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甸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訓,字仲敏。福建福清人[1]。順治十二年(1655年)出生,南平籍人[2],移居福州南台釣龍台畔。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巡撫張伯行開創鰲峰書院,延聘余甸前往主持[3]。歷官四川江津縣,雍正二年閏四月任山東按察使,十一月被召回,敢於觸怒年羹堯,「直聲滿天下」。官至順天府丞。余甸的書法、文章皆冠絕一時,又喜歡收集硯台。雍正壬子十年,山東蒲台縣知縣朱成元送禮簿事發,被指稱收銀二千餘兩,與黃炳、博爾多同判絞監候,遂奪官。晚年字修吾,號芳初,曾因寫對聯出事下獄,不久病逝。著有《千卷樓集》[4]

中文名 ;:余甸

出生地 :福建福清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

主要成就 :為官「直聲滿天下」

書法大家:硯藏大家


出生日期 :1655年

別名 :字田生,初名祖訓,字仲敏

職業 :官至順天府丞

代表作品 :《千卷樓集》《入蜀集》《出蜀集》《田生文集》 展開 目錄

1人物生平

官經歷歷

愛民鯁臣

2著書立說

3一生愛硯

1人物生平

(1)介紹余甸

余甸,初名祖訓,字仲敏,改名甸,字田生,晚更號芳初,又字修吾,福建福清人,清朝官吏。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居鄉勵名節,巡撫 張伯行重

之,延主鼇峰書院。授四川江津知縣,民投牒者,片言立決遣,訟為之簡。日與諸生誦說文藝,疏解性理。所徵賦即儲庫,不入私室。時青海用兵,巡撫

年羹堯督餉,多額外急徵,檄再三至,甸不應。乃使仆持檄告諭,自朝至晡,甸不出,使者嘩。甸坐堂皇,命反接,將杖之,丞簿力為請,久之乃釋其

縛。越日,使者索檄,甸曰:「汝還報,我閉門待劾,檄已達京師矣。」羹堯亦置之。行取吏部主事,時尚書張鵬翮、侍郎湯右曾皆以幹濟名,甸遇當爭

辯者,侃侃無所撓。主選三年,權要富人請託多格不行。將告歸,條文書已駁議未奏者十餘事,曰:「此皆作奸巧法易為所蒙,必上聞,吾乃去。」父憂

免喪,猶廬墓。以河道總督 陳鵬年疏薦,擢山東兗寧道。釐工剔弊,一袪積習,甚得士民心。鵬年卒, 齊蘇勒為河督,以工事劾甸,行河至濟寧,士民

群聚乞還甸。齊蘇勒疏陳,召入見。

 余甸作品

來自搜狗網的圖片

中文名字:余甸

(2)余甸出生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生於福清縣,後移居福州南台釣龍台畔。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福建巡撫張伯行聘他主持鰲峰書院,每事多向他求教。福州知府周某因案被人控告,後因丁憂免究,周疑被余甸排斥,心懷怨憤。

