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之初 王應麟

人之初
圖片來自搜狐網

人之初這篇短文從人性、教育、學習和道德等方面切入,通俗易懂地闡明了這些道理:人性本善,後天環境對人性發展有着重要影響;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它的方法和原則在於專注用心;學習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應珍惜年少時光;學習對於磨礪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

目錄

原文

王應麟〔宋代〕

人之,性本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

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發生改變。

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

人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

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簡析

  《人之初》節選自《三字經》,其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這篇短文從人性、教育、學習和道德等方面切入,通俗易懂地闡明了這些道理:人性本善,後天環境對人性發展有着重要影響;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它的方法和原則在於專注用心;學習具有重要性和緊迫性,應珍惜年少時光;學習對於磨礪人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全文言簡意賅,語句精警,朗朗上口,具有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

王應麟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經史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