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佛教典故-----知人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在不同的時刻,擔負不同的角色。有時候該挑大樑,有時候要無聲的做一根小木釘;有時是一片磚瓦,有時候是屋邊一塊礫石。只有那有『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的人,才能發揮自己的天賦,配合眾人。

知人之明

  「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為領導者必具的識能,知人首重目標一致,育人則要懂得教導部屬,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

  從前,在波羅奈國的西北地區,有一位全國聞名的老師,門下有門徒五百餘人,都是些聰慧能幹的年輕人。

  為了能準時起床苦習技藝,這些門徒特別養了一隻報時的公雞。每天雞鳴而起,鑽研技藝。不幸,這隻忠實的公雞突然死了,門徒們頓時感到十分不便,於是就留心再找一隻來。

  一天,一個門徒在墳地的樹林中撿柴,忽然聽見雞啼,不禁大喜。他循聲而去,果然發現一隻大公雞,便將它抱回來養於學院的籠中。誰知,這隻公雞從小在墳地中長大,既無父母引導,也無兄弟姐妹薰陶,所以有時半夜啼叫,有時白天啼叫,從無定時。

  當公雞半夜啼叫時,門徒們以為天快亮了,便摸黑或掌燈起床,專心習藝。到日出時分,他們已是睏乏不堪,昏昏欲睡,無法繼續用功。當雞白天啼叫時,高亢的啼聲讓門徒們心意煩躁,誰也無法集中精力記誦經文。門徒們個個埋怨說:「這隻雞不是半夜啼叫,就是白天啼叫,妨礙我們完成學業,從來不準時,乾脆殺了它算了!」門徒怨聲連連,在忍無可忍之下,抓住了公雞,把它宰了。事後才去報告老師。

  老師沈吟半晌,說了一首偈頌

  「既無家教,又無師事;時與非時,全然不知。」

  「看來這隻雞,是因為沒受教育而死於非命的啊。」

  老師教誨眾弟子說:「人在不同的時刻,擔負不同的角色。有時候該挑大樑,有時候要無聲的做一根小木釘;有時是一片磚瓦,有時候是屋邊一塊礫石。只有那有『自知之明』與『知人之明』的人,才能發揮自己的天賦,配合眾人。否則,可就跟這只不按時啼叫的公雞一樣,是『非時啼』!」

  老師借着公雞的事件教導弟子要懂得「知人」與「用人」。[1]

佛典

佛教的經典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