耕耘、不停地開拓。

不只是恩師胡教授對她的教導讓她難忘,更重要的是老協和的那些優秀的品質和敬業、求實的精神讓她感動,談及張孝騫等一批協和老教授時,她很有感觸地說,不論是嚴格貫徹的大查房制度,還是高年資醫師對低年資醫師傳幫帶的意識,都值得現在的從醫者認真學習,這些老的傳統一定要堅守,唯有堅守,才能給協和帶來新一輪發展的春天。

事業拼搏

不畏困難

在經歷了三年軍醫大的執教生涯,劉彤華毅然重返協和,並肩負起了建立協和醫院病理科的重擔,那個時候正值文革,協和醫院病理系要搬赴簡陽,雖然經她極力爭取挽留了一部分珍貴資料,但對於建立一個完整病理科的目標來說,幾乎杯水車薪,劉彤華就這樣帶着兩個技術員,白手起家開始了艱難的建科之路。

那個時候,醫院窮的連製作切片用的玻璃片都買不起,為了節約資源,劉彤華將廢舊的玻璃片回收回來,沖洗、加熱、烘乾以備再次使用,而且,在人手少、工作多的情況下,還要隨時聽從安排上街參加遊行,加之當時她的居住條件又差,可謂是內外交困,舉步維艱,但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彤華依然咬緊牙關,每天早早來到科室,親手製作切片,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曾經有一次上班擠公交車人太多,讓她肋骨骨折,但是她也沒有休息多久就又恢復了工作,這種拚命三郎的工作精神和忘我投入的工作熱情就算是在她已經榮譽等身、穩坐中國病理學第一把交椅的今天,依然延續着。前段時間,80歲高齡的她因為摔傷額頭縫了7針,但是她休息了不到20天就又出現在了病理科的辦公室,談到這裡,這位滿頭銀髮的老人不無風趣地說,摔翻、跌倒對自己而言就是家常便飯一樣,有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稀里糊塗地受傷了。幽默的措辭讓全場觀眾忍俊不禁,但是在幽默的背後,沒有一個人不在心底對這位年已耄耋但仍嚴以律己、孜孜不倦的學術大師報以深深的敬意。

工作精神

除了這種不言苦、不怕累的工作態度,劉彤華渴求新知和不斷學習的精神更讓人驚嘆,她曾一個周末就通讀完了一本全英文的《軟組織腫瘤學》 ,讓科室里的年輕人都自愧不如。每天七點之前第一個到達病理科之後,快速瀏覽最近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和研究成果是她的第一門功課。從2009年開始,她要求病理科每周五雷打不動必須進行講課和學習,而她也親自走上講台,講解全球病理學研究的新進展,而且在談及如何調劑自己工作之餘的生活時,她也強調:看書,就是看書,只有新鮮的知識和信息才能讓你的大腦不會感到疲勞,也才能夠不斷鞏固你在專業領域內的興趣,不至於為工作的繁瑣所累,她甚至打趣地說:"我就給我的學生說,送別的禮物我不稀罕,要想讓我高興,送我書就行了。"所以,她很意味深長地感嘆,現在的時代多好啊,有網絡,有電腦,獲取知識是多麼地便利,這些都是她那個年代所不能比擬的,年輕人一定要學會利用最先進的工具,儘可能地獲取新知,把握時代的脈搏,唯有這樣,才能在學習中不斷更新自己,並且能夠迅速地抓住本學科的方向,從而有所建樹。

書寫奇蹟

學習之路

一路走來,從聖約翰大學的青春少女成長為享譽全球的病理學大師,劉彤華書寫了太多的奇蹟:1969年身挑協和病理科籌建重擔,她不辱使命;1985年發現胰腺癌浸潤奧秘,震驚醫學界;1994年編纂巨著《診斷病理學》,蜚聲海內外;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她名至實歸;2001年掛帥國內第一個分子遺傳病理實驗室,聚焦世界目光。她已然成為業界的一座豐碑,成為學科的一支旗幟。但即使名揚海內外,劉彤華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肩上的另一種責任,那就是培養更多的年輕人,讓他們在自己的思想和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她將一切出國深造的機會都讓了出來,而自己卻沒有真正出國學習過一次,為此她笑稱自己是"土包子",但她覺得自己這麼做是值得的。"年輕人腦子活,精力旺,給他們一個好的發展平台比什麼都重要,過去的年代想要謀求一個深造的機會有多難,我是感觸頗深。"所以,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把人才送出去,就算沒可能,也要創造可能,搭建橋樑,讓我們的年輕人與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接軌,學成歸來報效祖國。

學成歸來

不過說到學成歸來,劉彤華的神色有些黯然,病理科在國內被定位為輔助科室,病理系的研究也不像國外那樣受人重視,所以這就導致很多人才一旦出國就再也沒有回來,對於一個桃李滿天下的老教授而言,沒有什麼比人才的流失讓她更加痛心疾首的了,但是她也能理解學生們為了自己的前途選擇不同的道路,所以她也非常希望以自己院士的身份和能力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病理學的發展、提升病理科的地位,用更優越的條件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總結體會

