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劉秀 〔兩漢〕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是寫光武帝劉秀表彰大將軍耿弇的一段話。他先表彰耿弇的功勞,以淮陰侯韓信作襯托;再用「有志者事竟成」激勵之。

目錄

作品原文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1

車駕至臨淄2,自勞軍,群臣大會。帝謂弇曰:「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3;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4。此皆齊之西界5,功足相方。而韓信襲擊已降6,將軍獨拔勍敵7,其功乃難於信也。又田橫烹酈生8,及田橫降,高帝詔衛尉不聽為仇9;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詔大司徒釋其怨10。又事尤相類也。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11,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臨淄:縣者。原春秋戰國時齊國的都城,在今山東淄博西北。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曾隨劉秀起兵,後拜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在掃平齊地割據勢力張步的戰爭中,立有大功。

2、車駕:即車,皇帝外出時乘用,因代指皇帝。這裡指漢光武帝劉秀

3、韓信破歷下:漢高帝三年,韓信襲擊歷下軍,占領齊國首都臨淄。

4、祝阿:地名,故地在今山東長清縣。光武帝建武五年春,張步屯軍祝阿,耿弇率兵討伐,大破張步。後兩軍又戰於臨淄,時光武帝車駕親自勞軍,事在建武五年冬。

5、西界:歷下,祝阿都是古時齊,魯的分界,在齊國的西部。

6、襲擊已降:韓信襲破歷下之前,劉邦已派酈食其到齊,遊說齊王。齊王同意與漢和好,並撤除了對漢的防禦。韓信趁其不備襲擊齊軍,並攻滅齊國。 [1] 7、勍敵:勁敵。實力強大的敵人。

8、田橫烹酈生:當韓信襲歷下時,田橫以為酈生出賣了自己,便將酈生烹殺。

9、衛尉:官名。即酈商,酈食其的弟弟,劉邦即位後封信成侯。劉邦曾警告酈商不得報仇。

10、張步等二句:光武帝派光祿大夫伏隆拜張步為東海太守,劉永也遣使立張步為齊王。張步接受劉永的封號,殺了伏隆。大司徒,伏隆的父親伏湛。

11、將軍二句:耿弇在南陽跟從劉秀,曾自請北收上谷兵(王莽時、耿父為上谷太守)、平定漁陽的彭寵,涿郡的張豐、向東消滅張步、平定齊地。劉秀同意了他的策略。

白話譯文

光武帝來到臨淄,親自慰勞軍隊,群臣在這裡隆重地聚會。光武帝對耿弇說:「從前韓信因攻破歷下而開創基業,現在將軍您攻取祝阿而立身揚名。歷下和祝阿都是齊國的西界,你與韓信的功績也足以相比。但韓信襲擊的是已經降伏的對手,而將軍卻獨力戰勝強大的敵人,這個功績的取得,確實要比韓信難。再說田橫烹殺了酈生,等到田橫投降,漢高帝下詔告誡衛尉酈商,不許他與田橫結仇。張步也曾殺過伏隆,如果張步前來歸降,我也要下詔給司徒伏湛,要他消除仇怨。這兩件事又更加相似了。將軍從前在南陽時,就提出了這項重要的計策,我原以為迂遠疏闊,很難實現,現在看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創作背景

公元29年冬,即位四年的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了鞏固新成立的政權,派遣建威將軍耿弇率領大軍討伐割據青州的軍閥張步。耿弇智勇雙全、指揮有方。他先攻祝阿城,「自旦攻城,未中(午)拔之」;繼而又「聲東擊西」,消滅敵人大批有生力量,先後攻占了巨里城,臨淄城。在「飛矢中弇股」的情況下,他仍身先士卒,率領將士殲滅了敵軍主力部隊,敵人處於土崩瓦解之勢。勝利在望,光武帝親臨臨淄,慰勞耿弇,盛讚其大智大勇,與韓信「功足相方」,而且「難於信也」。光武藉此以激勵耿弇,爭取最後的勝利。同時,又把自己處理張步同高祖處理田橫相比,宣布對敵政策,以鼓勵張步認清形勢,歸降漢朝。光武帝這一舉動,既鼓舞了士氣,振奮精神,又瓦解了敵軍,有力地促使戰爭的迅速解決。不久,在耿弇的窮追猛打之下,張步不得不「肉袒負斧鑕於軍門」,投降了光武帝。至此,「齊地悉平,割據勢力被剷除。」

作品鑑賞

這篇百餘字的談話精闢短小,特色鮮明。作者用事實說話,恰當地運用史實和現實相聯繫,評人論事,闡明觀點[2]

