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了解烏嘴柳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了解烏嘴柳鶯
圖片來自0994#網

烏嘴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概呈橄欖褐色;眉紋顯黃色,並具一暗褐色的貫眼紋;頰和耳羽褐和黃色相混雜;兩翅暗褐色,尾羽亦呈暗褐色,各羽外翈羽緣呈黃綠色而內翈羽緣漸趨白色。下體污黃,喉和胸較灰;腋羽和尾下覆羽黃色。虹膜暗褐色;嘴暗褐色或棕褐色,下嘴基部角黃;跗蹠角褐色,爪褐色。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和高原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灌叢或落葉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期間占域性甚強烈,性活潑,在林下、溪邊灌叢和岩石上活動和覓食。主要以各種昆蟲及昆蟲幼蟲為食。分布於克什米爾、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喜馬拉雅山地區,部分越冬於緬甸、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

形態特徵

烏嘴柳鶯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概呈橄欖褐色頭頂較暗沾灰;眉紋黃白色,長而寬闊,很明顯並具一條暗褐色貫眼紋;頰和耳羽褐和黃色相混雜腰較淡而發亮,兩翅暗褐色,外翈羽緣橄欖綠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黃色或皮黃色,具黃色或黃白色羽端,形成翅上兩道翼斑,但中覆羽羽端黃白色常常不明顯或缺失,通常在換羽後存在一段時間就消失了,因而常常只看到一道較明顯的翅上翼斑;尾羽亦呈暗褐色,外翈羽緣綠色,外側二對尾羽內翈具非常窄的白色羽緣。下體淡黃色或黃白色,胸和兩脅沾橄欖灰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黃色沾灰。

虹膜暗褐色或紅褐色;嘴暗褐色或棕褐色,下嘴基部肉色或角黃色;跗蹠角褐色,爪鉛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6-12克,♀8-12克;體長♂114-128毫米,♀116-125毫米;嘴峰♂9-14毫米,♀8-12毫米;翅♂59-72毫米,♀62-71毫米;尾♂51-61毫米,♀49-56毫米;跗蹠♂18-22毫米,♀18-22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和高原的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灌叢或落葉林中,以及峽谷兩岸的杜鵑叢中。尤喜沿河流和山溪兩岸的常綠針闊葉森林,也出沒於林緣疏林灌叢和林間空地,通常不遠離河谷和溪流等水域地帶。

生活習性

烏嘴柳鶯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在西藏地區和雲南終年留居為留鳥。每年4月中下旬遷到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期間占域性甚強烈,雄鳥站在巢區樹上鳴叫,鳴聲較高而短,為連續的5個音節組成,其聲似「tee-ti-ti-tu-tu」,其中第1音節最高,第2、3音節稍微降低和縮短間隙,快速連續發出,最後2個音節也較低,但拖得很長。一般間隔15秒後鳴叫一次,鳴叫5-6次後有較長的停息時間。叫聲似「dir-tee」 或「wee-chi」 聲,第2音節較第1音節高。[1]

性活潑,頻繁地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或飛來飛去,有時也見於在林下、溪邊灌叢和岩石上活動和覓食。食性與其它柳鶯一樣,主要以各種昆蟲及昆蟲幼蟲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6-8月。通常營巢於溪流岸邊雜亂無章的倒木中,也有在山邊岩坡和河岸上的洞穴中營巢,或將巢置於岩石和圓木中。巢呈球形或鐘形,很粗糙,由草莖、枯葉、蕨類和地衣構成,內墊細草莖和毛。巢口開在側邊。每窩通常產4枚卵,有時產5枚或3枚。卵呈白色,光滑無斑點。卵的大小為16-20毫米×12.7-13.9毫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旅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中國

甘肅(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青海(東部)、四川(北部馬爾康、東北部萬源、中部峨眉、西部康定、西南部木里)、雲南(西北部麗江、德欽、貢山、香格里拉和西部、南部地區)、西藏(南部亞東、昌都地區西南部)(繁殖鳥、旅鳥)、遷徙期間偶見於湖北、雲南東南部。

近種區別

烏嘴柳鶯和暗綠柳鶯、極北柳鶯都非常相似,在野外不易區別。但烏嘴柳鶯不和暗綠柳鶯一起活動,從叫聲上也易於區別。此外,烏嘴柳鶯通常具兩道黃白色翅上翼斑,其中後一條特別明顯;黃色眉紋特別顯著;下體沾黃,喉和胸較灰。鳴叫聲亦不相同。烏嘴柳鶯第1枚初級飛羽較初級覆羽長,第2枚初級飛羽與第7枚初級飛羽等長或稍長;極北柳鶯第1枚初級飛羽與初級覆羽幾相等長,第2枚初級飛羽與第6枚初級飛羽等長或稍短;而暗綠柳鶯第1枚初級飛羽明顯地長於初級覆羽,第2枚初級飛羽與第9枚初級飛羽等長或稍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