在談到自己從師三十餘年的體會時,她總結了幾點體會,同時也對現在的年輕人提出了希望,那就是---想要成才,必須"勤動手、肯吃苦、戒浮躁、求新知"。在這裡面,"求新"和"戒躁"是她尤為看重的兩點,因為,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不能獲取新知,切中時代的脈搏,思維就會永遠停留在陳舊的過去,絕不可能做出驕人的業績,而正是因為現今時代的迅速發展,信息爆炸,誘惑增多,導致人心浮躁,很多人迷失在花花世界中,荒了基礎,廢了前程,不能安心做學問,所以,既要求新,又要戒躁,既要抬頭看天,又要低頭看路,兩者兼備,方能無往而不勝。

主要事跡

簡介

劉彤華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病理學家、博士生導師。從事病理工作50年來,劉教授在臨床診斷、科研、教學、著作等方面,成績斐然。她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先後被評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教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及協和醫院名醫。

劉彤華教授長期對胰腺癌線形成、診斷到治癒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數次獲得國家級、部級獎,多項科研成果達到國內領先、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奮力開啟胰腺癌的大門

劉彤華,1953年畢業於上海約翰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一走出學校的大門,就當了一名病理科醫生,一干就是幾十年。昔日風華正茂的醫學博士生,如今已是兩鬃霜染的院士,而在她背後留下的則是一行行閃耀着智慧光芒和奉獻精神堅實腳印。

1980年,劉教授對提高胰島增生和胰島素瘤診斷的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甲級獎。她和她的同仁們率先在國內應用細針穿刺的方法,從而有效的地提高了診斷正確率,避免了對胰腺的創傷。為了確定胰島增生的形態變化,劉教授又首先在國內以形態計量法成果建立了胰島增生的診斷標準。這些研究成果對臨床有很高的實用價值。1985年,劉教授在國內外首先提出"胰內綿脆管環形壁內浸潤是胰頭癌的一種特殊的生物學行為",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乙級獎。

1993年,劉教授對胰腺癌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5年,劉教授對胰腺癌的基因診斷和實驗性基因療法的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金標準"的標準

臨床醫生對疾病的診斷,在很大程度上要以病理報告作為重要參考,病理診斷又被稱為"金標準"。劉彤華教授長期擔任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主任,她有着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很深的造詣,不但為這所遐遠聞名的著名醫院敢把"金標準"開,而且每天都要為全國慕名而來的疑難病理進行會診。劉教授的診斷正確率極高,協和醫院的醫生有時愛說:"這個切片已經讓劉大夫看過了"。同仁們把劉教授的診斷看做是"金標準"的標準。

劉教授經歷的疑難病理太多了,她在看切片時,從來不先看別人的診斷結果,而是自己先認真研究;遇到自己也拿不準時,她乙查閱各種有關資料,從不隨便下結論。

幾十年來,劉教授中午很少休息,利用午休時間看切片。她說,這個時候最安靜,沒別的事情打擾。劉教授長年累月把眼睛盯在顯微鏡上,強光散射的光毒對她的眼睛造成極大的損傷,幾年前她不得不做了人工晶體置換手術。但她並沒有遵照醫囑還離光毒,她說,我怎能扔下病人不管呢?

人們在讚譽劉教授高超的醫術時,更欽佩這位"協合人"在工作上體現出的"嚴謹、求實、勤奮、奉獻"的協和精神,這無疑是留給年輕一代醫務工作者的精神財富。

桃李天下育英才

劉彤華教授雖然肩負着科研、臨床的重任,以及擔任中華病理學會常委、中華病理學雜誌副主編、國際外科病理學雜誌(美國)編委等國內外專業團體、雜誌的兼職工作,她還為培養我國病理學人才傾注了極大心血。幾十年來,劉教授已培養出20餘名博士、碩士,一直擔任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本科生及病理科進修生的授課教師,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精神

在教學中,劉教授注重把博大精深的理論知識,與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相結合,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學生,使這一較為枯燥的學科成為學生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

目前,劉彤華教授雖已卸去病理科主任的重任,但她仍勤奮地工作在病理科的崗位上,每天中午仍舊是在顯微鏡前度過,科研、教學等各項工作繼續向前延伸……

她真誠地希望,留在國內的年輕人,努力奮鬥提高業務水平,在國外發展的年輕人早日歸來,報效祖國。國家創造出更好的環境,留住人才、發展學科,便我國的病理科學水平,追趕上世界先進國家。

榮譽成就

1985年劉教授在國內外首先提出"胰內綿脆管環形壁內浸潤是胰頭癌的一種特殊的生物學行為"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乙級獎

1993年劉教授對胰腺癌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獲得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

1995年劉教授對胰腺癌的基因診斷和實驗性基因療法的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評價

她是一個畫家,用一張張病理切片描繪出壯美的人生圖景;她是一個鼓手,用一份份病理診斷敲擊出恢弘的生命節拍;閱片三十餘萬,她被譽為金標準的標準;挑戰腫瘤密碼,她被視為病理界的航標。五十餘載從醫路漫漫她,用青春書寫無悔,耄耋之年求知心不衰她,用執着締造傳奇,她就是劉彤華。

視頻

中國病理人劉彤華院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