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雲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雲雀
圖片來自鳥網

雲雀(學名:Alauda arvensis):是百靈科、雲雀屬的鳥類。小型鳴禽,體型及羽色略似麻雀,雄性和雌性的相貌相似。背部花褐色和淺黃色,胸腹部白色至深棕色。外尾羽白色,尾巴棕色。後腦勺具羽冠,上體呈較暗的砂棕色,滿布顯著的黑色縱紋,有一短的羽冠,一般在豎起時才易見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幾純白色。適應於地棲生活,腿、腳強健有力,後趾具1長而直的爪;跗跖後緣具盾狀鱗。

喜棲息於開闊的環境,生活在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故在草原地方和沿海一帶的平原區尤為常見。常集群活動;繁殖期雄鳥鳴囀洪亮動聽,是鳴禽中少數能在飛行中歌唱的鳥類之一。求偶炫耀飛行複雜,能「懸停」於空中;在地面以草莖、根編碗狀巢,每窩產卵3-5枚,孵化期11-14天。以植物種子、昆蟲等為食。

主要分布於古北區範圍的國家,原產於北非、亞洲和歐洲。英國種群不遷移,但東亞種群遷移到中國東南部,而北極東北部的種群遷移到地中海北部。雲雀已被引入澳大利亞、加拿大、夏威夷和新西蘭。雲雀是丹麥、法國的國鳥。

介紹

鳥雌性的體色和雄性的幾乎一樣,但是,雌鳥額頭和頸部的栗紅色毛髮比雄鳥的少,身體上的羽毛也偏近於淡淡的褐色,而胸前的那兩條黑斑條紋沒有雄鳥那麼明顯。嘴部的顏色為土黃色,足部腳趾是肉粉色的,它的爪子和一般鳥類不同,尤其是後爪,要比普通鳥類的後爪大一些,而且還徑直的伸向後方。[1]

形態特徵

雲雀雌雄相似。上體大都砂棕色,各羽縱貫以寬闊的黑褐色軸紋上背和尾上覆羽的黑褐縱紋較細,棕色因而較顯著。後頭羽毛稍有延長,略成羽冠狀。兩翅覆羽黑褐,而具棕色邊緣和先端;初級和次級飛羽亦黑褐,有的羽端綴棕白色,外翈邊緣綴以棕色,此棕色羽緣在內側飛羽亦寬闊而濃著,及其三級飛羽則內外羽緣此色更寬闊。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而寬緣以淡棕色,最外側一對幾乎純白,其內翈基處具一暗褐色楔型斑,次一對尾羽的外翈白,而內翈黑褐,余羽均黑褐色,微具棕白色狹緣。眼先和眉紋棕白;頰和耳羽均淡棕,而雜以細長的黑紋;顴區微具褐紋。胸棕白,密布黑褐色粗紋;下體餘部純白,兩脅微有棕色渲染,有時還具褐紋。

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上體黑色和棕色均較鮮濃,下體的黑褐色斑紋亦較多而密。 虹膜暗褐;嘴角褐色;嘴緣和下嘴基部淡角色;腳肉褐色,後爪較後趾長而稍直。

大小量度:體重♂23-45克,♀25-40克;體長♂151-192毫米,♀163-189毫米;嘴峰♂10-13毫米,♀10-13毫米;翅♂102-118毫米,♀98-116毫米;尾♂62-81毫米,♀63-78毫米;跗蹠♂20-26毫米,♀20-26毫米。(註:♂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通常在4-7月之間。求愛行為包括在空中的高速追逐和著名的鳴叫歌唱行為。這些鳥是一夫一妻制,但一年後只有大約一半的交配對保持和原來的配偶一起。雲雀巢多營造在開闊的地面上,在地面多選擇荒坡、墳地、田間荒地、路旁和沙灘地方。雌鳥幾乎單獨下築巢。巢通常位於矮植被附近,由地面淺窪處組成。凹陷處襯有莖葉及有毛髮等較細的材料。每窩會產3-4枚卵,有時5枚。孵化期11-14天。雄鳥和雌鳥都會保護巢穴。

一旦幼鳥孵化,父母雙方都會照顧它們。成鳥為幼鳥收集食物的方法是在地上堆積一堆昆蟲,當收集到足夠多的昆蟲時,就會被帶到幼鳥身旁,並將柔軟的部分餵給它們。幼鳥在孵化後8-10天離開巢穴。雛鳥生長至第4天,就可見到各羽區,第5天睜眼,第8-9天當雛鳥可站立時即離巢,但沒有覓食能力,需接受親鳥餵養,待離巢後10天左右,方能獨立生活。

棲息環境

雲雀是一種棲息於非常開闊的草地環境的鳥類。喜歡各種不同類型的天然草地,包括高原草坪、荒地、乾旱平原、草原、泥淖及沼澤邊緣。棲息地很少或沒有木本植被。大多數繁殖種群處於具有適合它的特徵的農業環境中,會明顯避開森林,甚至森林的邊緣、草叢類型的環境、樹籬和灌木叢過於豐富的地區。它們需要看得更遠,機場也是一種理想的棲息地。

