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麥食療法
圖片來自搜狗

這邊的粥怎麼多是這種褐紅的顏色?」 「這叫粯(xiàn)子粥,很有名的!」 「這是我們泰興的『咖啡』」。 ...... 這番餐桌上的對話,讓我對應上了這個泰興人的飲食標配,當地人稱「泰興咖啡」的粯子粥。粯子粥中最知名的莫過以元麥「粯子」即元麥細磨所得粉末熬煮而成者,其色淺褐或者紅色,香味濃郁,口感上佳,這大概也是譽其「咖啡」的緣由。

粯子粥,被譽為「泰興咖啡」 說起「元麥」,想到之前翻看的一本《泰興統計年鑑2021》,其中就有它在泰興地區的播種面積與產量,與它一起的麥類夏收糧食還有小麥、大麥。三者同為麥類,但元麥冠之以「元(第一,居首位之義)」,似乎映射着它在泰興人們的飲食生活中有着不同於其它兩者的特殊地位。不過雖有此「特殊地位」,但從《年鑑》顯示的播種面積看,並沒有與之相稱。元麥2021年7950市畝的種植面積,僅相當於小麥597450市畝的零頭,同時也小於大麥9000市畝的面積。

元麥粯子,即元麥細磨所得的粉末 聽同事講元麥在泰興地區的種植越來越少,這與當地高經濟水平下城市的擴展有關,另一方面也和元麥自身產量不高有一定關係,這點從《年鑑》數據中也可以看到。2021年元麥畝產320公斤,且不以它和秋收糧食中畝產626公斤的水稻,畝產480公斤的玉米,畝產460公斤的薯類作比較,單和夏收麥類作物比較,畝產396公斤的小麥和畝產378公斤的大麥也較它高出不少。

泰興元麥 如此,元麥越種越少。聽同事講,如今元麥粯子粥泰興市面也不易吃到,所謂「粯子粥」者,則多以大麥粯子熬煮而成。 大麥替代元麥熬製粯子粥,在泰興,我不知道這對於元麥是不是意味着一種「隕落」,但對於我這個北方來的「好食者」來講,不能嘗到道地(優質的代名詞)的、泰興傳統的、特色的元麥粯子粥還是引以為憾! 泰興是元麥的優生區,其適宜的氣候、土壤條件(高沙土),蘊育了泰興元麥的獨特品質。元麥在泰興有着悠久的種植歷史,而現代的「泰興元麥」則是1988年審定的由泰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傳統泰興地方大麥品種基礎上改良培育成的裸大麥品種。該品種2014年更是由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泰興元麥 但不知為何,元麥種植條件如此絕佳的泰興,傳統的元麥粯子粥竟日漸式微,今日反倒多以大麥粯子熬煮粯粥。是元麥的產量低?還是元麥面積的減少?抑或是大麥粯子粥在口感滋味上更有過人之處?這些我不得而知。 找尋泰興元麥的資料時,我看到一組數據,2014年,泰興元麥常年種植面積維持在5萬畝左右,平均畝產350公斤—400公斤,年產量17500噸—20000噸。對比《年鑑》中2021年的數據:元麥種植面積7950畝,平均畝產320公斤,年產量2544噸。7年間種植面積由5萬畝減少至7950畝,減少84.1%,平均每年減少6000畝。

泰興元麥 7950畝,這是2021年的數據,如今已2023年,不知這個數字在過去的一年又變化多少。不過相比於元麥種植面積的劇減,泰興的經濟卻一路高颺,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經濟要發展的大前提下,工業、農業該如何平衡?一般作物或可通過其他區域的種植,單產的提高,維持總量,但類似「泰興元麥」這種受地域條件影響顯著的名優特農產品又該如何?也許這便是大工業時代下的農業之殤吧! 元麥種植少了,尚可以大麥替代,倘若大麥也少了,又該以何代替了(即使有所替代,也已物事兩非)!大工業時代下,一兩個小吃的改變以至消失,也許並不會有太多人在意,就跟我這個北方人吃泰興粯子粥一樣,我並沒有關於它的概念,它的食材、滋味、口感的改變,我是不能體察的。但對於蘊育它的土地以及它所哺育的人民,卻不是這樣的,對於他們這裡面包含了種種的過往,或喜,或悲,或功成名就,或黯然神傷。 大麥芽10克,山慈菇3克,共研為細末,用濃茶水調敷患處,治乳癰。 [1]

目錄

視頻

大麥食療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