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葉薯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五葉薯,中藥名。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五葉薯蕷DioscoreapentaphyllaL.的塊莖。植物五葉薯蕷,具有補脾益腎,利濕消腫之功效。主治脾腎徐虛弱,浮腫,泄瀉,產後瘦弱,缺乳,無名腫毒。[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五葉薯
漢語拼音:Wǔ Yè Shǔ
別名:毛狗苕(《萬縣中草藥》),玉蓯蓉(《廣西藥用植物名錄》),硃砂蓮(《貴州中草藥名錄》),毛糰子、蓑衣包(《雲南中藥資源名錄》)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補脾益腎,利濕消腫
主治:脾腎徐虛弱,浮腫,泄瀉,產後瘦弱,缺乳,無名腫毒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五葉薯

拼音名: Wǔ Yè Shǔ

別名: 毛狗苕、玉蓯蓉、硃砂蓮、毛糰子、蓑衣包、血參、苦卡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pentaphylla L.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五葉薯蕷的塊莖。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500m以下的林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原形態

五葉薯蕷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形狀不規則,通常為長卵形,外皮有多數細長鬚根,斷面剛切開時白色,不久變棕色。莖疏被短柔毛,有皮刺。掌狀複葉有3-7小葉;小葉片常為倒卵狀橢圓形,最外側的小葉常為斜卵狀橢圓形,長6.5-24cm,寬2.5-9cm,先端短漸尖或凸尖,全緣,表面疏被貼伏短柔毛,背面疏生短柔毛;葉腋內有珠芽。雄花無梗,穗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長可達50cm,花軸密被棕褐色短柔毛;小苞片2,近半圓形,稍有短柔毛;發育雄蕊3。雌花序穗狀,單一或分枝;花序軸和子房密被棕褐色柔毛。蒴果三棱狀長橢圓形,薄革質,長2-2.5cm,寬1-1.3cm,成熟時黑色,疏生短柔毛;種子通常兩兩着生於每室中軸頂部,種翅向蒴果基部延伸。花期8-10月,果期11月-翌年2月。

性味

甘;平

注意

《廣西民族藥簡編》:「忌吃酸辣食物」。

功能主治

補脾益腎;利濕消腫。主牌腎虛弱;浮腫;泄瀉;產後瘦弱;缺乳;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搗爛敷。[2]

摘錄

中華本草

參考資料

  1. 五葉薯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五葉薯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