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從感覺出發(瘂弦詩歌)

《從感覺出發》是詩人瘂弦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作者:瘂弦


  對我來說,活着常常就是想着

  ——W。H。奧登


  一

  這是回聲的日子。我正努力憶起——

  究竟是誰的另一雙眼睛,遺忘於

  早餐桌上的鱘魚盤子中


  而臍帶隨處丟棄着,窗邊有人曬着假牙

  他們昨夕的私語,如妖蛇吃花


  這是回聲的日子。一面黑旗奮鬥出城廓

  率領着斷顎的兵隊,復化為病鼠

  自幽冥的河谷竄落


  噫,日子的回聲!何其可怖

  他的腳在我腦漿中拔出

  這是抓緊星座的蜥蜴,這是

  升自墓中的泥土


  而當蝴蝶在無花的林中叫喊

  誰的血濺上了諸神的冠冕


  這是獨眼的聖女

  矢車菊不敢向她走來

  這是床單

  床單上建設的戀愛


  而當秋天金幣自她的乳頭滑落

  我相信那夜至少有一顆星高過了法國


  光榮的日子,從回聲中開始

  那便是我的名字,在鏡中的驚呼中被人拭掃

  在衙門中昏暗

  再浸入歷史的,歷史的險灘……



  二


  穿過山楂樹上吊着的

  肋骨的梯子,穿過兵工廠後邊

  一株苦梨的呼吸,穿過蒙黑紗的鼓點


  那些永遠離開了鐘錶和月份牌的

  長長的名單


  在月光中露齒而笑的玉蜀黍下面

  在毛瑟槍慷慨的演說中

  在偽裝網下一堆頭髮的空虛里

  在仙人掌和疲倦的聖經間


  穿過傷逝在風中的

  重重疊疊的臉兒,穿過十字架上

  那些姓氏的白色


  穿過S上校的好記性

  向我揭示;那人為何用刺刀

  劃戰線在蕎麥上

  為何躲過他自己的靈魂,如蟾蜍躲過荷葉

  當夜晚於地窖中,紡織着鋼鐵


  負載我不要使我驚悸,在最後的時日

  帶我理解這憎恨的冷度

  這隱身在黑暗中的寂靜

  這沉沉的長睡,我底淒涼的姊妹


  這便是我,今年流行的新詮釋

  僅僅為上衣上的一條絲帶

  他們把我賣給死……


  在影子與影子之間

  在訣別與遇合之間

  在我的眼睛不在那兒的,那些時辰

  在月光中露齒而笑的玉蜀黍下面



  三


  如聲音把一支歌帶走,孩子,一粒鉛把我帶走

  如兇殘的女人突然抽回她的舌頭

  如流星雨完成閃爍於一瞬之間,我是完成了

  彈道那邊的秋天


  如夜,奇異的毯子

  在海邊把我們的吻與炮聲隔開

  如脫下襲舊法蘭絨外衣,我是脫下了

  曳着灰影的往昔


  且也曾是放風箏的孩子

  坐鞦韆看雲的孩子

  打着銅鈸旅行的孩子

  在母親的遺囑里,把以後的夕陽也留給他的

  哭聲很大的孩子


  當這眼睛不能回答那眼睛

  當耬斗菜和玉番草在你胸上走動

  當鈕扣獲得時間的勝利,當頓然失去

  魂魄的,小小的回聲


  節骨木依然

  叢生着青苔,那莖草依然

  空搖着夜色,當黎明依然升上

  自橋戲者的手中,一扇蒼白的太陽


  一些旗,飄起又跌落

  跌落又飄起

  一些子宮,空虛又飽滿

  飽滿又空虛


  而當大鐮刀呼嘯着占領

  別一處噤默的腐肉

  我遂以每一刻赤裸認出你

  在草茨間舐食的額頭


  噫死,你的名字,許是這沾血之美

  這重重疊疊的臉兒,這斷了下顎的兵隊

  噫死,你的名字,許是這沾血之美

  這冷冷的蝴蝶的叫喊

  這沉沉的長睡,我底淒涼的姊妹


  在低低的愛扯謊的星空下

  在假的祈禱文編綴成的假的黃昏

  在你走近城市中新亮燈的部份

  在我的眼睛不在那兒的那些時辰


  而我回聲的心,將永不休歇

  向五月的驟雨狂奔

  以濕濡的鞋子掠過高高的懸崖

  看哪!一個患跳舞病的女孩


  如這回聲的日子,自焦慮中開始

  在鏡子的驚呼中被人拭掃

  在鱘魚盤子裡待人揀起

  在衙門中昏暗

  在床單上顫慄


  一個患跳舞病的女孩

  一部感覺的編年紀……

作者簡介

瘂弦,中國台灣著名詩人,本名王慶麟,在舞台劇《孫中山傳》中飾演孫中山,海內外巡演70多場,紅極一時。[1]

瘂弦是台灣《創世紀》詩刊的三駕馬車之一,他以詩之開創和拓植知名,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的風格體會,二十年來蔚為台灣現代詩大家,從之者既眾,影響最為深遠。[2]

瘂弦1932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縣(今南陽市臥龍區)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六歲入本地楊莊營小學,九歲入南陽私立南都中學,十六歲入豫衡聯合中學,1949年8月,在湖南參加了國民黨軍隊,並隨之去台。到台灣後進國民黨政工幹校的影劇系學習,1953年3月畢業後分配到國民黨海軍工作。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台台長。

1966年12月,以少校軍銜退伍。1969年任台灣「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1974年兼任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總編輯及《中華文藝》總編輯。1975年任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1977年10月起擔任台灣《聯合報》副刊主編至今。其間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創作中心,併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3]

讀瘂弦的詩,最大的感觸就是,他的詩以質取勝,不追求創作數量。他的詩所寫的都是他的體驗和體會,誠如他自己所說,是內心深處的召喚和夢想,對於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對於生命本質的體認,如果一時還沒有這種體認,他自甘於淡泊。[4]

瘂弦主要著作有:《瘂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