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優波毱多尊者戰魔王波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優波毱多尊者戰魔王波旬魔王在磨礪着我們的信念和意志。魔使我們更加堅強,與魔同在的日子,其樂無窮。當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魔哪裡是魔,他分明是菩薩喲

原文

  禪門西天第四代祖師名叫優波毱多,吒利國人。他雖然出身低微,卻聰慧過人,年十七歲時,遇到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的點化而出家,事師三年,得尊者心印,號西天第四祖。商那和修尊者見佛門後繼有人,便歸隱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南象白山中。

  年僅二十歲的優波毱多作為佛門領袖,再也無人約束他,過多的順境使他忘記了過去恩師的教導,心中的驕慢懈怠漸漸生起。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從定中得知此事,便以威神之力,來到優波毱多及其徒眾面前,顯現龍奮迅三昧,令他們很快證得了阿羅漢果,成了無欲無礙的大聖人。

  證果的四祖隨緣度化眾生,凡每度得一人證阿羅漢,他就在石室里放一根竹籤,時間久了,竹籤竟裝滿了石室。由於世上每有一個證果的聖人出現,大地就會發出微妙的震動,住在魔宮的波旬(即是魔王)看到他的子孫越來越少,非常氣憤,決定要修理修理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一天,魔王波旬化作風情萬種的美女,手持七寶華鬘,來到四祖面前,趁他入定之機,把華鬘帶在他的脖子上,想等他出定了勾引戲耍他一回。在定中的尊者早就知道了魔王波旬的餿主意,但出得定來,假意非常高興,暗中取來人、狗、蛇三屍,化成華鬘,對波旬甜言蜜語地說:「哎呀,小姐,萬分感謝你的布施,你的華鬘和你的美麗令人迷醉。為了向你表達我最誠挈的謝意,我特意從大自然中採擷百花,做成華鬘,我把它奉獻給你,而你的美麗配上這百花鬘,將更加艷麗無比。」

  魔王一聽,差點樂壞了,心想:優波毱多呀,只不過徒具虛名罷了,看來你和你的無數弟子,轉眼就全要成我魔宮的人了,哈哈!

  魔王一邊絞盡腦汁地盤算着怎麼收拾四祖,一邊接過華鬘,戴在頸上。忽然,華鬘越來越深重,不一會兒,竟現出原形來——脖子上掛着的哪是什麼華鬘,而是三具臭不可聞的屍體,那腐肉、屍水和着到處亂鑽的蛆蟲,弄得魔王滿身都是。波旬暴跳如雷,怒火萬丈,試着除掉這臭穢的玩藝兒。他先用火燒,結果臭屍沒有燒着,反倒把他最嚇人的怪鬍鬚燒的精光;他用刀砍,除了在身上留下無數深深的傷痕之外,屍體的鬘紋絲不動……

  魔王使出了渾身解數不能除去屍體,只有到天宮找諸天王,哪知這些天王早就躲起來了,不想理他,誰叫魔王平時專門跟天王作對哩。他又跑到六欲天宮找上帝,上帝說:「這事我管不了,你去找大梵天王吧,他的神通是我所知道最為廣大的了。」

  大梵天王果然見多識廣,說:「這是佛陀的弟子跟你開玩笑的,他的神變呀,不是我等能解決的。」

  「求求你啦,你一定要給我想想法子呀。如果不去除這臭物,我這魔王的臉往那兒擱呀!」魔王在哭喪着臉哀求道。

  大梵天王閉着眼算了算說:「我法子倒有一個,不知你是否願意?」

  「只要能除穢物,我什麼都願意!」

  「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大梵天王以偈頌為他開示道。

  波旬狠狠地從耳朵里揪出一條臭蛆,什麼也沒聽清,也可能是急的。之乎者也的那一套,他本來也搞不懂。

  「那麼,你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可走,就是皈依優波毱多尊者。」

  已經玩到這份上,是面子重要還是生命重要?魔王沒有選擇,唯有聽從大梵天王的。當他再次來到尊者面前,請求寬恕,並發誓說願意永遠皈依佛教,不再為害世界了。

  尊者見他說的誠肯,就教導他以後不許為非作歹,因為傷害別人的同時,可能受到傷害的將是自己;要懂得尊重生命,因為每一個生命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忽視生命尊嚴的結果,便是你自己沒有尊嚴……魔王當即表示:「依教奉行。」那惡臭的屍體應聲而除。波旬現在是否還聽尊者的話,那就不得則知了。

  奉行「毫不利已,專門整人」主張的人,便是魔王眷屬。精誠的團結,無間的友誼,慈悲廣大的心靈,度盡蒼生的宏願……這是菩薩的行處,也是魔王最害怕的行為。

  當你布施的時候,波旬會說:「那不是布施,他是為了得到自我的安慰,他想要得到榮譽和回報。他的行為告訴我們,他是虛情假意的,因為……」

  當你持戒時,波旬會說:「他的為人我最清楚,他的內心世界充滿黑暗,持戒只是他外在的表象,他……」

  當你精進修持時,波旬會說:「我知道他一直非常懶怠,但他這幾天怎麼就忙乎起來了?哦,我明白了,他又想表現表現了。」

  然而,當我們聽了這些話的時候,生起一念的嗔心或退心時,你就中了魔的計,遂了魔的心,因為這是魔王所期盼的,這是魔所意願的。如果沒有魔的存在,在一帆風順的日子裡,我們成功的可能也將失去,因為魔王在磨礪着我們的信念和意志。魔使我們更加堅強,與魔同在的日子,其樂無窮。當你明白這個道理的時候,魔哪裡是魔,他分明是菩薩喲,因為他使你成就。[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