(3)余甸經歷

余甸後知四川江津縣,適周喪服期滿為知府,江津縣在他管轄內。余甸帶一仆上任,每早起必坐堂,有民告狀者,余甸即據案情輕重,秉公問案處理。他

常與諸學生誦說文藝。江津縣所收賦稅,立即全部交庫,分文不入私囊。知府周某得知,為之改容致敬。大將軍年羹堯總督四川時,用兵西陲,財政大量

支出,加正稅、販私茶,軍費猶不足,因而多額外加稅。年羹堯曾3次下公文至江津縣,余甸皆不照辦。年又令使者持印文至江津令其速辦。公文自早到

縣,迄晚猶無回音。使者大怒譁噪。余甸因此開門坐正堂,令擒使者將其反縛,眾衙役不敢動手。余甸親自推使者伏地,欲加痛打,縣丞主簿等為使者告

哀,余甸乃令釋縛,押侯處理。次日,使者索討原文,余甸斥說:「還報總督年大人,我無子,閒門待劾。原文已從別路付二三好友矣。」使者返總督衙

門回報,年羹堯說:「余甸乃人民所擁戴的人,劾之必失人望。」不十日,余甸名聞京城。因召入京,升為吏部主事,每事必親自辦理,出入封閉其室,

自佩鑰匙。他掌管選拔人事兩年中,許多權貴、富人要求速仕者,多為余甸所阻,因此,余甸為人所忌,不能自安其位,自請辭職。

後在丁父憂孝服期滿,河督陳鵬年推薦他赴任山東袞濟道,百姓聞余甸到任,都爭往訟獄。及陳鵬年死,齊蘇勒繼任,以河工事參劾余甸,士民相隨聽審

者千餘人。齊蘇勒巡工到余甸處,父老結采持香在齊船前叩首,請齊上岸受民眾瞻拜,眾人擁齊蘇勒坐轎至廣場,廣場聚集萬餘人,四面環拜,投香於地

大呼:「還我余公,吾民萬代感激。」齊蘇勒大驚,下轎勸諭,並寫奏疏示眾,以安民心,百姓乃散。

官經歷歷

雍正二年四月,授山東按察使。攜二仆,買驢之官,務崇禮教,輕刑罰,政化大行。十一月,召詣京師。三年,擢順天府丞。甸歷官盡革陋規,為按察

使,愍囚不能自衣食,取鹽商歲饋三之一以資給之。兼完囹圄,修學宮、書院,委有司出入注籍。既去官,上命內閣學士繆沅清察山東鹽政諸弊,舉是劾

甸,奪官,歸。甸用唐人詩語為人書楹帖,其人有怨家,訐於有司,以為怨望。有司以甸所書也,並下甸於獄。事白,遽卒。

雍正帝聞訊,立即召見余甸,並對朝臣說:「我又得一直臣矣。」余甸遂升任山東按察使,他帶二仆,買驢上任。他憐囚徒衣食不足,即酌取商人歲送款

三分之一為救濟款,修固牢獄,興建學宮、書院,集諸生講學。逾年,入京為順天府丞,盡力革除以前不合理規章。後因所屬一知縣貪污案發,余甸以失

察罪免職,後於1730年,由時任福建巡撫的 趙國麟予以甄定後並得以平反。

余甸回到福州後,建築「葭湄草堂」,著書其中。余甸為官屢起屢跌,但直聲震天下。他的文章書法亦冠絕一時。清雍正四年(1726年),余甸病逝,享年

71歲。所任地方人民皆相聚哭奠。

愛民鯁臣

愛民不惜命的鯁臣余甸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八月,四川江津縣縣衙門前集有數千縣民向知縣大人請願,請求縣官余甸釋放被扣押的年羹堯派來催征錢糧的特使。余甸為了減

輕百姓的額外負擔,不惜官運前途和身家性命,扣押了橫行不法的權臣年羹堯派來的爪牙,而縣民們反而向父母官請求釋放崔征錢糧的惡吏,這是為何?

事情的來龍去脈得從余甸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說起。

余甸,原名余祖訓,子仲敏,號田生,福清縣化北里玉石村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進士。在等待吏部送派任職期間,應了福建巡撫張伯行的聘請,

主持福州鰲峰書院。張伯行敬重余甸的人品才學,以賓師之禮相待,遇有不決的難事,都向余甸請教。余甸為報知遇之恩,都竭誠地為他謀劃獻策。因

此,他們之間不僅是上司和下屬關係,更是以誠相待的摯友。他們的友情在福州,一時傳為佳話。

康熙五十三年(1714)朝廷選調余甸為四川鄉試主考官,他在主持考試中,拒絕請託,不受賄賂,發榜時,榜上有名的都是真才實學的名士。他因此深受四

川各界士民的稱頌,也因此很快被朝廷實授為四川江津縣知縣。接到任命時,許多好友卻勸余甸不可受職,理由是,當年他主持鰲峰書院時,福州知府周

某本有升遷機會,剛好逢遇父喪,按禮制應辭職回家守孝三年。但周某貪戀功名利祿,不願離職,想請求巡撫張伯行出面向朝廷建議讓周某「奪情」(由皇帝下旨特准留任守孝,不用辭職回鄉守制)。張伯行不准所請,周某懷疑是余甸在張伯行面前說壞話,因此懷恨在心。此時,周某守制三年期滿,

