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養身美寓(李梅)

養身美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養身美寓》中國當代作家李梅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養身美寓

大山村和皖南別處的山村不一樣。居民不會因為山高路遠而遷徙到縣城去,常住人口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山民們不會荒廢了田園茶場外出打工,而是安心在家做生意,一樣把日子過的風生水起。

據說,曾經有一位罹患癌症的病人,心灰意懶遁世仙寓山,飲泉水食土菜吃富硒米,一段時間住下來神清氣爽,病情竟然得到了控制,幾年後奇蹟般地痊癒了。

請教度娘才明白,大山村有着含石煤和腐殖質較高的黃棕土壤,硒含量高於普通土地20倍,是該村無癌症和110歲高壽的重要法寶。因此吸引了眾多的中老年遊客來此休養生息,調理身體。

大山村因緣際會成了中國村,南腔北調起來。

高阿姨夫婦來自山東,經朋友介紹,年初二來此旅居,三個月已過,還沒有想回去的意思。她說,這裡的山才叫青山,古樹參天,竹林如海;這裡的水才是綠水,碧綠清洌,波光瀲灩。

七彩玉谷還可以拾到或棕紅或純白或青或藍的彩色花崗石呢!一幫精明的湖北老太太搶着說,以小女孩似的純真笑談掩飾了收穫頗豐的狡黠,言語中充滿了對自然野趣的莫名歡喜。

我不禁想起自己那一輩子只曉得苦熬苦作的父母,她們如何才能瀟灑如斯,摒棄傳統居家模式,縱情山水,擇優而居,過上遠離PM2.5的無霾日子?消費觀念不同,健康理念不同,含飴弄孫,共享天倫的固有模式,或許成了阻礙他們擁抱自然,返璞歸真的桎梏。

春天的新綠襯托着白牆黛瓦,色彩分明,徽韻濃厚。星級標準的農家樂管理食宿三餐,每天人均消費百元左右,喝的卻是有機綠茶,富硒茶 ,吃的是山筍,小雜魚,梅乾菜,蒿子粑粑,富硒米。還有一份清靚香淳的土雞湯,眨眼之間就被紅唇貝齒消滅殆盡,砸吧砸吧嘴,有難忘兒時媽媽的味道。

午後小寐一會,再去山中遊走一番。農家院裡有三五老人在摸紙牌,廊橋上有幾人在拉呱,古亭中有二人在下棋博弈,樹蔭中有人影在踟躕澹蕩,皆物我二忘,怡然自得。我在看風景,看風景的人也在看我,沒有喧囂,唯有淡然。我不由得放鬆心情,把來時的沉重一一卸下,跟着村民把腳下節奏放慢,再慢,時光仿佛也消逝的很慢。

通往神龍谷的棧橋在谷底蜿蜒,溪水湍急一路狂奔,瀑布的巨大衝擊聲指引着我尋聲而至,署名"一簾幽夢"的石碑轉角,隱現一處天然水簾洞,遊客需要穿洞而過,繼續行走,濺起一身水花,冰涼徹骨但力道熱烈。寬銀幕似的白練飛流直下,落入凹型的天池之中。據說這就是古址仙女浴池,難怪傳說這仙寓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果然有跡可循。

抵達仙寓峰時,眾人皆香汗淋漓,臉龐微泛紅暈,平常缺乏運動的疲乏之態畢現。面對造物主的恢宏傑作——天然壁畫,我癱坐在一塊嶙峋巨石上歇腳,遙望西黃山群峰挺拔,碧水瑤池,峽谷幽深,山脊梁骨,一派翠綠盎然。一陣山風掠過,樹搖竹舞,漾起碧波,山坳里田園屋舍兀自靜若處子,一派江南水墨畫般祥和。

大山村的王姓一脈,據說大有來頭。相傳是王莽改制失敗後,子孫親信逃亡在此依山結廬,綿延子祠,耕讀傳家的遺老。更有王氏後人私藏族譜供於祠堂予以佐證,令人不由得不信服免疑,心生肅穆,嘆其家族歷史繁複雋永。

是夜,光潔的月色發出幽暗的光芒,林立的山巒立刻呈現出黑黢黢的怪異形象。清泉石上流,鳥鳴山更幽。間或幾聲雞鳴狗叫,使山村顯得更加寂靜空曠。幾個閒不住的年輕人不習慣在這沉寂無聲的夜晚早睡,吆五喝六地堆起一攤篝火,載歌載舞跳起了鍋莊。呵呵,城市文明與鄉野文化就這樣簡單地碰撞在了一起,準備冬眠的人們被這偶發的激情點燃,陸續加入進來,山村逐漸熱鬧起來。

當夜色趨於平靜,你還有可能聽見娃娃魚的歡叫,如傾如訴,隨風飄蕩。山村的睡眠不是輾轉強迫式的例行作息,而是代入式的自然休眠,令飽受瑣事塵囂傾軋的心靈穩妥安放,鼾然如嬰。

數錢數到手抽筋,睡覺睡到自然醒。當地村民屬於第一種人,一位遊客代表一張百元大鈔;遊客屬於第二種人,從容放鬆才是度假目的。錯過了日出,就欣賞雲海,沒沾到雨露,就享受佛光。人間好事多磨,哪能樣樣都占儘先機,怎麼舒服怎麼來,章法自然。

經過一夜休整,精力充沛的我們要徒步體驗建於唐代的櫸根關古徽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遙想當年一代代徽商從這一米見方的青石板上踏過,直通古徽州省府安慶,另一側通達江西,聯通山外的多彩世界,掙得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供後人景仰。

徽商的地位在安徽乃至全國都是無法比擬的悍將一族。試想,不經由撇家舍業的親情撕裂;不經過長途跋涉的頑強探索;不歷經商海搏擊的千錘百鍊;不經過幾代人的傾情接力,怎麼能成就一方儒商的雅號?

關於仙的傳說還有一個,櫸根關古徽道上有玉泉亭和玉泉井的遺蹟,相傳是八仙之一的鐵拐李為解決路人飲渴問題,而用拐杖開鑿成的。在多雲大霧陰雨天,井裡的水呈現出奶白色,如同白玉一般,所以稱之為玉泉井。只可惜,年代久遠,玉泉井業已荒廢,只剩下一個被廢石填埋類似於井口的圓狀形態。雖然傳說不一定可信,我還是寧願相信它所蘊含的祈願是樸素而美好的。窩居山鄉的老百姓如果缺少了豐富的想象力,還有什麼信仰,可以慰籍心靈呢?那只不過是暗夜裡的一束光,慰籍靈魂罷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拓路者陶翁開闢的世外桃源,誰不心嚮往之?

適時修葺一下芳草零落 的精神面貌,也許是調節都市病最合適宜的保養方式。

正午時分,陽光正好,可農家婦女卻對着一盆類似淘米水的自來水說,要下雨了。我大為不解,充滿疑惑。農婦笑談,這是仙寓山的特殊地理現象,水一旦渾濁就預示着雨水即將到來。果不其然,二個小時後,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把路面打濕了,會心見證,真乃神奇大觀。

池州府石台縣仙寓鎮大山村,一處隱匿在來龍山脈的神仙寓所,你若神遊,別說我沒有告訴你它的妙處……

[1]

作者簡介

李梅,籍貫四川,現居新疆庫爾勒市,巴州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