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全球範圍內貧困、環境退化和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單純從理論研究層面不能應對這一挑戰,而需要將社區綜合發展、公共政策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打破貧困-環境退化-災害頻發的惡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的良性耦合。基於這樣的考慮,蘭州大學的部分老師和研究者共同創建了「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旨在通過農村社區的綜合發展項目的實施,探索、研究、實踐西部乾旱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及時調整了中心的戰略規劃,圍繞認知、減緩和適應三個方面探討西部乾旱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理論和實踐,為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社區發展提供成功案例,為科學研究提供證據,為社區發展提供成功案例,為科學研究提供證據。

成立背景

全球範圍內貧困、環境退化和災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單純從理論研究層面不能應對這一挑戰,而需要將社區綜合發展、公共政策和理論研究結合起來,打破貧困-環境退化-災害頻發的惡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的良性耦合。基於這樣的考慮,蘭州大學的部分老師和研究者共同創建了「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 」旨在通過農村社區的綜合發展項目的實施,探索、研究、實踐西部乾旱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日益嚴重的今天,我們及時調整了中心的戰略規劃,圍繞認知、減緩和適應三個方面探討西部乾旱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理論和實踐,為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社區發展提供成功案例,為科學研究提供證據,為社區發展提供成功案例,為科學研究提供證據。

中心理念

促進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與發展的了解和行動。

關注領域

a、促進公眾和社區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認知並採取應對行動;

b、推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成果在社區及時應用;

c、通過能力建設和社區發展項目,提高公眾和社區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d、通過環境政策研究,完善環境和氣候變化應對政策;

e、環境與社會影響評價。

發展項目

參與性監測評估

中心應用參與性監測評估的方法和工具對發展項目的效果和影響進行有效的監測評估。例如,中心對國家民委在新疆和雲南等地實施的世界銀行TCC5項目進行了參與性監測評估,為國家民委和世行實施的TCC5項目的執行情況提供了翔實的評估報告。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邀請我中心為聯合國和西班牙政府資助的「中國文化與發展夥伴關係項目(CPR/08/104) 」進行能力建設項目評估。中心的創建者於2002年1月-2009年1月在負責國際發展項目期間,先後為甘肅、青海等西北地區的50多個社區綜合發展項目進行了參與性監測評估和需求評估,為項目的成功實施奠定了基礎。

能力建設

甘肅省地處西北,公益發展機構的管理理念和能力相對滯後,能力建設項目的實施是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途徑。中心曾為多家公益發展機構舉辦的能力建設項目提供培訓專家,培訓的內容包括項目管理、項目監測評估、資源動員及機構戰略規劃等。

防災減災

自然災害是造成社區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選擇以社區為本的災害風險管理能夠打破貧困—生態環境退化—災害加劇的惡性循環,從而降低貧困發生率,促進貧困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我中心與國內外發展機構合作,通過實施以社區為本的災害風險管理、氣候變化對生計的影響及參與性社區生態扶貧等社區綜合發展和應用研究項目,探索減災防災的機制和理論,為貧困社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可借鑑的示範模式,為政府的宏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例如,我中心與甘肅省安定區科技局合作,在安定區成功實施了以社區為本的災害風險管理項目。

災後緊急救援

災後緊急救援是緩解脆弱人群受災害影響的一個有效模式。為了探索適合西部貧困地區的災後緊急救援模式,我中心先後與具有影響力的發展機構合作,實施了多個災後緊急救援項目,探索出了適合貧困社區緊急救援的有效模式和機制。例如,2009年元月,我中心成功實施了「中國扶貧基金會」資助的「扶貧賑災項目」。

社區生計改善和生態恢復

中心致力於與甘肅省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公益發展機構合作,在甘肅省的貧困地區實施社區生計改善項目和生態恢復項目,探索生態恢復、生計改善與防災減災之間的內在聯繫及生態扶貧的有效模式和機制。例如,中心在施永青基金的資助下,與甘肅省安定區科技局、林業局等機構合作,在中國最乾旱、最貧困的山區種植了400畝生態公益林示範項目,探索中部乾旱區生態恢復的模式;與安定區科技局合作,在安定區內關鎮資助180戶貧困戶發展養牛增收項目;與平涼市民委合作,在崆峒區實施基礎母牛滾動發展項目,在未來6年內使480戶貧困家庭受益。

婦女健康教育

中心與發展機構合作,在甘肅省的貧困地區實施婦女健康教育項目,以提高貧困地區婦女的健康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

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心將與瑞典 Halmstad University 及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等國際高校合作,在今後5年內進行教師和學生交流互換項目和環境社會學方面的研究項目,以提高中心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研究成果出版

中心工作人員通過不懈地努力和跨學科合作,在國家權威出版社出版了《自然-社會環境與貧困危機研究—以甘肅省為例》(科學出版社,2008)、《環境政策與分析》(21世紀全國高等院校環境系列實用規劃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和《生態工程與農民—以農戶為本的退耕還林政策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等。

中心大事記

1. 2007年1月18日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經蘭州大學批准成立。

2. 2008年1月甘肅省現代環境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經蘭州市民政局批准成立。

3. 2010年開始撰寫《千年環保文化》和《農村環境學》著作。

4. 2010年7月28日丁文廣博士的著作《生態環境政策與貧困危機研究——以甘肅隴中黃土高原區退耕還林為例》一書榮獲「甘肅省環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5. 2010年9月成功建立「蘭州大學西部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網站」。

6. 2010年12月2日我中心負責實施的「中國西北乾旱區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化應對項目」 榮獲2010 福特汽車環保獎之「節能減排環保獎」一等獎。

7. 2010年12月丁文廣博士的專著《自然-社會環境與貧困危機研究-以甘肅省為例》一書榮獲「第十二屆甘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8. 2010年12月底我中心成功申請聯合國婦女署社會性別主題工作組項目「氣候變化應對政策需關注社會性別敏感性條例」並榮獲由該組織頒發的「聯合國社會性別主體工作組授資機構證書」。

9. 2010年12月,由蘭州大學組織並主持,邀請甘肅省科技廳及相關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對我中心完成的「甘肅省災害風險管理—生態恢復—生計改善耦合模式實證研究」課題進行了評審,評審結果為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10. 2010年12月,我中心實施的甘肅省科學技術廳資助的「甘肅農村水壓式沼氣池改進與示範推廣項目」 結題(項目編號:0910XCNA065)。

11. 2011年6月中心主任丁文廣博士榮獲「淡水河谷」中國西部生態保護創新公眾參與項目個人突出貢獻獎。

12. 2011年8月1日至5日,我中心主任丁文廣博士陪同美國地理學家協會主席Richard Douglas對甘肅省敦煌地理地貌進行科學考察。 13. 2011年8月13日至27日,我中心主任丁文廣博士陪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息技術與交流委員會主席Tim Unwin對甘肅省手機的使用對貧困的影響進行調研。[1]

聯繫方式

甘肅省蘭州市天水南路222號 蘭州大學逸夫科學館303/504室

參考文獻

  1. 中心大事記. [201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