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而工作
![]() |
目錄
內容簡介
《你為什麼而工作:價值型員工進階指南》是一本顛覆我們認知常識的書。
為什麼全世界「消極怠工」員工的數量是熱愛工作的「敬業」員工的兩倍?
為什麼你身邊絕大部分的人,很少體會到工作的滿足感?
為什麼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工作是單調無聊、毫無意義、浪費生命的?
為什麼公司里那些為了鼓舞員工士氣、激勵員工努力的機制反而降低甚至完全打消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
西方最著名心理學家之一巴里•施瓦茨,長期從事社會行為與心理學研究。他發現兩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完全被亞當•斯密等經濟學大師的觀點誤導了,無論是社會,還是個體的人,我們一直被灌輸着關於工作的一些錯誤觀點,如人們做事情是因為「有利可圖」,工作是為了獲得報酬,為了養家糊口。
在本書中,巴里•施瓦茨分析了真正激勵人工作的內在因素。工作有好工作與壞工作之分,但是與行業和職位無關,清潔工、理髮師、作業員都有成為讓人滿意的工作的潛力,真正的關鍵不在薪水,而在於自主權、變化性、技能提升與成長空間、以及與他人幸福的關聯度。
了解工作背後的深層原因,使得我們能正確設計更好的工作環境,更了解如何激勵團隊,幫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義,真的擁有一份好工作。
年輕人對比較機械瑣碎、需要耐心專注的工作往往承受力不高,所以經常容易跳槽。作為年輕的一代,應當去注重培養自己對待工作的專注力和持久力,畢竟很多行業是需要通過專注、堅持才能達到一定成就的。推薦這本書給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靜下心來認真讀一讀。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們很多員工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拿給主管和同事看的時候,心裡是忐忑不安的,因為擔心細節做得還不夠好。工作成果並不限於產品本身,你做一個PPT也好,做一個報表也好,做一個內部分享也好,追求細節完美都是要付出額外的心血和精力的。
羅永浩 錘子科技創始人
巴里•施瓦茨教授一直以來都是美國最敏銳和最富有同情心的觀察者之一,如果你希望讓自身或團隊的工作更富有意義,你可能需要好好地品讀一下這本睿智且充滿力量的書。
丹尼爾•H•平克 ,《驅動力》作者
該書是熔鑄作者多年心血的潛心之作,闡述了對於「你為什麼工作」這個問題的深刻洞察。強烈推薦,發人深省!
艾米•瑞斯尼沃斯基 耶魯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
本書歷數幾個世紀以來的商業和工業運營模式,用輕鬆愉快、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揭示出支撐我們如何工作以及為什麼工作的道德基礎。如果你已有一份工作,或者你希望未來有一份工作,那請好好讀一讀本書吧。
拉茲洛•博克 谷歌人力運營高級副總裁 ,《重新定義團隊》作者
作者簡介
巴里•施瓦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斯沃斯莫爾學院的心理學教授,被認為是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之後,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目前為止,他已出版的書籍達10本,在專業期刊上發表的文章也達百餘篇。施瓦茨之前出版的《選擇的矛盾:為什麼多即是少》被《商業周刊》和《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年度十大頂級商業圖書之一,並且被翻譯為25種語言。
原文摘錄
將生命耗費在一些簡單操作上的人是沒有機會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的。同時,由於他們所做的工作極其簡單,根本不存在什麼困難,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去為了應對困難而發明出些什麼來。因此,他們也就自然的喪失了開發自己聰明才智的習慣,久而久之,他們也就變成人類可能的愚蠢而傲慢的樣子。 工業革命讓西方世界中成千上萬的人脫離了貧困,而隨着工業化浪潮的繼續推進,更多人的物質生活得以改善。工業革命無疑是人類偉大的成就。但是,雖然它緩解了物質上的貧窮,卻是以精神上的貧窮為代價的。或許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這種代價是必需的。但時至今日,如果還在堅持這種以犧牲精神富足來換取物質富足的行為就太說不過去了。對於工作環境和工作本身的改變勢在必行,且當下便是最好的時機。
書評
我記得前年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在上海工作的人困惑的問大家,自己的工資不低,女友對自己也很好,職業發展的前景也很不錯,生活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可就是打不勁好好工作,覺得對什麼都沒興趣,為什麼,自己到底怎麼了?
後來從他的追加中得知他認為自己的工作沒什麼意思,他並不喜歡,所以即使工資不低發展前景不錯,也提不起勁來好好工作。對他而言,高薪水已經不能吸引他賣力去工作了。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而言,工作首先是養活我們自己,所以工資水平很重要。可是,我們大部分也都紛紛抱怨工作中的種種不愉快,有時候覺得要不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否則上班一點意思也沒有,根本不想工作。完全難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工作狂能夠持續不斷的堅持挑戰工作。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有的人認為工作除了為了工資而努力,否則真不想上班。有的人卻認為工作就是個磨人的小妖精,願意不斷和它打交道?
為什麼明明是同一份工作,有的人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有的人卻覺得痛不欲生分分鐘都沒法忍受?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把一份工作當作是終極人生使命,有的人卻覺得工作僅僅是工作,除此之外毫無意義,甚至討厭去工作呢?
2.
看完這本《你為什麼而工作——價值型員工進階指南》,我發現也許我們很多人對工作的看法也許需要改變了,我們對待工作的看法深受一些我們自己也許並不知道的理論家們的影響,即使最初我們並不認同。
比如從工業革命後,人們被亞當斯密的思想影響,加上企業家們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創造了生產線這樣的工作環境,牢牢束縛住工作者們,讓大家工作枯燥毫無自由,還自我欺騙的認為工作僅僅是為了錢,其他全不重要。於是,工作越來越乏味無聊,一想到要面對這樣的工作內容大家就越來越提不勁來。
書中指出,現代工作中讓人厭惡工作的原因有:程式化的工作流程,過分的監視,以及過度依賴物質激勵。
工作內容越來越細分化,每個人只能在自己的一方小舞台重複不斷演着同樣的戲碼,每一天都和前一天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工作中層層領導的監督管理,讓人不安的監視,有點風吹雨動就嚇得要命。都以為工資高就能讓自己變得更加願意工作,結果發現自己還是不想去工作。
3.
那麼,說到底,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工作呢?為什麼有人喜歡在工作中不斷去挑戰,不斷去尋找自己的成就感,而有的人卻完全找不到呢?
或者說,是什麼原因讓人們看待工作的態度不同呢?
作者認為,某種程度上,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特質。就是說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也許並不是由工作本身決定,而是由這個人是誰決定的,我們是誰決定了我們在工作中的態度。當我們認清自己,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工作,我們才可能擁有真正喜歡的工作。
當然,我們從事的工作種類本身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工作中有足夠的自主性,獨特的價值意義,會讓我們更加積極的對待工作。
所以,我們該如何去好好工作呢?
認清自己很重要,選擇適合自己且喜歡的工作,重塑工作的價值意義,找到工作中的樂趣。
這本書並不是一本職場書,倒有點哲學意味,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社會心理學的思考,以及社會發展的思考倒是更多一點。對我而言,我了解到的新知識有,工業革命後理論家們的思想無論對與錯都深深的影響了我們,人性也是一直在進化中的,意識形態是怎樣無形的影響我們這個世界。
雖然這是一本在講為何而工作的書,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內容卻不僅僅限於此,全書不厚,不過一百來頁,卻有很多讓我眼界開闊的地方,是一本蠻值得讀一讀的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