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鄉村,你應該是什麼樣子(仇媛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鄉村,你應該是什麼樣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鄉村,你應該是什麼樣子》中國當代作家仇媛媛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鄉村,你應該是什麼樣子

前天回了趟老家,感覺公路兩邊的鄉村變化很大。庭前花木蔥蘢、乾淨整齊,有統一配置的菜園柵欄,將前颱風光收攬得規整有樣。每個大一點的村子都建有活動中心和健身小廣場,以前水泥路是村村通,現在幾乎是家家通了,而且村村通的路還在加寬。能看出美好鄉村的建設,步伐在加快,而且能看出建設者們也在用心,很想在美上下點功夫。比如在往我老家去的莊墓至大順一段,路兩邊都是四季花草,是香花公路,而且還不止一處有荷塘,其中一個很大的荷塘里,還建有浮橋。當時我們的車就停在路邊,沿浮橋走進藕花深處,享受着荷風送香氣的夏日。

留住鄉愁,這是一種努力吧。現在鄉里的人和回鄉的人,都在談論着鄉村的建設:它應該有什麼?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大家七嘴八舌,有懷念從前鄉村純淨的,有對眼下布局不滿的,有對未來鄉村看好的。

鄉村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我不想從那些詩人、文人的角度去談,我只想從一個普通生活者的角度,談談我所希望的村莊是怎樣的,我想從村莊看到什麼。

綠樹村邊合

我想這應該是鄉村給人的總體印象。鄉村是應該有樹的,有很多的樹,從外觀上看,它就是片樹叢,是人和鳥兒的家。以前的村莊就是這個樣子,搬到規劃點後,便沒有了樹。這麼多年過去了,也沒長出大樹,是人們壓根就很少栽樹。前兩年政府讓人們在房前屋後,栽了一些樹,基本上都是綠化樹,有紫薇、桂花等,這讓鄉村有了一些別樣的氣質。但我想除此之外,鄉村更應該大量栽植原生的樹種,像我老家就是棗樹、桃樹、槐樹、柳樹、榆樹、泡桐樹,楝樹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原生樹,栽這些樹,才更有鄉村的感覺,更有地方的記憶。單純栽風景樹,就把不同地方的鄉村打扮成了一個樣子。

而風景樹很難長成大樹,作為鄉村,不僅要有樹,還要有大樹,乃至古樹。有了大樹、古樹,鄉村才有底蘊,才有古風,才能成為村落。

鄉村應該是多種樹木的家。現在的村子除了風景樹和少數果木樹,很少有別的樹種。人們對原生樹種不感興趣,當初把它們與茅草屋一同遺棄了,現代的生產生活方式讓人們不再依賴樹木,所以不像以前,人到哪就將樹帶到哪,原生樹種終究沒能成氣候地盤踞在新的村莊。

綠樹村邊合,這應該成為建設鄉村的一個基本理念,是一直就有的最樸素的理念。它告訴我們鄉村就應該有很多的樹,能將村子圍合。而這個「合」,也暗含着村莊的布局,它應該是一個近似圓形的布局。按現在的理念,它也可以是方形的或其他形狀的,但就不能是這種沿公路邊一字擺開的,或是東一家西一家的不成布局,這個一時很難改變,但要知道將來改進的方向在哪裡。

花草有趣開三徑

之前先生單獨回了趟老家,他被路兩邊人家門前的花草感動了,停下車,拍了一些照片帶回來給我看,我也感動於這種生活美的回歸。

幾株芭蕉、一籬野菊、幾株椒紅,簇擁着人家門前小徑。絲瓜在院牆上攀援領跑,金銀花在牆角斜倚綻放。比較大的空地上,是柵欄圍起的菜地,瓜茄葫蘆,香蔥綠韭,應有盡有。一切看似隨意,又暗含着審美訴求。

這讓人想到老杜的詩句:「黃四娘家花滿蹊」。我們知道唐人愛花,幾近成癖。許多家都會在門前院裡,營造花徑,讓日子日夜接受花的薰染。這黃四娘家,不是詩書之家,不是簪纓之族,只是平民百姓,百姓愛花愛美,才是一個時代對美的最好詮釋,也是一個時代對美的最大貢獻。

