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元史·丘處機傳

元史·丘處機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目錄

原文

丘處機,自號長春子。兒時,有相者謂其異日當為神仙宗伯。年十九,為全真學,師重陽王真人。重陽一見處機,大器之。金、宋俱遣使來召,不赴。

歲己卯,太祖①命近臣持詔求之。處機一日忽語其徒,使促裝,曰:「天使來召我,我當往。」翌日,二人者至,處機乃與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見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馳表謝,拳拳以止殺為勸。又明年,趣使再至,乃發撫州,經數十國,為地萬有餘里,自崑崙歷四載而始達雪山。既見,太祖大悅,賜食設廬帳甚飭。

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欲為要。太祖深契其言,於是賜之虎符,副以璽書,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問,處機對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於不孝,不孝則不順乎天,故天威震動以警之。似聞境內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導有眾。」太祖從之。

歲癸未,太祖大獵於東山,馬踣。處機請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數畋獵,非宜。」太祖為罷獵者久之。

時國兵②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復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丁亥,為旱禱,期以三日雨,已而亦驗。六月,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東湖,聲聞數里,魚鱉盡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處機嘆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將與之俱乎!」遂卒,年八十。 【注】①太祖:元太祖,成吉思汗。 ②國兵:元兵。

譯文

丘處機,自號長春子.小時候,有相面的人說他以後一定能夠成為神仙界的領袖.十九歲時,學習全真教,拜重陽王真人為老師.王重陽一見到丘處機,就非常器重他.金和宋也都派遣使者來徵召他前往,丘處機都沒有去.

己卯年,元太祖讓近臣帶着詔書來尋訪丘處機.有一天,丘處機忽然告訴自己的弟子,讓他們快點準備行裝,說:「天子的使節來徵召我,我應該前往.」第二天,有(太祖使臣)兩人來到,丘處機於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會面.第二年,一行人被迫停留在山北,丘處機於是先安排快馬上表稱謝,用真誠的言語來勸誡太祖停止殺戮.又過了一年,太祖派遣來催促的使節再次來到.丘處機於是從撫州出發,經歷數十個國家,走了一萬多里路,經過四年才從崑崙山到達雪山.見面之後,太祖非常高興,為他安排的飲食和居住環境都非常嚴整.

太祖當時正在征討西方,每天都打仗.丘處機常說,想統一天下的人,一定不能喜好殺人.等到太祖問他治理國家的方略時,丘處機就說要拿敬天愛民作為根本.太祖又問到長生不老的方法,丘處機就告訴說要把清心寡欲作為關鍵.太祖與丘處機的主張非常投合,於是賜給他虎符,並輔以印信文書,不直接稱呼丘處機的名字,只稱呼他為「神仙」.有一天雷聲大震,太祖拿這個天象向丘處機問詢,丘處機回答說:「雷,是天的威嚴的展示.人的罪過沒有比不孝順更嚴重的了,不孝順就是不順應天意,所以上天威嚴震動來警示人們.我好像聽說國家中不孝順的人多,陛下應該宣示天威,用這個來教導大眾(孝順).」太祖聽從了他的建議.

癸未年,太祖在東山舉行盛大的遊獵活動,騎的馬仆倒了.丘處機請見說:「上天的道義是愛護生靈,陛下年歲大了,多次打獵,不合適.」太祖因此很長時間不再打獵.

當時元兵占領蹂躪中原,黃河南北地區遭到的破壞尤其嚴重,百姓經常遇上被俘虜或殺戮的情況,沒有地方可以逃命.丘處機回到燕地,安排自己的弟子拿着文書在兩軍交戰後招尋一些需要救助的難民. 因為這個舉措,一些被擄為奴隸的人有機會再次成為平民,一些快要被折磨死的人有機會獲得新生,這樣的人有兩三萬之多.中原的人至今仍然稱讚他的這些功績.丁亥年大旱,丘處機為天下祈雨,約定三日內降雨,不久就應驗了.

六月,天打巨雷,下大雨,太液池岸北面的水流入東湖,聲音數里外都能聽到,魚鱉都離開了,池水隨後就乾涸了,同時北岸入水口的高堤岸也崩塌了,丘處機嘆息說:「山要折斷嗎,水要乾涸嗎,我要和它們一起去了吧!」隨後就去世了,享年八十歲.[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