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劉亮 ​喚起生活的勇氣

重新導向頁面
喚起生活的勇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喚起生活的勇氣》中國當代作家劉亮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喚起生活的勇氣

礦難一直是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大家極力迴避,不願面對的話題。這兩個字太沉重,太壓抑。這裡面飽和着礦工的血汗,浸染着死難家屬的無邊無際的哀傷和悲痛。

一直以來,對礦難更多的是指責是反思。是痛定思痛,更多的東西大家不願意談起,仿佛誰也不願意揭開這個傷口一樣,會加劇人的痛感。

始終以服務礦工,挖掘礦山為題材的作家劉慶邦,以巨大的勇氣,深刻的悲憫情懷,直面礦難,直面礦難以後的家屬的心理重建現狀,這是一種在大的層面上的終極關懷,他把深情的目光投射到礦難家屬這一特殊群體身上,細緻深入的再現她們的煎熬痛苦的心理世界,挖掘她們為了生存而做的很多艱難的努力,以一支多情的筆細膩的刻畫了她們在困難的境遇前面堅強和相互幫助的精神,讀後滌盪着人的心靈,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多年來,我一直喜歡劉慶邦老師的作品,我以為在他的作品裡有詩性的表達,這是我最喜歡的,而且他的作品乾淨純美,帶給我希望溫暖


文學是人學,一部好的作品,留給人的總是那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劉慶邦的筆下始終張揚着對人性美的頌歌.這些人物形象豐富了當代文學的人物畫廊。他筆下的君梅和寶蘭的這兩個形象代表了很多礦難家屬的形象。男人走了,天塌了,可她們還要活下去,她們相互鼓勵幫助安慰甚至是相互依賴的場景讓人為之落淚動容。

還有那個追求君梅的男青年蔣志方,他的熱情,他的執着,他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人為他祝福。

對我來說,記憶最深的形象是那位蔣媽媽,大家有事都找她,她一下成了礦難家屬的貼心人。最動人的一章里是一名婦女來找她,什麼也不說,光哭等她哭夠了,就走了。讀到這裡我也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人的感情多麼奇妙,多麼隱秘啊。心裡的苦太多了,就倒一倒,傾訴一下,蔣媽媽被那麼多人信任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她作為礦難家屬懂得光是安慰沒有用,於是她買了很多的苦戲,把大家召集在一起觀看,大家在劇情的感召下哭的稀里嘩啦,這反而釋放了情緒,比悶在心裡強多了。 還有她常年的保護關係一個叫王俊鳥的女人,那個人對她的無限的依賴。在他身上,可以受到很多啟發,比如如何更好地關心職工等。

小說里有很多抒情的地方,作家最後說道,很多人對煤礦是有感情的。礦山有他的房子他的家,礦井有多深,他對煤礦的感情就有多深。

作品最後帶給人的是溫暖。我們不知道蔣志方是不是和君梅歷經心路坎坷最終能走到一起,但我們看到他們在一點點的有勇氣面對未來,燃起希望我們有再大的困難也不怕,我們把手牽在一起,迎着太陽走。

這樣的一部作品帶給人的震撼是巨大的,通過這樣的作品也讓人看到礦難對一個人,一群人,一個家庭的傷害是多麼的大,讀這樣的作品也真真切切體會到生命至上的理念。也感動於他多年致力於煤礦題材的寫作,這是他扎紮實實為礦山礦工服務的情誼。那就是深入基層,紮根生活,用心貼近礦工的心靈,用真誠的心意去走近他們,做一個謙卑的聆聽者,耐心的聽那些礦難家屬的無邊無際的悲傷

只有走近了,近距離的看到那樣不堪的精神和生存狀態,內心才會有震撼,才會有感動,才會有做些什麼的想法和行動。

從他情緒平靜地敘述中,我能感受到他那顆柔軟的心靈,那顆對礦工家屬的深深地體諒和悲憫的情懷。一個作家的善良往往讓一部作品變得溫暖。

礦難發生不少,文學作品里展現的更多是悲痛欲絕的場景,是無望的等待和絕望。而劉老師卻用獨特的視角,通過寫礦難家屬的精神重建,表達了對她們的無比的關切,這是他的善良的氣質決定的。

劉慶邦在不同的地方講述和提及,我明白了真正的悲憫和關切是深沉的,不是小我的,而是有普遍的意義,這讓我覺得對他的作品理解的不夠。聽他這樣講執意要在一生中寫這部書,感受到的是千百年來優秀的作家藝術家對人的巨大的同情。 同情並不是每一個作家都有的,在中國 ,孔子魯迅身上有這樣的同情,在外國有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徒生身上有,這是最優秀的品質。

在他每年大量地走訪礦山的足跡中,我們看到一位作家的勤奮和深入生活的態度,沒有生活,作品就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他其實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一定要深入生活,走到熱氣騰騰的人群里才會有創作的靈感

他也談到《黑白男女》的創作,他說這是他傾注一生的精力和心血要去完成的作品,是自己的使命,是自己的願望,他一直把這顆種子埋進心靈的土壤里,讓它不斷生根發芽,最後長成一棵枝葉茂盛的參天大樹。

通過他這番深情細緻地講解,我明白了他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部催人淚下的作品。作家的用意不是讓人們去哭,去沉浸在哀慟中無法自拔,而是讓人在悲傷中能夠相互體諒,相互關愛,相互鼓勵,相互扶持,這樣的工作是別人代替不了的。

他是以一顆慈悲大愛之心,去喚起人們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熱情,涉過悲傷的河流,尋找勇氣尋找信心。不僅僅撫慰心靈的創傷,更能增加一份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但願所有的礦工和礦工家屬都能看到這部書籍,擦乾眼淚再啟程。

更多的感動來自老師談一名作家的使命感,讓人油然而生敬意。他講到自己為了採訪和創作,主動放棄出國看看的機會,毅然決然地踏上到礦山的遠途。

為礦工服好務,這在他不是隨便一說,而是扎紮實實體現在行動上的。

對比之下,寫當代生活的作品太少了,而劉慶邦是寫當代生活的一位作家,而且成績斐然。他筆下形形色色的礦工形象,體現了他勇於介入生活的信心。作家不是象牙塔里的人物,他應當是沸騰生活的忠實記錄者,參與者,然後去提煉生活[1]

作者簡介

劉亮,濟寧二號煤礦井下工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