讓老百姓的居家美,從種花開始,美好鄉村的建設者們,已從這方面做起。關於鄉村種花,我想說的是,我很懷念鄉村花草。雖然說花不分城市鄉野,但栽種習慣自然形成分別。鄉村多是易種易長的花,如梔子、月月紅、薔薇花、菊花、椒紅、金銀花蝴蝶花等,它們基本上已成了鄉村的符號,我們對鄉村的懷念里永遠有它們的宿根。

這些是不需要養的花,只要有地方,它們就能長成花的氣候,在院牆下蔚為壯觀。同樣的花,在城市栽種,就要精心修剪,長得中規中矩。我記憶中鄉村的菊花,莖能長得很長,要倚着籬竹,有些枝條呈半匍匐狀態,探着院門的小徑,非常有味道,比那些栽在花盆裡,長得粗壯的菊,更有情態,更顯嫵媚。

其實只要人們喜歡,鄉村可以栽各種各樣的花。有些庭院也有富貴的牡丹、含情的芍藥,清幽的蘭草、濃香的桂花,這些原本金貴的花,只要入住鄉村,很快就能顯示出美的力量,比在城市更有活力和神氣。

「花草有趣開三徑」,「徑」是庭院門前的小路。花草的故鄉更應該在鄉村,而不只是在城市的公園和小區。種花應該成為村民的樂事,當人們已經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時,生活的情調和美,應該成為人們新的追求。

柳絮池塘淡淡風

鄉村是應該有池塘的,小時候每個村子都有不止一個池塘。我們郢子就有當家塘——大塘,以及四周的圩塘,還有村東南方的大菱塘、小菱塘和其他的灌溉塘。現在老宅子的圩塘,大都淤塞了。我夫君家是他們那少數幾家沒搬入規劃點的,村子門前的大塘和西邊的藕塘,都長滿了蒲葦等一些水草,基本上泛不起清波漣漪。夫君說,原本藕塘四周都是柳樹,結果被村人以200元賣給了木材商,他知道後捶胸頓足,說早知道就自己買下來了,讓它們永遠在池塘邊長着。

有柳樹多好,池塘就應該配柳樹的,雜樹也可以,只要是樹。這次就看到幾棵烏桕樹斜立在塘邊,上面長滿了樹種子,當年那是小孩們射彈弓用的。這種樹是原生樹,沒有人去栽種它們,純屬土生土長,而這最有味道。

這次我們開車過莊墓至大順一段時,看到了一個很大的荷塘,路邊的行人都停了下來。大家走在浮橋上,用手摘下橋沿上的螺螄,比我們小時候看到的要大好多倍,拍完照大家又將之放進水裡。有一片荷葉上,不是立着蜻蜓,而是爬着螞蟥,這又在朋友圈裡掀起了一股特別的鄉戀。凡是有鄉村生活記憶的,任何一個物,哪怕是惡物、丑物,都能帶起一股莫名的感動,它接通了那個已關閉很久的線路,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人們想看到什麼,說白了就是原生態。

荷塘美是美,我跟夫君說,應該再植一些柳,「柳絮池塘淡淡風」,這樣才更美。其實從前的人們未必比今人更有審美的眼光,只是因為順應物性,不經意點到了那個審美的穴位。像柳,它是喜水的,自然被植在水邊,而水邊植樹又能護堤,功用與審美就這麼握手言歡了,就這麼成為審美里的經典,以至於現在景區的水邊也大多植柳。

柳絮池塘,現在成了對鄉村不算高也不算低的要求,最起碼要讓池塘泛起清波呀,大家都說那時候的塘水可以淘米洗菜,可以洗臉洗澡。鄉村,如果是沒有池塘的,如果塘里的水是不能洗漱的,那麼離美好還有很大的一截距離。

