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爭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 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目錄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 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今世儒爭異同,何以異是?

——劉元卿《賢奕編》

賞析

講究食物的烹調方法,原也無可非議。但可笑的是,這則寓言中的兄弟倆,仰望着飛翔的大雁,不是如何作出實際的努力去捕獲它,而是圍繞着獲取後採用什麼烹調方法而爭吵不休,一個主張烹(煮),一個主張燔(fan,烤),竟至於向社伯(鄉里的長官)去告狀。結果雁已凌空遠飛,坐失了獲取大雁的良機。故事形象地告誡人們:用無謂的爭論來代替實際的努力,只會坐失時機,貽誤工作。

看見飛着的雁,想拿弓去射它, 這僅僅是為獲取雁提供了可能,而決不等於已經獲得了它。 兄弟倆的可笑,還在於他們把可能獲取雁當成了已經獲得雁,並以這種虛幻為前提,展開了或烹或燔的不休爭論。結果兩手空空, 一無所獲。 由此, 寓言又告訴人們:一切脫離實際的空想都是荒唐可笑的; 各種用主觀設想代替客觀事實的作法都是註定要碰壁的。

這則寓言以莊襯諧,寓諧於莊。「舒雁(指鵝)烹宜,翔雁(飛翔的野雁)燔宜」、你看,弟弟對兩種不同動態、兩種不同烹調方式的區分是何等嚴肅認真,何等理直氣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的判決又是多麼平正公允,多麼一絲不苟。但愈是這種嚴肅認真,愈是這樣一絲不苟,就愈益襯託了爭論的無謂,判決的滑稽。作者正是藉助這種「莊」,襯托並寄寓了整個故事的豐富諧趣,使讀者在神情嚴肅地讀完這則寓言並領會它的寓意之後,不覺為之哈哈一笑,並從中獲得教益。

明中葉以後的文壇,流派紛呈,各立門戶,互相攻訐,爭吵不休。作者劉元卿生當其時,有感而發,故寓言結尾處說:「今世儒爭異同,何以異是?」這是切中時弊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