出任四川重慶知府,而江津縣乃重慶府轄縣,周某剛好是余甸的頂頭上司。對此,余甸坦然面對,何不畏懼,只帶一個僕人,走馬上任。他在職忠於職

守,每天按時上堂理案,親自接待和審理百姓投訴的各類案件。案情簡單明了的,就當堂立決,從不拖拉。政務閒暇時,就召集當地讀書人,和他們一起

誦文說經,講解性理,以孔孟之道教化當地士民。所徵收的賦稅,一一造冊登記,直接納入地方國庫,絲毫不入私囊。他的勤政及廉明無私的作風,傳頌

四方,深受萬民稱頌,也感動了知府周某,從此他消除了因誤解而積怨的心裡,對余甸特別敬重,兩人之間的關係也自此融洽起來。

就在這時,擔任四川巡撫之職的權臣年羹堯受命平定青海的叛亂。他乘機以「平叛」之名對四川各州縣加派正額以外的賦稅,中飽私囊。四川各級官吏明知年羹堯以權謀私,但畏懼他的權勢。他的父親年遐齡、長兄年希堯都是康熙皇帝倚重的寵臣。因此,各州縣對年的加派徵收錢糧,都惟命是從,只是苦了四川的百姓。就在這風口浪尖上,余甸挺身而出,頂住年的非法征賦行為,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此前,年羹堯已三次行文到江津縣,要求按他的指令加征,都被余甸置之不理。這次年羹堯特派親信吏員,持年的親筆手令,以為這樣可以加大力度以震

懾余甸,哪知余甸依然不為所動。年的特差到縣衙,余甸閉門不見,從早晨等到中午,年的使者不耐煩了,大吵大鬧。余甸一怒之下,傳鼓升堂,下令衙

役把年的公差押上堂來,可是衙役們面面相覷,不敢動手。余甸不得已親自動手,把使者按到在地。這時縣丞和主薄等吏員出面勸阻,說大人為民不惜一

官,自是我等楷模。只是年大人乃以平叛之名加征,拒不從命,已是違抗上司,若再懲辦公差,事情鬧大了,非但無濟於事,連大人的前程和身家性命,

也會有不測之禍。余甸正在氣頭上,根本聽不進這些勸告。連發六簽,下令衙役對年的差役動刑。圍觀的縣民見勢不妙,大呼「大人不可」。其中有年老

的縣民數十人上到公堂,蔽護使者,並哀告說:「大人,你不惜丟了一官,這不難,但我等百姓自今以後就失去一個好的父母官的庇護,赤子無依呀,大

人。」余甸被眾縣民的求告所感動,最後放了年羹堯的使者。但年的使者不肯離去,氣勢洶洶地向余甸要回年羹堯的親筆手令。余甸毫不客氣地對使者

說:你可還報大人,我余甸在此閉門等待年大人向朝廷報請對我的處罰,但大人的文書,我已托人送交我的好友收存。言下之意,年羹堯違法額外加征的

證據在我手裡,看你敢把我怎麼樣?年的使者無可奈何,悻悻地離去。

江津事件,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消息傳到京城,震動朝廷。年羹堯聽了使者的稟報後,無可奈何地說:「此民所戴也,斥之傷眾心。不去,百城玩

令。」意思是說,處分他,犯了眾怒,不處分他,其他各州縣都向他學習,那麼加征的命令就無法執行。最後只好想法把余甸調離四川。剛好此時吏部要選調京官,年羹堯就把余甸推薦上去。經吏部考核後,余甸被任命為負責考核官吏的吏部考功司主事。主要是負責考核各級官吏政績的主官。

