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偷心是大業障

偷心是大業障,祖師所以為祖師,就是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甚至自己的命都可以舍掉,這時他的業障也就容易消。虛雲和尚曾經燃指供佛,在阿育王寺,他為了報答父母的恩,他一出生母親就去世,父親希望他繼承父業,他違背父命去出家,父親因此而促壽。他內心一直有愧疚,所以就燃指供佛

目錄

原文

修行一定要戒除偷心。偷心就是偷小便宜的心。這個小便宜不僅是錢財的,更多的是法的。有的人念地藏經念了很久,一聽別人說,別的法一聽聞就能解脫,他就趕緊去了。他就要找速度最快的,最省力的。這就是偷心。 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偷心重的人,就會導致兩種結果,因為怕付出,所以做世間事業他也無法成就,然後就來學佛,想從佛門中找到佛的廣大加持,但心不跟佛在同一個頻率上,佛是無私的付出。那偷心重的人,他不想多付出,就像找便宜。結果世間事業不圓滿,出世間的事業自然也不圓滿。 偷心是修行的一大障礙。功德二字,是用來讚嘆別人的,而不是來讚美自己的。有個人,我跟他說,你去做義工培些福報,他說我不做義工,我把義工時間來念經,功德更大。這就是被功德所迷惑了。真正的功德,是來自一個人發起真正利益別人的心時,他才有功德。不是說,念念經,做做善事,就覺得自己有功德。   

有時候,執着功德後,反而染污心很重了。沒有功德時,隨緣歡喜的去做,一有功德後,就有了對比,這個功德大,那個功德小。這個對比,也是私心在增長。所以很多人越學佛,越貧窮,因為心量沒有打開,就為了積累自己的功德,布施了錢,念了經,也是自私的為自己想,一自私呢,頻率就跟餓鬼道感應。所以他越學佛越貧窮,因為偷心不死。  

佛法的尊貴在於不僅在於勸人能行善積德,勸人能升天,到極樂世界,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挖掘出自己的富貴。佛門有富貴的華嚴經,講的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心的境界,告訴你每個人都是富貴。 有的人來學佛,覺得自己不夠圓滿,不夠有錢,不夠漂亮,不夠有智慧,總之對自己不滿意。所以,我們來學佛,希望菩薩保佑我更加有錢,更加有智慧。是這樣子嗎?這是錯誤的。你一直覺得自己很貧窮,很沒有錢,這個心態就是貧窮的心態,那怎麼能感召到富貴的磁場呢。  

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富貴的覺性。為什麼有的人貧窮,就是業力的問題。佛經講的,佛法不可思議,眾生業力也一樣不可思議。貧窮是因為有貧窮的心態,常覺得自己缺乏,自己有所缺少,總想要通過佛法,讓我擁有的更多,這就是貧窮的心態。  

佛法要培養富貴的心態,就是盡我所能去付出,這時我們能感召到宇宙間佛菩薩的磁場。你越少為自己想時,離大道就近了一步。物質上你可以缺乏,但內心的道上不能貧窮。先要承認每個人自性的圓滿和具足。這時你才能大膽的去付出。  

祖師所以為祖師,就是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甚至自己的命都可以舍掉,這時他的業障也就容易消。虛雲和尚曾經燃指供佛,在阿育王寺,他為了報答父母的恩,他一出生母親就去世,父親希望他繼承父業,他違背父命去出家,父親因此而促壽。他內心一直有愧疚,所以就燃指供佛。在供佛前,生大病一場,眾人都勸他,你不要去燃指了。雲公說,想到父母給予這個肉身,但恩沒有報,為了一點挫折,就退失信心,活着還有什麼意義。他就一心要供佛,這時有個剛出家的,也哭了,要跟着一起燃指供佛。在八十八佛的唱誦聲中,虛雲和尚燃指完畢,病竟然也全部好了。大家都嘆為奇蹟。   

講到業障問題,很多人要先消業障,就拚命念經。念經磕頭都是一種方式。什麼是業障,為自己想的多,這就是業障。什麼時候少為自己想時,業障就小了。我們做了一點功德善事,不要想要求世間福報,還想要求出世間福報,你想看,才付出一點點,就想要很便宜的成佛,這個心就是業障。   

在雲門寺,佛源老和尚紀念堂,掛着對聯,寫了老和尚一生,保護六祖真身,解除雲門困境,最後導致自己坐牢21年,一輩子的成就都來自心酸苦辛。感覺禪宗祖師,能成就肉身的,甚至留下舍利的,都是辛苦過來的。像虛雲老和尚,也是再來人,他還是受盡九磨十難才成就的。所以修行要成,沒有便宜事。只有本分的去修,沒有捷徑可以走。祖師在前頭給我們做榜樣,修行要有成就,付出的是平常人的好幾倍都不止。  

有的人來求菩薩,念了幾部經,也做了些功德,但沒有感應,就退心了。這個心態還不算入道的心態,有的在考驗佛菩薩到底有沒有靈。這也是偷心。如果沒有靈驗,我趕緊不要浪費錢財和精力了。你看,我們都很怕自己吃虧,都喜歡得到好處,這還是沒有入道。  

很多人學佛很多年,還是一樣迷迷糊糊,沒有入道,在道上徘徊着。這只能說,還活在肉體生命中,為了滿足世間的物質欲望中。真正提升到靈性生命,就是發起利益他人的心時,那時才算入道。而且如果真的發起利益他人之心,命運就一定會改變。如果學了很久的佛,命運都沒有改變,說明心還在道外。[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