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 |
---|---|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 |
原文名 | Ilya Efimovich Repin |
出生 |
1844年 丘古耶夫 |
逝世 | 1930年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
別名 | 列賓 |
職業 | 繪畫大師 |
知名作品 | 《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意外歸來》等 |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年 — 1930年),俄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巡迴展覽畫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於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術學院學習。1873-76年先後旅行意大利及法國,研究歐洲古典及近代美術。回國後勤奮作畫,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風俗畫和肖像畫,表現了人民的貧窮苦難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參加巡迴展覽美術協會。代表作品有《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宣傳者被捕》、《意外歸來》、《查波羅什人覆信土耳其蘇丹》及《托爾斯泰》等。
目錄
人物生平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年8月5日-1930年9月29日)是十九世紀後期偉大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畫家。1844年7月24日生於烏克蘭丘古耶夫省的楚古耶夫鎮,1930年9月29日卒於庫奧卡拉。早年隨聖像畫師學畫聖像,1864年進入皇家美術學院,1871年參加畢業生命題創作競賽獲金質大獎。
1876年回國後,堅持在鄉村和民間寫生,並且和革命民主主義知識分子保持密切的往來。他的《宣傳者的被捕》、《拒絕仟悔》、《意外歸來》都是以革命者的鬥爭生活為題材的優秀作品。而對俄羅斯歷史事件的關注更引起他對歷史畫創作的強烈欲望,《1581年11月16日伊凡雷帝和被他殺死的兒子》、《索菲亞公主》以及《扎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覆信》等。 1930年9月29日病逝於故鄉。
列賓在充分觀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礎上,以其豐富、鮮明的藝術語言創作了大量的歷史畫、肖像畫,他的畫作如此之多、展示當時俄羅斯社會生活如此廣闊和全面,是任何一個畫家都無法與之比擬的。
列賓的父親是一個屯墾軍軍官。全家人在屯墾地辛勤勞作,童年時期的列賓親身體會到了生活的貧困和艱難,他也不只一次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驅趕着從面前經過,這些印象成為他日後創作的素材。但列賓的繪畫才能是受到了在畫坊當學徒的表哥的影響。表哥時常給他帶回一些紙張、顏料、畫筆,由此耳濡目染,列賓逐漸對繪畫着了迷。
1864年,列賓考入彼得堡美術學院,在習畫6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了大金質獎章和公費到意大利、法國留學的機會。1876回國並開始了堅持不懈的創作。
俄羅斯一些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寫實派畫家和雕刻家組成的「巡迴展覽畫派」主張真實地描繪俄人民的歷史、社會、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專制制度。1878年列賓加入該畫派,創作了大量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他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是其現實主義繪畫傑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畫家的成名之作。畫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長荒蕪的沙灘上,一群衣衫襤褸的縴夫拖着貨船,步履沉重地前進着。列賓在油畫中塑造了11個縴夫,他們的年齡、身材、性格、體力、表情各不相同,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不僅是沙俄專制下普通民眾奴役般的生活,更體會到了他們的智慧、善良和力量。這也正是畫家的創新之處,巡迴畫派藝術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當作同情、可憐的對象,而列賓在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人物的神態和姿態來充分體現人民身上所蘊藏的巨大能量,給人以激勵、震撼。19世紀80年代以後,列賓被公認為是批判現實主義的泰斗,成為巡迴展覽畫派的旗幟。
作品特色
列賓的創作中始終跳動着時代的脈搏,同時他本人也與進步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知識分子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繪製了許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鬥爭」為題材的優秀作品。描繪流放者突然回家場景時的《意外歸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幅油畫就象是一部小說向人們講述一個革命者被流放後經受了怎樣的痛苦,家人是多麼的悲傷,以及流放者不期至後他和家人是多麼的意外、興奮。這是畫家創作鼎盛時期的一幅作品。畫家的繪畫天賦在該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畫面上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襲黑衣的老婦人剛從坐着的椅子中站起來,轉向「歸來者」,似乎要撲過去擁抱,又抬不動腳步;桌邊坐着的兩個孩子,稍大的男孩兒欣喜地抬起頭注視着,嘴巴吃驚地半張着,好像要喊出聲來;較小的孩子有些膽怯地把目光從讀着的書本移向「陌生人」;……再看歸來的「流放者」,個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腳上是沉重的沾滿泥土的靴子,他是經歷了長途跋涉才得於與親人相見,他的姿態有些猶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這久違的家中他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但他的神態卻透出堅毅、勇敢。從流放者身上我們感覺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列賓抓住「流放者跨進門坎的一瞬間,他及每個家庭成員的表情、行為」向人們展示「驚喜、意外」及其它種種複雜的情感。畫家其它革命題材的作品還有《泥濘路上的押送》、《宣傳者的被捕》、《拒絕懺悔》等。
