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革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以革倫,外文名:EKRON,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1](含亞蘭文)寫就,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它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一共27卷[2]

簡介

非利士的五個主要城市之一,是個重要的地方,有許多村落隸屬這個城市(書十五45-46)。最近的土地勘測顯示,昔日的以革倫就是今日的墨奎那廢墟(Khirbet al-Muqanna`)。之前,這廢墟一直被鑑定為*伊利提基。1957年的地層探測顯示,這地點在銅器時代早期有人居住,但明顯的,之後再沒有人住在這個地方,直到鐵器時代早期才再有人煙。在巔峰時期,這個有城牆的城市,占地約四十英畝,使這城成為到目前為止,在巴勒斯坦地發掘到的、鐵器時代最大的村落。這城在巔峰時期的一個特色,就是有典型的非利士陶器在其中。廢墟的東北角有一處凸出的地方,可能是衛城的所在地。而在南面的山坡上,考古學家又找到一道有閘門和城樓的雙重城牆。在分地的時候,以革倫被置於猶大和但之間的邊界(書十五11、45-46、十九43),但約書亞逝世時,以色列人仍未攻占這個地方,最後,才終於為猶大支派所攻占(士一18)。但這個城後來一定是再被非利士人所占領的,因為他們將約櫃搬離迦特之後,將它放置在以革倫(撒上五10),而約櫃被牛車運往伯示麥時,也是從這兒起程的(撒上六)。在撒母耳的時代,以革倫似乎再次時落在以色列人的手中(撒上七14),但是到了掃羅時代,非利士人已再度將它奪回(撒上十七52),而且一直占領這個地方,直到阿摩司時代(摩一8)。在主前701年,以革倫的統治者帕地(Padi)──亞述人的封臣,被一些以革倫人驅逐出境,而且被希西家俘膚,安置在耶路撒冷。然而,西拿基立在那一年出征時,重奪以革倫(am-qar-ru-na),又恢復帕地的統治地位(ANET,頁287-8;DOTT,頁66-7)。

以撒哈頓的年代表提到以革倫城,說它是個附屬國(ANET,頁291; DOTT,頁74),但在當時,從種族的角度來看,以革倫始終被認為是個非利士城(耶廿五20;番二4;亞九5、7)。聖經並不關注這城後來的歷史,但這城的神只的名字*巴力西卜(王下一2-3),在新約中有記載,為人所知。

參考文獻

  1. 古希伯來字母的發展與演變,網易,2021-04-11
  2. 宗教文化的思想價值,豆丁網,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