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冀東皮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冀東皮影

中文名稱;冀東皮影

產地;中國河北東部

又稱;昌黎皮影

起源時間;遼金時期

冀東皮影因產於中國河北東部而得名,又以昌黎為盛,故又稱昌黎皮影。皮影俗稱為驢皮影、老皮影,也是集昌黎地方的民間美術、音樂、說唱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地方傳統戲曲表演藝術。

溯源

冀東(昌黎)皮影起源於遼金時期,經元、明兩代傳承發展,至清朝初期基本定型成熟,遍及永平府各州縣,並影響周邊地區。乾隆年間進入北京,因京城是全國各路皮影所想往的首善之地,被稱之為北京本路皮影。隨着昌黎人去東北經商、習商者日增,昌黎皮影亦傳至東三省經久不衰。[1]

分類

昌黎皮影按用途可分為三類:表演類皮影、工藝品類皮影、收藏類皮影。

昌黎皮影影人的創意造型,借鑑廟宇神像,通過擴大頭部、眼部,加長上肢,形成獨具昌黎民間美術特色的側面造型和軀幹的誇張結構。製作影人的原材料是淨膜驢皮,經刮制、壓平、陰乾後,即可進行雕刻着色,着油後縫連而成。昌黎影人雕刻細膩,造型優美,既新穎別致,又栩栩如生,觀之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深受世人之鐘愛。[2]

造型

昌黎的皮影藝術,單就其刻制技藝而言,堪稱美輪美奐。家喻戶曉的十二生肖,屬民俗文化範疇,在中華大地流傳多年,昌黎縣文化局為更好地承傳民間藝術,在搜集整理非物質為文化遺產工作中,組織皮影藝人,創意刻制了十二生肖圖。各生肖按地支順序排列,其用料及刻制,完全借鑑皮影人的製做技法,刀工細膩,型新穎,雅俗共賞,人人鍾愛,是觀賞、收藏中不可多得之精品。

臉譜套系以驢皮為原料,經過漿制、壓平、陰乾再進行雕鏤濡染等一系列複雜工藝,經過雕影藝人靈巧的雙手,一件件精美絕侖,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的皮影藝術珍品,使鮮活展現出來。這些作品既保留了傳統的影雕技藝,又融匯了京劇的國粹魅力,既擴大了昌黎影雕的內涵,又開闢了一個展示國粹魅力和新園地,倍受皮影收藏愛好者的喜愛。

皮影戲的演出除了以聲感人,還需以動傳情。操縱皮影嫻熟的藝人往往被稱為箭杆王。皮影人主要由三根操縱杆控制,藝人要用五根手指靈活自如地把握三根杆,做到力量與靈巧兼具。在表演武打場面時,除了操控影人的杆子外,還必須加上兵器和馬匹等的杆子。皮影表演時要根據不同的對象採用不同的動作,在長期的實踐中,藝人形成了一定的規範程式,比如穆桂英等武旦出場,要「出場風擺柳,升帳亮相身一扭,單腳一抬回身走,坐帳報名雙袖抖」;少女「步小動作穩,低頭目下瞧」;花旦「手掐腰,彩腳晃動走」;文生走路「不慌不忙,舉止文雅,雙臂親搖,動作瀟灑」;武生則「舉止如山重,開打似葉飄,挺立如玉樹,走路像風掃」;老生出場「走路臂一晃,腦袋點兩下,蹣跚步履遲,站立手平跨」。

傳承

昌黎皮影藝術傳至近代,域內曾出現過馬家班齊家班等馳名的影界翹楚,至今為昌黎人所津津樂道。上世紀五十年代,昌黎縣成為皮影藝術活動的中心之地。昌黎皮影一社和二社,常年活動於昌黎城鄉。[3]

昌黎皮影在弘揚傳統藝術、活躍群眾生活以及擴大對外影響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並日益成長為獨具昌黎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2005年冀東油田杯國際皮影藝術展演中一舉獲得優秀表演獎、個人操縱獎及個人演唱獎等五項大獎。2006年和2007年,昌黎向東皮影劇團又先後與北京博物館、北京美術館牽手,在更為廣闊的舞台上,為來自國內外的廣大觀眾奉獻了原汁原味的傳統皮影,反響強烈。2008年4月16日至4月22日,由副縣長桑菊帶隊,在市文聯、市文化局的帶領下,我縣帶着120餘件皮影工藝品赴韓參加韓國清州國際藝術節,這些惟妙惟肖、生動活波、民族韻味濃厚的昌黎皮影藝術品深受到來自世界各地參觀者的喜愛和好評。[4]

相關視頻

冀東皮影藝術 一場光與影結合的「影子戲」

冀東皮影 王曙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