生活習性

活動

雲雀經常成群遷徙,鳥群通常不超過10隻個體,一般會分成更小的鳥群,在惡劣的天氣中可以發現大群的雲雀。多集群在地面奔跑,作尋覓食物和嬉戲追逐活動,間或挺立並豎起它的羽冠,在受驚時更是如此。從不見棲息樹枝上。

雲雀在地上覓食。它們四處走動,可以發現啄食植物莖和種子頭。領地侵犯通常從2月開始增加,並在4月達到頂峰,但到了7月,侵略幾乎消失了。侵略性以豎起的羽毛、隆起的冠冕和威脅性的侵略行為(例如半張開的翅膀飛離地面)的形式表現在地面上。領地上的侵略性互動也可以是空中的。這包括一系列向上滑翔,間歇性地向入侵者撲去。

鳴叫

歌聲柔美嘹亮,常驟然自地面垂直地衝上天空,待升至一定高度時,稍稍浮翔於空中,而復疾飛直上,載歌載鳴,高唱入雲,故有告天鳥之稱。飛高時,往往僅聽到其歌聲,而難於獲見其鳥。降落亦似上升的飛行狀態,兩翅常往上展開着,隨後突然相折,而直落於地面,很有情趣。

從黎明時分開始,雄性雲雀整天都在唱歌。主要在2-7月聽到,但在一年中的其餘時間裡可以聽到更微弱的歌曲。它們通常在飛到空中10-20 米後開始鳴唱。然後會繼續飛行50-100米,然後慢慢盤旋下降,在空中盤旋一段時間。鳴唱可以持續10-15分鐘。包括變化多端的顫音和華彩舞曲以及咿呀學語和模仿。這些鳴唱也被用作吸引雌鳥的展示。

食物

雲雀是吃種子和昆蟲的雜食動物。吃雜草種子和廢穀物,也吃無脊椎動物,如甲蟲、毛蟲、蜘蛛、千足蟲、蚯蚓和蛞蝓。它們在地上覓食,用視覺尋找食物。

分布範圍

世界

留鳥:阿爾及利亞、奧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印度、伊朗、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黎巴嫩、利比亞、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摩洛哥、荷蘭、北馬其頓、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羅馬尼亞、聖馬力諾、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烏克蘭和英國。

繁殖地: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中國、法羅群島、格魯吉亞、匈牙利、哈薩克斯坦、朝鮮、韓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蒙古、黑山、挪威、波蘭、俄羅斯、塞爾維亞、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非繁殖地:阿富汗、巴林、塞浦路斯、直布羅陀、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馬耳他、卡塔爾、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和西撒哈拉。

引進(留鳥):加拿大和美國。

引進(繁殖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遊蕩:百慕大、乍得、中國香港、毛里塔尼亞、斯瓦爾巴和揚馬延。

中國

繁殖在中國較北和西北的新疆、青海、西藏、河北、山東以及東北黑龍江、吉林等。冬季遷徙至東北南部和東南部、長江中、下游,以至江蘇、廣東北部等地越冬。

亞種分化

雲雀(11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雲雀高加索亞種Alauda arvensis armenicaBogdanov, 1879

2.雲雀指名亞種Alauda arvensis arvensisLinnaeus, 1758

3.雲雀南歐亞種Alauda arvensis cantarellaBonaparte, 1850

4.雲雀新疆亞種Alauda arvensis dulcivoxHume, 1872

5.雲雀非洲亞種Alauda arvensis hartertiWhitaker, 1904

6.雲雀東北亞種Alauda arvensis intermediaSwinhoe, 1863

7.雲雀日本亞種Alauda arvensis japonicaTemminck & Schlegel, 1848

8.雲雀北方亞種Alauda arvensis kibortiZaliesski, 1917

9.雲雀薩哈林亞種Alauda arvensis lonnbergiHachisuka, 1926

10.雲雀北京亞種Alauda arvensis pekinensisSwinhoe, 1863

11.雲雀葡萄牙亞種Alauda arvensis sierraeWeigold, 1913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無危(LC)。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2015年,在歐洲估計繁殖種群數量為44,300,000-78,800,000對,相當於88,700,000-158,000,000隻成熟個體。歐洲約占全球範圍的30%,因此對全球數量規模的初步估計為295,600,000-526,600,00隻成熟個體,但需要進一步驗證該估計。全球數量估計數包括:中國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隻遷徙;<平均50隻遷徙,<平均50隻在台灣越冬;在韓國平均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平均1,000-10,000隻越冬個體;在日本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隻越冬個體,在俄羅斯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隻遷徙個體(2009年)。

相關文化

《致雲雀》是英國詩人雪萊的抒情詩代表作之一。詩歌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熱情地讚頌了雲雀。在詩人的筆下,雲雀是歡樂、光明、美麗的象徵。這首詩歌激發了許多藝術家的靈感,對其美妙的變化着迷。

凱撒創建了一個軍團「Legio Quinta Alaudae」,即「雲雀的第五軍團」,可能由高盧人組成,他們的頭盔上裝飾着雲雀的翅膀作為一個獨特的標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