在考功司任職兩年中,余甸忠於職守,事事親自辦理。不使奸吏押手以售其奸。考核官吏的文書檔案鎖頭,他親自收藏。在考核官員政績時,有權貴和富

豪行賄請託,他一律拒絕。當時的吏部尚書張鵬翮和侍郎湯右曾,為官還箕清廉剛正。但在行事有不當時,余甸依然與之爭執,決不退讓,時間一長,他

們也開始討厭余甸的執拗。余甸感覺到事事難辦,就力求辭職。平日貪贓枉法的胥吏,聽到余甸請求辭職的消息後,高興地告訴行賄者說,請你們稍待數

時,等余甸辭職離去後,你們的目的就可實現。余甸聽到議論後,就把考核有劣跡的官員的檔案材料開列出名單,捧到吏部尚書面前,說這十幾個不能重

用的官員,必須上奏皇上,不然的話,會被蒙蔽重用,貽誤國家大政。吏部尚書張鵬翮答應他的要求後,余甸才把辭職報告給張鵬翮,離任回鄉。

余甸回鄉後,適逢父喪,在家守孝三年。三年服滿,他依然守在父親墓旁的草廬。這一行孝至篤的行為,傳頌四方。特別在士子中傳為佳話,他們說,余

甸「為臣盡忠,為官愛民,為子行孝」,是一個至誠的正人君子。河道總督陳鵬年感嘆說:當今世道,很難有豪傑之士和趨死不顧利害的人。侍郎方苞

說,余甸就是這樣為民不惜命的人。於是,陳鵬年向廷舉薦,余甸被起用為山東濟寧道道員。道員是布政使之下、知府之上的高級地方官。百姓一聽到余甸來任職,平日有怨無處投訴的人,紛紛向他告狀。此前巡撫和按察使審理不公而曲判的案件,被告不服又無處申訴者,這時聽說余甸是明斷是非的清官,就向他申訴。經審理後,余甸認為是巡撫和按察司判得不公,就向上司反覆申列,必得糾正乃止。這樣,就難免得罪許多上司和同僚。

雍正元年(1723),陳鵬年卒,齊蘇勒接任河道總督,河濟間百姓稱道:「河官而兼民治,德在人者,惟閩中余甸與三炯耳。」。平時被余甸所得罪的官吏,因有陳鵬年在,他們不敢動。陳鵬年一死,他們紛紛向齊蘇勒誣告余甸「治河不力」。齊蘇勒不明真相,就向朝廷彈劾余甸。濟寧百姓聞知後議論紛紛,恰好此時齊蘇勒坐船巡視河務至濟寧,數萬百姓手舉供香,齊列河沿,要求齊蘇勒上岸。當齊上岸後,百姓四方圍拜,齊聲高呼「還我余公」。齊蘇勒見狀大驚,就對眾人說,我一定會還余公一個公道說法。可是民眾們邊哭泣邊說:「我等草民愚昧,不見余公,我們決不回去。」齊蘇勒無奈,只好當着萬眾的面,寫了為余甸辯誣的奏本,並對天發誓說,定會上奏皇上。至此,萬餘民眾才散去。當他們離開時,手中扔下的香火,堆積成一座小山。

雍正皇帝接到齊蘇勒的奏摺後,下旨召見余甸,詳細地查詢事情的來龍去脈。當余甸退出後,雍正對執政大臣們說:「朕又得一直臣矣!」接着提升余甸任山東按察使。在任一年多,他因山東是孔子的家鄉。因此在施政方面,堅持「崇禮教,輕刑罰」,對無衣無食的窮苦百姓,在商人交的商稅中抽出三分之一接濟他們。一年後調入京城,任順天府丞(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後因手下屬吏犯了錯誤,余甸被敵政攻訐,除名回鄉。年七十二歲,卒於家。

《清史列傳》列余甸為「循吏」,對他的評價是 :「甸剛方清簡,以儒術飾吏治,直聲震天下。文章書法,亦冠一時。歿後,所歷官地,父老聞之,皆群聚哭祭奠焉。」他還慧眼識人才,康熙五十三年任四川鄉試主考官和康熙五十七年任禮部同考官,所取鄒賓和汪應鈴,後來這兩人都中了狀元。

2著書立說編輯

清乾隆《福清縣誌》載:「甸少穎悟,於書無不讀,下筆超絕,試輒冠軍。嘗遊學京都,歷吳下,遍交知名士……著有《入蜀出蜀集》若干卷。」余甸在任江津知縣時,「日與諸生誦說文藝」。他博學多才,書法冠絕一時。