東阡西陌稼如雲

阡陌,是田間小路。

這次回鄉,我們都到田裡去看了,田野,那是永遠都看不夠的。

那些長滿八根草的路,走起來是多麼舒服啊,是跟布鞋底一樣讓人舒服的路。走着這樣的路,才想起自己好久都沒有回鄉了,因為腳底一直都是硬邦邦的。

現在早就是村村通、家家通了,這個自然好,我們的車子能一直開到家門口。聽夫君的一個堂弟說,馬上田裡就要修水泥路了,他表現得異常興奮。

田裡修水泥路,如果只修幾條幹路,自然是好的。我不想看到的是連田埂路,都被硬化了。田埂路是路的毛細血管,還是柔韌一些較好。

而且水泥田埂路,也是不適用的。收割機、犁田機不需要走這樣的路,下雨陰天粘了泥還會打滑。農用機器有草埂路就行了,農人上田有草埂路也就行了,況且現在的農人,雨天基本上是不下田的。

什麼都是缺少的時候擁有了,歡喜;而一旦過渡擁有,就成了憂慮和災難。對水泥這東西,還慎用為好,它已將城鎮變成了沙漠,田野,還是不能讓水泥大行其道。沒有水泥的鄉野,才更像鄉野。

很難想像東阡西陌都是水泥的筋骨,到那時村里人自己都要怨腳底硬邦邦了。

而且也為了那些草。莊稼是不歡喜草的,人們種糧的歷史有多久,跟草的鬥爭史就有多久。而草,作為一種植物——跟莊稼相剋相生的植物、跟許多人記憶相關的植物,我希望能為它們留一些土埂,不然它們到哪要生存空間。有些野草,現在已經很難找見了。當我某天突然遇到黃蒿、刺薊、土產苗的時候,還是非常感動的,而以前在田埂上坐鎮的野薔薇,我至今都沒有遇到。

不要以為名花名草才會滅絕,野花野草也會在田野里遁形,那就真是悲哀了。鄉野,鄉野,有這些野生的在,才是自足的鄉野。

這回我們也看了兩個鎮,最大的變化是以前街心水泥路的兩邊,有大片的裸露的泥土,人們或種花或種菜,現在都被水泥統治了,是徹底統治。大家又皆大歡喜,天陰見不到泥了,而且沒有草,也就沒有蚊蟲了。一切的看似便利,帶來的都是根除不掉的後遺症。消滅多少泥土,就是消滅多少自然。原本我們可以最小限度地消滅,比如再修幾條小路和一溜泊車位,其餘的交給花草,交給樹木。

所以,我害怕我們的鄉村,也會得水泥病。

「東阡西陌土膏溶」,「緩緩踏青阡陌」,還有我們經常讀到的那句:「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陌上,就留給草長花開吧,也是留給我們人類最好的一帖清涼劑。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這次下鄉,感覺還有一個變化,就是鄉村、鎮上普遍比以前乾淨多了,也整齊多了。鄉村也配備了垃圾桶,雜物堆放也較有序。鄉村一度是髒亂差的地帶,其實鄉村,只要收拾乾淨整齊就夠美了。

有人談到南方的一些村鎮美得精緻,很是羨慕。我倒覺得鄉鎮,尤其是鄉村,不必美得精緻,完全可以粗放一些,隨性一些,這才有鄉野的味道。

每個細節都合乎審美,那是公園。鄉村範圍太大,沒有心力,也沒有必要去追求精緻,它只需要是乾淨的自然,野花爛漫,溪流清澈,就比什麼都美

如果說到細節,這個是要注意的,就是垃圾桶都擺在了公路邊。或是為了想跟過路的人說我們都配備了垃圾桶,或是為了便於垃圾的裝運,但不管怎樣,垃圾桶都不應放在顯眼的地方。我去過韓國,恰恰是到處看不到垃圾桶,當然地面也沒有垃圾。我想他們是有意藏避,畢竟垃圾桶有礙觀瞻,但我們的毛病就是要將垃圾堆在路口,將垃圾桶放在人人都看得見的地方。所以我們不管走到哪,都會被強化一個印象——垃圾。

如果說到細節,還請注意一點,就是不要在牆體上進行圖畫。我總是能看到公路兩邊村莊的牆上,花花綠綠,不是標語,就是宣傳畫。或許不少人都覺得這是美化,但我覺得這是對美的破壞。村莊要美得自然,美得安靜,美得有一點氣質。總覺得圖畫過的村莊,像一個人穿着印有標語的服裝出門做客,有點彆扭,也很俗氣。 [1]

作者簡介

仇媛媛,網名飛絮飄影,安徽壽州人。中學高級教師,市級學科帶頭人,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