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交換孩子,她的體內,仿佛藏着一個無底洞,深不見底,黑不見底。在那些聲音的驅迫下,她支起還在流血的身體,從炕上爬下來,四處搜尋,循着味兒,找到了擱在牆角的一個食器,那裡面,放着幾張乾巴巴的麥餅。那是給丈夫留的。婦人把食器抱在懷裡,將麥餅一張一張地吃到自己肚子裡去。那東西堅硬異常,幾乎噎得她穿不過氣來,她也顧不上喝水,只是一心一意地嚼着,享受着食物滑下喉嚨,滑入食道,滑進胃裡的那飽滿充實的感覺

目錄

原文

  這件事發生在唐開元二十八年,地點在武德縣,也就是今廣西象縣以西。

  武德縣有一戶人家,家裡有三口人,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同她的兒子與兒媳共居。

  這家人口不多,家境甚為貧寒,基本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天天為如何填飽肚子發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吃飽的日子屈指可數。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每天做飯的時候,就是媳婦最頭疼的時候。婆婆年老,出於孝道,有好吃好喝肯定要先可着她來,丈夫要出門幹活,維持生計,總不能腹中無食,飢腸轆轆。思來想去,擺在她面前唯一的選擇就是刻薄自己,將自己的那份口糧勻出來一些,裝在丈夫和婆婆的碗裡。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有得吃,但吃不飽,日子長了,也受不了。女人一天天的消瘦下去,走起路來,腳下無根,心慌氣短,象個紙紮的人在飄。造化弄人,忍飢挨餓的人,嗅覺卻比誰都敏感。東家殺豬,西家燉肉,那香噴噴的味道,象一雙雙小手一樣,一下一下地撥弄着她的味蕾。真想就這麼不管不顧地撲上去,將鄰人手裡的肉骨頭奪下來,送到自己那瘋狂叫囂的腸胃裡去呀。

  什麼時候能吃上一次飽飯,哪怕一頓也好,就是立刻死去也行啊。媳婦心想。可是馬上,她又為自己的想法感到羞赧:唉,真是越活越不長進了……

  日子如流水,一天一天過去。對這樣的人家來說,今天同明天,沒有什麼不同,不過是掙扎求活罷了。就象山間的狼蟲虎豹,頭上飛來飛去的燕雀,辛苦覓食是每天的第一要務。不同的是,媳婦懷孕了。這是她同丈夫的第一個孩子。

  添丁進口,即便是對於這樣的貧寒人家,仍然是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婆婆還請了村里最靈異的巫婆,給媳婦的肚子卜了一卦,結果十分令人滿意,這個破敗的家將會誕生一個男性繼承人。繼承什麼?繼承那永無休止,至死方休的飢餓嗎?媳婦心想。可是,丈夫同婆婆非常高興,尤其是婆婆,每天盯着她那日漸隆起的腹部,疊滿皺紋的臉上,笑得象花一樣。

  突然之間,她的飲食起居得到了異常周到的愛護和看顧。母以子貴,原來真有這樣的事。現在,她是這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人,她的一舉一動,都牽引着另外兩口人的視線。

  興許是因為身懷六甲的緣故,她飯量大增,她再也無法用理智來控制自己對於食物的渴望。現在是倒過來,母子倆將自己的口糧勻給她,看着她一口一口地吃下去,好像比嚼在自己嘴裡還要香甜的樣子。可是,她還是吃不飽,吃不飽,腹中仿佛有一千張長着尖牙利齒的小口,貪婪地咀嚼着,永無饜足。

  生產的日子一天一天臨近,婆婆事先儲備了一些糧食,這是從牙縫裡省下來的,加起來也不過是幾斗面,一罐米罷了。預備媳婦生產以後,給她補養身體,他們誰餓着都可以,可不能餓着自己的孫子!

  那天晚上,陣痛提前發作了,女人腹中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要降臨到這個世上來。人生人,嚇死人,這家的男子有事出門,家中只剩下婆婆和媳婦。產婦痛苦的呻吟聲,從四面漏風的房子裡傳出去,叫鄰居的老太太聽見了,也趕來幫忙。還好,一陣手忙腳亂之後,一個健康的男孩落了草。

  產婦滿頭大汗,神情疲憊,安靜地躺在炕上,在剛才的那場你死我活的角力中,她已經透支了身體裡的最後一絲力氣。

  婆婆看着懷裡的孫子,簡直樂得合不攏嘴。把大人孩子安頓好之後,兩個老太太就來到灶間,給產婦準備晚飯。

  罐子裡的米剛下到鍋里,就聽房裡傳來一陣斷斷續續、若有若無的呻吟聲。兩個老太太正在灶間忙得熱火朝天,開始的時候也沒在意。而且,那聲音着實細小,灶膛里乾柴噼啪做響,將那聲音掩去了大半。

  可是,那聲音一陣緊似一陣,而且比以前高了許多,兩個老太太停下手裡的活計,支起耳朵,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原來是兒媳。那婦人嘴裡不停地念叨:

  我好渴,我好餓,我好渴,我好餓……

  聲音里充滿了不可忽視的急迫和焦灼。

  兒媳現在是這個家的功臣,婆婆也不敢怠慢,一迭聲地應着:就來了,馬上就好。媳婦聽了這樣的安撫,稍稍停了一會兒,沒過多久,又開始呻吟起來。渴啊,餓啊,渴啊,餓啊……

  在媳婦不住聲的催促中,飯菜終於做好了。老婦馬上用盤子和碗盛起來,端到媳婦眼前。女人強支持身子,眼中光華大盛,那眼神,綠幽幽的,如同餓狼一樣。須臾之間,面前的飯菜被一掃而空。媳婦一個人吃了好幾個人的飯食。

  也難怪,折騰了那麼長時間才把孩子生下來,現在,終於可以飽餐一頓了。婆婆心想,正要安頓媳婦躺下,讓她睡個好覺,好好休息一下。誰知道,女人的頭還沒沾上枕頭的邊,便又充滿渴望地望着婆婆:

  媽,我還沒吃飽,我還是很餓。

  婆婆無奈,只好又取了一升面,做成麵湯,端給媳婦。轉眼之間又是風捲殘雲。望着空蕩蕩的盤子,媳婦嘴裡蹦出來一句話,差點嚇老太太一個跟頭:我還要!

  老太太的臉不由得拉了下來,就算你剛才折騰得筋疲力盡,也沒這麼個吃法啊。那麼多糧食,可是全家人幾天的飯食啊。當着外人的面,表現得如此沒有家教,象個什麼樣子。可是,媳婦剛剛生產,而且,鄰居又在旁邊看着,總不能落下一個虐待媳婦的名聲。所以,婆婆雖然心裡不快,還是點頭照辦了。

  女人躺在床上,清晰地聽到體內胃腸的蠕動聲,那些聲音先是在耳邊低語,接着匯成宏大的宣言,它們不停地說:我餓,我餓,我餓……

  啊!她的體內,仿佛藏着一個無底洞,深不見底,黑不見底。在那些聲音的驅迫下,她支起還在流血的身體,從炕上爬下來,四處搜尋,循着味兒,找到了擱在牆角的一個食器,那裡面,放着幾張乾巴巴的麥餅。那是給丈夫留的。婦人把食器抱在懷裡,將麥餅一張一張地吃到自己肚子裡去。那東西堅硬異常,幾乎噎得她穿不過氣來,她也顧不上喝水,只是一心一意地嚼着,享受着食物滑下喉嚨,滑入食道,滑進胃裡的那飽滿充實的感覺。

  婆婆把飯食燒上,心裡總覺得不對勁,於是囑咐鄰居家老婦盯着灶頭,自己蹩回屋子,看看媳婦和孩子的狀況。剛推開門,就見媳婦抱着一個大罐子,滿嘴的餅渣滓,正狼吞虎咽呢!婆婆見此情景,又是生氣,又是驚恐,她跑到廚房,將自己看到的場景跟鄰家老嫗說了,希望能解一時之惑。鄰居老太太聽了,也瞪着渾濁的眼睛,大張了嘴巴,結結巴巴地說:這……這……我從小到大,也沒見過這麼奇怪的事啊!

  婆婆心想,這還了得,照這麼吃下去,就算有個金山銀山,也不夠她吃的啊。何況我們家窮困如此!正待發作。卻見兒媳在百忙之中倒出嘴來,開口道:

  婆婆不要生氣,我把孩子吃了,就好了!

  這是什麼話,兩個老太太面面相覷,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出現了幻聽。兒媳婦接下來的動作,則完全消除了他們的疑惑。只見媳婦剝掉裹着嬰兒的襁褓,把白花花的孩子倒提起來,就要往嘴裡送。兩個老太太大驚失色,撲上去搶奪,不成想,兒媳婦忽然變得力大無窮,兩個老太太怎麼會是她的對手。看着手捧孩子,口中咯咯作響,大快朵頤的兒媳,婆婆的神經終於不堪其負,慘叫一聲,奪門而出。

  過了一會兒,老太太緩過神來,強打精神,推開房門。只見襁褓如同蛇蛻一樣,堆在地上,裡面空空如也。婦人手裡的孩子也不見了蹤影。

  見婆婆從外面進來,媳婦嫣然一笑,她那形狀優美的嘴邊,淌下一道殷紅的鮮血。尖俏的舌頭伸出來,貪婪地舔了一下唇角,仿佛意猶未盡。

  婆婆目瞪口呆,嚇得幾乎要窒息過去。

  總算是吃飽了!

  媳婦長嘆一聲,心滿意足地躺在床上,一會兒的功夫,便沒有了氣息。

  只留下床邊驚駭欲絕,手足冰冷的老太太,和床上那具漸漸僵硬的屍體。

  有句古話說,虎毒尚不食子。古書中也經常有這樣的記載,說是饑荒年代,經常有人吃人的事情發生,然而誰都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於是便「易子而咬其骨」,互相交換孩子吃。可是,這個事件里的婦人,便是一個活生生的反證。[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