余甸被免職回到福州後,建築「葭湄草堂」,著書其中,一生所著有《千卷樓集》、《入蜀集》、《出蜀集》、《田生文集》等。因其詩作鮮見,現抄錄三首共賞。

《冒雨過連雲棧》:「辛苦蠶叢道,夷猶作短歌。雨從山半落,雲趁腳根過。出地三千丈,違天尺五多。攜來謝眺句,搔首問如何。」

《蜀宮瓦》:「絕代繁華地,深秋細雨天。宮門余片瓦,不忍憶當年。」

《題舊 端石石田硯》:「割來青紫玉如泥,幾度經營日馭西。一自神君拂袖去,至今夢魂繞端溪。」

據記載,余甸曾與永福縣(今永泰縣)狀元 黃定的後裔、著名詩人 黃任頗有交情,經常聚集吟詩唱和,名重一時。

3一生愛硯

目前發現存世之餘甸收藏或題銘之名硯有:

一、清・雍正端石留耕硯。硯後楷書銘曰:「雍正二年閏四月初八日召見養心殿,賜臣余甸之硯。恭紀聖恩,子孫永寶」。硯長17.8厘米、寬11.2厘米、高2.5厘米,頗為珍貴。


二、清・康熙 林佶、余甸銘貢硯。硯長21厘米、寬15.5厘米、高5.5厘米。楠木上蓋有林佶的篆銘:「曜合緯聯而降符,撰賦紀瑞帝曰都,龍池捧硯徵斯圖。」覆手刻有餘甸的楷書銘文。從這些銘文可斷定,此硯為宮廷之物,殊可寶。

三、清・余甸、 沈石友銘子母獅端硯。端硯,坑仔岩,有翡翠條、黃龍等石品。硯長28.6厘米、寬18.2厘米,長方形,淌池式,硯首雕子母獅,子母相戲,雕工精絕,密集的獅毛纖細而不亂,有所謂纖毫畢現之功。硯周緣刻龍紋,流暢規正。硯側有銘,分別是: 鼎養大烹賢聖器 , 余甸銘 ; 質膩若脂,質潤媲玉。美質如斯,天鍾地毓。耕耨勤旃,無窮收穫 , 辛亥(1911年)石友銘 。此硯即有餘甸、沈石友兩大名家之銘,而刻工宛若天成,非尋常可得。附紅木硯盒。此硯於2008年04月27日,由嘉士德拍賣行在2008春季拍賣會以RMB 91840元的成交價拍出。

四、清・余甸款端硯。端硯,硯長19厘米、寬12厘米、高3.2厘米。此硯於2012年9月27日,富邦拍賣行秋冬拍賣會上估價為RMB 12000元--25000元。

五、清・余甸、 黃任銘端硯。銘文:1.水岩神品。印文:田生;2.軒閒安得如汝壽,坡公句。印文:莘田自賞、古香齋、十硯軒圖書;硯長18.5厘米、寬12厘米、高2.8厘米;說明:長方淌池端硯,造型簡潔大方。樸素古雅,得文人青睞。配紅木硯盒。此硯於2010年12月20日,由西泠印社拍賣行以RMB 168000元成交價拍出。

六、清· 李馥藏,余甸、黃任銘端硯。銘文:1.墖坑異產。印文:凍井山房;2.他山石,天匠刮,方井成,泉始達,寒不冰,暑不渴,君子使活潑潑,甸。印文:余田生;3.曾在李鹿山處。硯長13.2厘米、寬8.5厘米、高2.5厘米。說明:端硯,方正有度,典雅大方,具有文人儒雅之氣。配紅木硯盒。此硯於2009年12月20日,由西泠印社拍賣行以RMB 106400元成交價拍出。

七、清·康熙 余甸 釋清懷(雙面)書法臂擱。銘文:1.青花白葉蔚藍天,古款新銘漢隸鐫。每日摩挲三兩遍,與君上下百千年。含潮細膩呵能滴,聚瀋淋漓啜亦鮮。記在端江夸管領,冰廳水洞冷濺。 2.寸木堅貞棐人陳,型能鎮物靜宜人,若教削玉同圭鎮,寶氣真看席上珍。 款識:1.壬子秋八月書於懷白山房。芳初。 2.湘南仁兄大人雅屬印布正之。子靜釋清懷。 印文:1.余田之印、青玉山房。2.贊宸。長:32.5厘米。此臂擱西泠拍賣2010年春季拍賣會上估價為RMB: 45000元-50000。