作品簡介
列賓一生創作都非常勤奮,對每幅畫都精益求精,他不僅是俄羅斯民族的驕傲,在世界美術史上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870~1873年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為了創作這幅描繪沙皇統治下俄國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他兩度到伏爾加去,深入觀察縴夫生活,使畫面上的縴夫既是生活在社會底層受壓迫的人,又是具有堅強毅力的生活的強者,表現了人民的強大力量和精神美。
1873年去法國進修,繪畫技巧得到進一步提高。
1876年回國後藉助小城鎮的宗教習俗畫的一系列風俗畫,反映了農村中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導致階級分化的加劇。他的歷史畫也很出色。代表作《索菲亞公主》和《伊凡雷帝殺子》、《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表現了悲劇性衝突,刻畫了複雜的歷史人物精神面貌和心理變化。他還用畫筆描繪了19世紀後期俄國民粹派反對沙皇專制的政治鬥爭,代表作有《拒絕臨刑前的懺悔》、《不期而至》、《宣傳者被捕》等。他也是一位肖像畫家,他把為同時代名人畫像看作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蜻蜓
這是畫家野外寫生的作品之一。他使用了有節制的色彩,依然給人以豐富多彩的感覺,使畫面充滿陽光和空氣感。列賓的這類室外寫生作品,儘量保持人物的自然靈性,以非同尋常的技法,真實樸素地描繪了與自己親近的人物形象。畫中這位活潑可愛的女孩是畫家的女兒列賓娜,她在父親面前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神態。
薩特闊在水下王國
俄羅斯神話傳說中的英雄薩特闊,來到了水下王國。珠寶璀璨的海底世界充滿了對他的誘惑,如雲般的美女從他身邊魚貫而過。而他的女友正在高高的台上望着他,薩特闊不顧誘惑直奔女友而去。畫家列賓以浪漫的想象和手法,描繪了這個故事。人物個性鮮明,體現了列賓的藝術才能。列賓在西方留學三年期間創作了不少畫,1876年在巴黎完成了這幅以俄國民間敘事詩歌為題材的創作。在大幅油畫中描繪敘事詩題材是一種嘗試。在畫中表現了虛幻中的現實,有點浪漫主義情趣。
意外歸來
這幅畫表現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間在他家庭所引起的驚愕反應。這是一個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家庭,從室內的擺設和牆上掛的俄國進步詩人舍甫琴科的肖像上,可見畫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義的,他經過多年流放回到家裡,以審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這是一位受過折磨但從未屈服的革命家,他從遙遠的西伯利亞回來,身着囚衣,已精疲力盡了。畫中描繪最生動的是兩個孩子,男孩的表情由驚奇轉而識別出這位毛鬍子就是自己的父親,他那微張的嘴剛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則顯出對陌生人懼怕的神情,這個細節表明這位革命者被捕時,在男孩的幼小記憶中還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還躺在搖籃中,孩子的兩種神態生動地表現出兩種符合年齡的表情。母親的神態與兒子對視,瞬間的沉默之後將爆發骨肉相聚的喜悅。畫家曾多次修改構圖,最終定下的這個畫面選擇傭人打開房門,流放的革命者剛跨入室內的一剎那場景,由此而展現的一切如一幕戲劇,畫中人物和場景的布局產生均衡和呼應的效果,構成一幅嚴謹有序的自然場面,富有動感。瞬間的沉默和寧靜,可見畫家對革命者深厚的同情,對社會和人物深刻的理解,畫中每一個人物,既具典型性又有鮮明個性。
伊凡雷帝殺子
這幅畫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凱撒之意),16世紀俄羅斯的專制統治者。他生性殘暴,17歲時殺死握有實權的攝政王,自立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殺所有反對他的政敵,鎮壓叛亂、絞死主教,最終失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從歷史角度看,他在統一和治理國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勳。這個政權是建立在恐怖基礎上的,所以世稱他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賓所處的時代,是俄國歷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時代。80年代,俄國全境因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而開始血腥屠殺,從而激起人民的憤怒和反抗,列賓打算表現這個時代的現實。一天,他去聽俄國大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的交響組曲《安泰》第二部分《復仇的痛快》,得到啟發,他說:「它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繪畫中體現我受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呢?我就回憶起伊凡雷帝。