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克里斯托·弗拉基米羅夫·賈瓦契夫 Christo Vladimirov Javacheff ( 1935年—2020年5月31日),出生於保加利亞,大地藝術家。

他和他的妻子讓娜-克勞德一直在從事大地藝術的創作,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1995年包裹柏林國會大廈。他們始終拒絕任何形式的讚助,也不追求藝術的永恆性。

2020年5月31日,在紐約市的家中去世,享年84歲。[1]

剎那與永恆

克里斯托說:「我們的作品都是有關自由,「自由」的敵人便是「擁有」,因此「消失」本來就該比「存在」更永久。」</ref>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ref>

克里斯托所擁有的狂熱追隨者人數和感恩至死樂隊(Grateful Dead)不相上下。他的作品一直像是以一種諷刺又人性的方式,對蘇聯陣營的文化專制進行反擊。

事實上,他的藝術作品很容易被人理解,卻很難歸類。最開始,他包裹油漆罐和油桶等日常物品的嗜好,似乎將他與60年代的美國波普藝術家和法國新現實主義藝術家聯繫起來。但之後他開始包裹整棟建築,轉到室外進行與環境有關、規模宏大的創作,使人聯想到70年代的麥可·海澤(Michael Heizer)、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和沃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等地景藝術家。只不過,克里斯托的裝置藝術品都是暫時性的,有時是在城市裡。這些作品會經歷繁瑣的文書工作、金融欺詐、同政府官員和鄰居的談判交涉,過程可能會拖延數十年,有時會鬧得令人不快。但他們欣然接受這些經歷,將其視為藝術的基本組成部分。

克里斯托和六七十年代的觀念派藝術家一樣,對無形的物體和過程感興趣。他通過包裹物體來顯示物體的面貌,這本身就是一個常見的觀念派藝術概念。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的作品吸引了大眾和全球媒體的注意,並且激發了大量的快樂和敬畏之情。[2]

生平

1957年,流亡東歐。兩年後,他在巴黎與法國女子讓娜·克勞德(Jeanne-Claude Denat de Guillebon)相遇,後來兩人成為生活和藝術上的伴侶,直到2009年讓娜·克勞德去世。[3]

1961年,克里斯多夫婦在科隆港口擺滿木桶,開始了自己的大型公共藝術實踐。第二年,他們在巴黎塞納河邊的小街上做了《鐵幕,油漆桶牆》,當時他們拿了240個廢棄油漆桶堵住了這條叫威斯康辛的小街長達八小時。這項行為裝置作品顯然是為抗議剛於1961年設立的柏林牆。而克里斯託本人就是一位流亡的東歐(保加利亞)藝術家,對種族隔離非常敏感。也正是因為這件作品讓他們被廣泛關注。

1964年,開始定居紐約,搭檔成為「包裹藝術家」。而後,這對夫婦創作了很多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其中最有標示性的是用織物包裹建築。

1969年,克里斯多和讓·克勞德夫婦踏上了海岸,用92900平方米的防腐布料和56公里的繩索完成了對澳大利亞悉尼附近1609米的海岸的包裹。當時,整片海岸的峭壁都被銀白色織物覆蓋。峭壁的堅硬、嶙峋被柔軟的織物輕輕覆蓋,稜角彷彿隱去了。

1972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以3.6噸的橘黃色尼龍布,架起了一個14,000米的橙色帷幕,在山谷間呈現出一種張揚又熱烈的美,這種美也在懸掛僅一天後,被暴風雨摧毀。

1980年代,克里斯托和讓·克勞德的聲譽達到了一定程度,他們開展項目也越來越順利,這一時期他們大地藝術作品包括用明亮的粉紅色漂浮聚丙烯纖維圍繞邁阿密海上的11個島嶼。這件作品受到莫奈《睡蓮》系列的啟發,在碧海藍天下,11座島嶼猶如11朵綻放的睡蓮。而後,他們包裹了巴黎最古老的橋——新橋(Le Pont neuf),當時的巴黎市長雅克·希拉克也對包裹新橋欣然同意。

1985年,克里斯托夫婦在巴黎塞納河上包裹住了新橋。

1995年6月17日,正值二戰結束50週年,德國柏林國會大廈被10萬平方米的銀白色丙烯面料和1.5萬米的深藍繩索包裹起來,成為一座通體閃爍著銀色光芒的大地雕塑。原本建築的肌理被全部覆蓋遮擋,變成一座簡單到極致的幾何抽象物體。當時距柏林牆倒塌不到六年。

2018年夏季,克里斯托還在倫敦海德公園蛇形湖展出名為《馬斯塔巴》的作品。2018年,克里斯託在倫敦的蛇形湖上揭幕他首件永久戶外作品《馬斯塔巴》。

代表作

1995年,包裹德國柏林國會大廈(WrappedReichstag)。

唯一的永久性大型作品

倫敦海德公園《馬斯塔巴》

主要作品

大地藝術系列作品包括:

1972-1976年在加利福尼亞的「飛奔的柵籬」(Runnin gFence)。

1980-1983年在邁阿密的「被環繞的群島」(SurroundedIslands)。

1975-1985年在巴黎的「包裹新橋」(WrappedPontNeuf)。

1984-1991年在日美兩國的「傘」(Umbrella)。

2020年4月,在巴黎的凱旋門將它包裹起來,再用七千米的紅色纜繩捆綁加固。[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