第一句至第三句是文章的第一層,寫光武帝對耿弇削平割據的戰略構想並不以為然,但當戰爭開始後耿弇在戰鬥中節節勝利,使光武帝為之振奮。尤其是當耿弇拿下臨淄以後,光武帝深受震動,破例親臨前線勞軍。他對耿軍事上的才能和勝利極為讚賞,可他並不是滔滔不絕空發議論,而是用簡練生動的事實來說明問題。如:過去用兵如神的韓信,是破歷下開創了漢家基業的。而今,耿弇卻以攻取祝阿而大顯神威,可以說是和韓信「功足相方」了。過去,韓信平定青州,是「襲擊已降」,借他人之力取勝,而現在耿弇卻憑藉自己的才智,「獨拔勍敵」,這就高出韓信一籌了。所以說「其功乃難於信也」。這些事實表明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這些勝利的取得,恰恰表明了耿弇是個「有志者」,是個非同一般的英雄。作者以歷史和現實來評人論事,既省卻了大段的空泛議論,又達到了表彰鼓勵耿弇的目的,使人心悅誠服。 作者以事實為依據,採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突出了耿弇智勇雙全、功勳卓著。首先,作者用今昔對比,說明韓信「開基」和耿弇「發跡」皆在戰略要地「齊之西界」。耿弇取得的重大勝利無疑對穩定東漢局勢有重大意義,其功勞是足以和韓信相媲美的。歷史上,漢家基業的創立,是靠韓信這樣一批功臣實現的,而現今的中興,也是由於有耿弇一樣的驍將而成功的。光武帝是感到由衷欣慰的。接着,作者又進一步用襯托的方法,突出表彰耿弇的功勞大大超過了韓信,因為韓信雖然勇冠三軍、所向披靡,但他平定齊國時是「襲擊已降」,攻擊的是放下武器的敵人,這算不了什麼。而耿弇平定割據勢力,卻「獨拔勍敵」,靠自己的智勇戰勝比自己強大得多的敵人,所以「其功乃難於信也」,是不容置疑的。作者以韓信這位蓋世英雄作襯托,突出了耿弇的不同凡響。這種讚譽無疑會更加激勵人們的鬥志,也達到了光武帝勞軍的目的。

第四句至第五句為第二層,作者用同類比較的方法,指明歷史上西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對田橫投降後「詔衛慰不聽為仇」,而現在對張步也將採取寬大為懷的政策,「詔大司徒釋其怨」。這一比較,一方面交待了對敵政策,瓦解分化了敵人,同時也隱含着作者炫耀自己是明君賢主的心理。對比和襯托的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感人。

文章層次清楚,結構嚴謹,文字簡短,語言生動。這段談話一共六句三層。前三句為一層,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表彰耿弇的功績,簡練闡述他不僅和韓信「功足相方」,而且「其功乃難於信」。中間兩句為一層,作者用同類比較的方法回顧歷史,聯繫現今,交待對張步的政策,以分化瓦解敵人。最後一句為一層,盛讚耿弇「有志者事竟成」的精神,結束談話。這三層緊密相聯,環環相扣,不蔓不枝,觀點鮮明。這段談話,語言也異常簡潔, 凝鍊, 如對歷史事件, 寥寥數筆精煉概括, 既不鋪張展開, 也不妄加評論, 省卻大量篇幅, 作到言簡意賅。尤其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句, 有畫龍點睛之妙, 因此, 至今還是激勵人們克服困難的習慣用語。

本文只有百餘字,但能恰當地引用歷史事實闡明自己的觀點。光武帝首先將耿弇的功業與西漢名將韓信相比,並且認為耿弇攻取祝阿比韓信攻破歷下更難,所以更值得稱頌,這大大地肯定了耿弇的戰功。接着又引證史實,表明只要張步投降,他願意赦免其罪過。這就進一步瓦解了敵軍。

作者簡介

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東漢開國皇帝,軍事家,軍事統帥。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諡號光武帝。王莽時期,曾在太學讀書,後農民大起義爆發,他聚眾起兵,更始元年(2 3年),取得昆陽大捷。不久轉至河北,取得部分官吏、豪強的支持,鎮壓和收編起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建武元年(25年)稱帝,後鎮壓赤眉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定都洛陽。因在位時減輕賦稅,發展生產,史稱「光武中興」。[3]

參考文獻

  1.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古詩文網
  2.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百度漢語網
  3. [王曉梅.《不可不知的2000個軍事常識》:中央翻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