八、明·端石雕九龍雲從硯。硯端石制,紫色深沉,石質細膩。硯體厚重,作橢圓形,周邊雕飾雲龍戲珠紋,以石眼巧作圓珠,雕飾繁細華美。龍首下方凹作雲池,池上有石柱眼。硯背面亦雕雲龍繚繞,中央平滑處題銘:維彼靈根,神物聚所。龍德正中,君子是與。署款「鹿原」。右題詩:巗穴鍾靈藪,蒼壁鬼工剖。庖義作龍書,高陽志蝌蚪。君若丁其時,神奇無不有。展也席上珍,淡濃皆可久。壬子春三月,余甸書銘。硯長23.5厘米、寬16.7厘米、高3.2厘米,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九、清·端石隨形方池硯,又稱「洞天一品端硯」。硯為端石制,隨天然形。硯長23.5厘米、寬20厘米、高3.6厘米,硯面上方開一橫臥長方池,硯池邊際刻夔龍盤繞紋,右下方刻篆書印「莘田真賞」、「十硯軒圖書」。硯面左側刻行書「非君美無度,孰為勞寸心」,下刻行楷書「康熙己亥六月任」款。硯右側刻篆書「吳門顧二娘造」。硯背右半部刻楷書銘文:「不方不圓,不雕不琢。略事磨礱,德修罔覺。如金在冶,如玉離璞。端州多才此超卓,晤言一室君子樂。」下署「甸銘」二楷字;硯背左半部有篆書銘文「敦厚凝重,以為質也。溫潤密栗,以永式也。磨礪灑滌,以修慝也。日新不息,以崇德也。」刻行書「鹿原」,篆書「林」、「佶」等字。

此硯為譽滿天下的制硯名家 顧二娘在康熙五十八年為黃莘田手制的端石硯,由閩籍名士高官余甸、林佶和黃任銘刻題跋,後於清乾隆四十五年收入清宮收藏,此硯即深受乾隆皇帝珍愛的「舊端石方池硯」,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

十、清·康熙 紫檀天地蓋端石銘文石鼓硯。硯以端溪老炕石制之,色呈紺紫,其質細膩圓形,硯體仿石鼓造型,簡潔大方、樸素古雅,文人儒雅之氣濃厚。圓硯雕琢規整,硯堂顯蕉葉白石品紋理,恰似池中一輪圓月,皎潔生輝,硯面周遭深凹成圓形渠,作硯池用,可貯水,便於磨墨點硯。整器線條簡潔樸實,環鼓形硯側篆刻石鼓文,硯底又有「余甸、 林佶、 謝道承」銘,並題刻對比古今石鼓文字,有「古雄俊,今細膩」之語。硯直徑12.3厘米。此硯2010年06月05日在保利拍賣行的5周年春季拍賣會上,估價為RMB 120000元-180000元。

十一、清·余甸、林佶、謝道承銘鼓形端硯。銘文:1.古石鼓,科斗字。與傴僂,等奇邃。今石鼓,興所寄。象其形,會斯音。出人工,鈞天瑞。古石鼓,古雄峻。今石鼓,今細膩。古莫致,今同嗜。古有十,今有二。主人曰:談何易。甸田。印文:田生;2.太學之制,文房之珍,稱先則古,一鳴驚人。康熙庚子重九前,鹿原。印文:林佶;3. _惟東洞之精英,取靈鮀以為制,作銳氣於三軍,拔文壇之一幟。古梅。印文:道承。硯直徑:12.5釐米、髙:3.5釐米。出版:《中國古硯譜》P232,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此硯由西泠印社拍賣行於2012年12月28日秋季拍賣會上以RMB 78400元的成交價拍出。

十二、清·余甸、黃任、林佶銘端石刻詩文抄手硯。硯長19厘米、寬13厘米。硯台選材精良,厚重端石,質地細膩,籃紫相間,如晨空暮霞,分外妖嬈,硯台通體幾無紋飾,完整的繼承了宋代抄手硯的製作,線條挺拔爽朗,簡約中精緻,硯台四周以正楷和正隸刻詩文,工整莊嚴,刀筆合一,神韻備顯,可見當年藏硯大家的書法功力。此硯由上海大眾拍賣行於2011年08月25日在上海大眾 《新海上雅集》5周年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以RMB 287500元的成交價拍出。

詞條標籤: 清朝人物清朝古代史人物書畫家

視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