這些年相繼發生了許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種力量總是催促我去完成這幅畫。」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這一偶然的暴烈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但已無濟於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調。背景陰暗,以加強前景的恐怖氣氛。紅色的地毯,映出這幕血腥的擊殺。畫家集中刻畫伊凡的瘦臉上,瞪着兩隻驚恐萬狀的大眼珠,那種不可逆轉的殺子之痛,預示着伊凡統治將臨滅亡,也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註定失敗的原因。這幅畫一問世就惹怒了沙皇當局,一位總檢察官在給皇上的奏摺上說:「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為什麼要畫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於是這幅畫剛展出就被除去,嚴禁流行。
查波羅什人寫信給土耳其蘇丹王
查波羅什人是16-18世紀時期的俄國哥薩克人在烏克蘭的組織,他們大多是從地主奴役下逃出來的農奴,有常備軍兩萬多人,勇敢善戰,殺富濟貧,頑強不屈。土耳其蘇丹王曾寫信規勸他們歸順於土耳其帝國,這些哥薩克勇士們熱愛自己的祖國決不歸降,於是他們就擬一封信給蘇丹王。這幅畫所描繪的正是寫回信時的情景,人們用嘲笑挖苦土耳其王的語言,逗得眾人大笑不止。畫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於畫中人物地位、出身、個性不同,笑的姿態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可以說是一幅人類笑的百科全書。畫家為了創作這幅作品,走訪了查波羅什人生活過的地方,不僅研究他們的史料,還畫了許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徵的道具和飾物,藉以展現俄羅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文明傳統。列賓在畫面前景突出描繪兩個背向觀眾的人物,在他們的背後和腰間配有許多小道具,這種精微的配物既反映查波羅什人熱愛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也深刻包含一個哲理,即俄羅斯的哥薩克人有着自己的文化傳統,畫中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徵,整體地向世人展現一個民族的精神形象--他們是不可征服的。列賓在談到這幅畫的構思時曾說過:「我們的查波羅什人使我高興的地方就是自由,他們創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誼來保衛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們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保衛歐洲抵禦東方的掠奪者,而且傾情地取笑東方掠奪者的高傲。」
庫爾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列賓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後又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復了密切的交往。就在這個時期創作了這幅載入俄羅斯畫史的作品。畫家通過浩蕩的群眾性宗教行列,描繪了當時俄羅斯社會各個階層和各種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頭巾、手捧聖像的女地主。旁邊是腦滿腸肥的御用商人,他們也滿懷着同樣的權威意識。走在中間留着長鬍子的傲慢的祭司長身着錦緞祭服,他是一切統治者的神聖代表。畫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為姿態各異,簡直是俄羅斯的縮影。畫家的畫筆觸及了所有人,村長、警官、農民和乞丐擠滿了畫面,他們有着各式各樣的社會心理負擔。數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為排頭,農民和乞丐只能靠邊行走,尤其在前頭刻畫一位跛子乞丐和農民婦女,那個拿小棍子的當差不准跛腳孩子走近行列,這一切都表明了畫家的態度。原來畫家只重視場面的光與色彩表現,托爾斯泰看後指出畫中沒有重視人物本身的刻畫,沒有畫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賓接受了,完成後的這幅畫描繪了烈日下行進的群眾,在這裡光的照,加強了對人物的形象刻畫,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時代的本質。這幅畫以鮮明的色彩,開放運動的構圖,給觀眾巨大的視覺衝擊。
人物影響
在一系列肖像畫中,最傑出的是《穆索爾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爾斯泰肖像》。還喜歡用輕鬆、歡快的筆調描繪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諸如《蜻蜓》、《休息》、《秋天的花束》等,實際上是一種類似風俗畫的肖像畫。在皇家美術學院任教的14年中,他為俄國美術界培養了一代後起之秀。晚年以自傳體形式寫了回憶錄《撫今追昔》。
為了描繪沙皇統治下俄國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他在畢業前曾兩度到伏爾加去,對縴夫的生活作了長期的觀察,畫了許多速寫,熟悉並了解他們的個性和生活經歷。在經過反覆推敲和長時期的醞釀之後,列賓筆下的縴夫們,既是苦難的生活底層的人們,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強者。在構圖上列賓利用了沙灘的地形和河灣的轉折,使11個縴夫猶如一組雕刻群像,被塑造在一座黃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畫面上對伏爾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使這幅尺寸不很大的畫面具有宏偉深遠的感覺。它不僅揭示了現實的矛盾,同時肯定了社會的積極力量,使俄國風俗畫增添了新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