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從俚語裡汲取生活的智慧(李至遠)

從俚語裡汲取生活的智慧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從俚語裡汲取生活的智慧》中國當代作家李至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從俚語裡汲取生活的智慧

我的家鄉樂東縣黃流鎮,素被稱為「民間藝術之鄉」、「書法之鄉」等,黃流文化源遠流長,民間藝術活躍。黃流鎮現有詩文社、書法協會、文化促進會等十幾個民間文藝社團,久負盛名的「黃流花燈」已有百年歷史,是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崖州民歌」的發祥地之一。

早就耳聞黃流鎮詩文社的社刊《流韻》辦得不錯,但一直沒有機會拜讀。今年春節期間,我到高道村一位朋友家裡拜年,沒想到朋友的四叔竟是黃流鎮詩文社的社長兼《流韻》雜誌主編,實在出於我的意料之外,真是倍感驚喜!和邢社長短暫攀談後,告別時獲贈新近兩期的《流韻》雜誌,我如獲至寶,在回家的路上便趕緊翻閱了起來。

《流韻》雜誌系民間鄉土文化刊物,從挖掘、整理黃流文化開始,又融合外來的文藝作品、藝術理念、創作方法,促進黃流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發展。選稿上,既有黃流地區的文化名人,有「大家」,如名校教授、作家、學者、畫家、雕塑家、書法家等,也有「新人」,有文學愛好者,如在校中學生的優秀詩文。刊物印製精良,雖為民刊,實和正式發行的刊物無異,「有媒體報道,《流韻》是我國罕見的水準較高的鄉鎮民間文化刊物」,而今「流韻」已成為瓊島較有活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品牌,「黃流自古流流韻」也成了一張宣傳名片。

我是個鄉土情結頗重的人,雖是「80後」,但自小生活條件很艱苦,夜晚翻讀《流韻》雜誌,老一輩文化人回憶自身成長曆程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情到深處,不禁黯然落淚——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什麼都是荒唐的,什麼也都是正常的,我自身深有體會。一直以來,我很喜歡和父老鄉親拉家常,尤其喜歡聽老人談談過去,談談對生活、對人生的感受感悟,從中學習借鑑,促進我自己更好地成長。

家鄉一帶是個盛產俚語的地方。或許是我本人崇尚極簡生活,近兩年來我越來越深感興趣,覺得其間蘊含着豐富深刻的生活智慧,並認真地去遵循與踐行,將它們引入到我的生活中來。恰好第九期《流韻》雜誌上,就登了海湖的《黃流俚語集錦》一文——經打聽,原來海湖先生是一名老師,難怪他能夠比較全面地收集家鄉的俚語並簡明地解釋了其中的意思。

「俚語」指的是民間非正式、口語化的語句,帶有方言屬性。其實,基本上一個地方的俚語,每一句都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文言」,或是子曰詩云,或是常言道、俗話說,又或是格言警句、箴言妙語,但俚語最大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婦孺皆知,沒有那麼強的說理性、教育性,所以聽起來會讓人覺得比較容易接受。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有一次回家去,鄰居大嬸關心地問我「工作怎麼樣,適應嗎?」我自以為是、洋洋灑灑地回答一通後,她只是說了一句「見人生號做,岩味生號做」,意思是「人家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中性,既非墨守成規、亦步亦趨,也非盲目跟風、趨之若鶩)。當時聽後,我有些愣住了,隨即自我否定地苦笑了一下。又有一次,我向父親傾訴生活上的種種苦惱,父親聽後淡淡的對我說了一句「你尖,但不一定穿得過布,步步來了」,意思是「你雖聰明,但生活中有很多事你不一定都懂,得一步一步慢慢去做」。其中沒有「說教」和「規勸」的成分,沒有指手畫腳和耳提面命,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你的耳朵裡面去,讓你打心底醒悟過來——覺得「哦,原來是這樣,我懂了!」正因如此,我日漸成熟進步,並越來越喜歡簡單安靜地生活,少了情緒上的波動,為人處世上也變得心平氣和多了。想來也是,一切的坎坷挫折、煩惱苦悶,無非就是蘇東坡先生筆下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罷了。人生一世,再大的事也不過生死,「得之我幸得之我命」,看開看淡自然就會心寬體胖。

曾讀過一則民國軼事,有一天閻錫山問幕僚趙承綬「什麼是宣傳」,趙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閻笑說「沒那麼複雜!所謂宣傳,就是讓大家都認為咱們好,別人不好!」這個小故事,雖然和俚語不沾邊,但教育我們——生活或許並沒有那麼複雜,有時候是我們自身無法做到輕裝上陣、泰然處之而已——一個城市的環境如何,「聲音」這一指標十分重要,而一個人悄無聲息地活着,我個人認為他很有可能是一個有操行的人,就如同敲打時噼里啪啦作響的鍵盤,那是「大路貨」,定不是一塊好鍵盤。

感謝家鄉的俚語,讓我日益明白要堂堂正正為人,清清白白做事,簡簡單單生活……[1]

作者簡介

李至遠,本名李宗世,從事法律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